读后感悟
-
读了5遍《道德经》,我悟出6个字
这两年来,我陆陆续续读了不同解读版的《道德经》,有帛书版的也有传世版的,前后有5个版本,也就是说我读了5遍的《道德经》。 那么,我读了这么多遍,有什么收获呢?除了我平时在公众号写的一些读书心得之外,还有非常实在的六个字:「反着想,顺着做。」 当我按照这六个字去做事,发现很多事情处理起来轻松了不少,还有不少意想不到的收获。既然有收获了,我就想把它分享出来,希望对你也有帮助。 先说什么是「反着想」?反着想,不是让你跟别人对着干,而是让你看到事情的另一面。老子说:「反者道之动」,就是说变化和运动是一切事物…
-
真的不用读那么多书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叫《一定不要大量读书,浪费时间》,我的意思是减少阅读量,不要大量读书,把这些时间放在少数值得一读再读的少数书籍上,收获更大。 可是有的人却说:「读书涉猎面不广,视野狭窄,跟傻瓜差不多吧。」其实你想要扩大知识面,不用大量读书也是可以的,读书,不是为了1+1+1=3,不是一本书加一本书知识的简单累加,而是懂得举一反三,融会贯通。 不懂举一反三也没关系,当你想要了解某一方面的知识,知道怎么去搜索就可以了。换句话说,你知道自己想要补充什么知识,知道去哪里精准找到,就够了。 还有的人说,不…
-
读了50本书:四个读书微习惯,一旦养成就停不下来!
于是,吭哧吭哧地写✨ 这是开始坚持写作的第74篇 哈喽,很高兴你看到这篇。 我是初侯,今年33岁,目标成为有点影响力的读书博主,先从影响自己开始。 读书是对自己最好的一种投资,也是普通人扩展认知最简易、最有效的方式。 我们常常会把读书与学习画等号,而学习是反人性的,因为学习要思考,大多数人是对思考这件事是逃避的。 正如美团王兴说过的一句话:多数人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愿意做任何事情。 如何将读书这件事,做到像日常吃饭、喝水一样简单呢? 去年重新将读书纳入自我成长管理的维度,今年目标读50本书,目前11月基本完成…
-
写作十年,为什么我还会买写作课?
大家好,我是晚晴~ 接上文。 10月最后一天中午,我吃饭的时候进了一个老师(下文称A老师)的直播间,听了几分钟就下单了699元的写作课程。 今天来拆解一下,我是如何成交自己的。 先来回顾一下过程: A老师直播时,系统提醒了我,我立即点进去了。 我为什么点进去呢? 因为以往听过她的直播,每次都有收获。她的知识储备量很大(善用工具),思考维度也高,声音很有能量,有感染力。 另外,我关注她八年了,知道她在知识付费领域做得非常好。 这是我会进直播间的原因,无关正在讲的主题,而是因为她这个人。 我进直播间以后,A老师有一…
-
曾国藩:人生至暗时刻,一定要守住一个字
我比较喜欢看人物传记,前几年就读了100多本,其中那些从低谷爬出来的人,尤其喜欢读,因为我发现一个从至暗时刻走出来的人,都是非常不容易的,也相当了不起。 比如我读过了《曾国藩传》,就有这种感觉,而且我还开始模仿他的笨方法去做事,收获很大。你说,曾国藩的天赋好吗?一点都不好,他自己也承认是「受质本薄」,是「资质之陋,众所指视」,也就是天赋差,大家都看得见。 他老爹考了十七次都没中秀才,他自己则是连续考了六次秀才都落榜。要命的是,第六次落榜,他竟然被主考官当作「反面典型」,公然「悬牌批责」。这得多丢人…
-
昆明学院图书馆投稿优秀作品展示:凿光泅渡
凿光泅渡 马克思主义学院 23思政2班 黄思睿 每年高考前,校园便沉入一种特殊的寂静。走廊里的脚步放轻,连空气都仿佛屏住了呼吸;校门口的小摊上,悄然摆出了“状元红”笔袋;系着“考试必胜”流苏的文昌结......各种小物件无声地悬挂着,似乎承载着无数沉甸甸的期许。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瘦削下去,像悬在头顶的秒针,滴答滴答,催促着我们走向那个既定的渡口。教室里空气凝滞,压着每一颗年轻的心。模拟试卷堆叠成山,红笔划出的叉号如同细小的伤口,在某个晚自习的角落悄然崩裂。沉默中,突然有人伏案啜泣,那肩膀的抽动像一声闷雷…
-
我和图书馆的故事:书页里的长生诀
书页里的长生诀 作者:吴志云 护理202415班 走进西区那座红白相间的图书馆,步上长长的阶梯,仿佛踏入一座静谧的殿堂。 二楼的文学阅览区,让脚步不自觉放轻。 目光掠过书架——史铁生的深沉与青春小说的明媚并肩而立,每一次驻足,都像在叩问不同的时光。 网红台阶上,许多人席地而坐,沉浸于各自的世界。 这流动的静谧,本身就是阅读的序章。 在这里,时间拥有另一种密度。 书脊上的编码,是通往无数平行宇宙的密钥。 只需抽出一本,便能穿越无形的结界,在字句交叠的时空中,与文明的魂魄抵足长谈。 每一本书都是一个等待开启的魔法盒…
-
我恨不得把这本书都背下来
我背过不少唐诗宋词,最喜欢王维的诗和辛弃疾的词,还有《古诗十九首》和日本的和歌。曾经有一段时间,我背了几十首和歌,中文日文都背。 记得当时我用的是一本专门赏析和歌的书,叫《小仓百人一首:日本古典和歌赏析》,作者是刘德润教授。这本书里的每一首和歌,都让我有一种背下来的冲动,因为它们都太美了。 一 这本《小仓百人一首》其实是一本和歌选集,它的编者是日本镰仓时代一个很有名的歌人,叫藤原定家。他在公元1235年,为了装饰一个亲戚在小仓山新建的别墅,挑选了这一百首和歌。所以这本书的名字里有「小仓」两个字。 这本…
-
昆明学院图书馆征稿优秀作品展示 | 观阅兵记:山河新语与吾辈之答
观阅兵记:山河新语与吾辈之答 建筑工程学院 2025级土木工程1班 常宇韬 01.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暮云初合,神思已远。 恍见京华灯火如昼,三军肃列,铁甲生辉。忽有一人独立于光影交界处——戎装整严,枪械在握,目光所及之处,宛若淬火钢刃般锐利而灼热。 此非独一人之貌,实乃千万当代军人精神之缩影;眼中所燃,非独信念之火,更是世代相传、永不湮灭的民族魂脉。 步伐声自地心传来,如惊雷破土,似大河奔涌。 青年官兵面庞犹带青涩,然眉宇间已铸坚毅。 此乃新时代中国之脊梁,亦为民族复兴之先锋。 当是时也,“相信这盛世,如你所愿。”…
-
读了200多本书才发现:这才是读书的正确顺序,千万别搞错了!
Hi,我是可乐,专注读书写作+自我管理的7w粉成长博主~ 很喜欢一句话:“读书,世界就在眼前。不读书,眼前就是世界。” 今年是我重拾阅读的第3年,回首来时路,也不过读了200来本书。 在高手面前,这点儿书或许不算什么,却丝毫不影响——读书,把我从生活的泥潭里打捞出来,让日子过得有滋有味。 作为一个以前不爱读书的普通人,我想分享对我影响至深的阅读路径:从兴趣入门,由浅入深,最终抵达思想的高地。这条路,我亲身走过,受益匪浅。 我始终相信,读书的顺序至关重要。选对书,便能在有限时间里汲取更多养分。 我的阅读顺序是这样的…
-
读书博主第3年,我的反思
2023年3月,我裸辞,成为一名全职的读书博主。 4月份,我跟着一位小红书做得很不错的读书博主学习,买了一个199的课程。 那个课程群里很热闹,有人分享广告资源,有人发一些自媒体信息差,还有人不时地发一发困惑。 但一年之后,开始冷清了。 再后来,我退了这个群,也退出了不少其他的自媒体付费群。 我还记得,我当初辞职前关注过一位公众号博主,她粉丝不多,阅读量也只有3位数,但却给了我很大信心。 我辞职的勇气有一半是她给的。因为她经常在文章里描述自由职业的美好蓝图。 但我辞职之后,她却不更新了。 再次见到发文,已经是她…
-
在幻想中慢慢回归读写生活
前两天睡觉很多,实际上是很困,晚上往往在00:00-01:00之间入睡,闹钟08:00,一半能睡不小于七小时。中午往往还能睡一个小时,睡一个小时意味着几乎不能看书。 晨读废了很多天,昨天晚上点检《左傳》第二册,竟至于四天没有看到30页,虽然每页似乎比偶尔醉梦中略清醒,但我的水平搁在那里,再清醒也不能全懂。所以还不如按部就班看下去。 昨天晚上我稍稍收敛一下心神,较少地说话,然后读了大概十几页书。还写了两张字。这些读写量在认真读书的日子也属于常态,较为充实了。我有时候能够意识到某一笔可能怎么写,实践又有阻力和差距,有…
-
《植物的欲望》原来,人真的是一根会思考的芦苇
有没有一种可能,植物在“利用”我们? 绿萝,这是一种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植物。它沿着栏杆疯长的气根,像无数只试探的手;新抽的藤蔓精准地绕过防盗网,直奔窗外的阳光;叶子大而油亮,四季常青。 你有没有想过,这真的是人们“养”的植物吗?还是说,它只是借人的阳台,续写自己的基因,完成一项早有预谋的生存计划? 这个念头并非空穴来风。在《植物的欲望》一书里,作者迈克尔・波伦抛出了一个类似的视角:我们总以为自己是自然的主宰,却可能只是植物演化剧本里的关键配角。 迈克尔・波伦是《纽约时报》畅销书作者,2010年被《时代》杂志…
-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2025年9月3日,我们站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是属于庆典与阅兵的时刻,更是一个需要整个世界俯身沉思的坐标。 当宏大的胜利叙事逐渐远去,我们该如何铭记那场将全人类卷入其中的浩劫?历史的真实纹理,并非仅由英雄与战役构成,它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破碎的命运,与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战争所共同编织。 触碰这场战争的痛感,我们无法绕开一个名字——张纯如。 这位美籍华裔作家,用她短暂的生命,写下了一部足以燃尽灵魂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在那个西方世界对…
-
看到这篇文章,我又要调整公众号写作策略了
大家好,我是晚晴~ 每晚睡前,我习惯看看几个关注的公众号,对我有启发的,就先转发给自己,第二天再认真学习。 今晚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价值写作”,看完似懂非懂,或者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试着理解一下,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作。 文中,作者举例《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两本书的作者周岭,起初也是写流量文和日记的。 由于受到“价值写作”的启发,他把写作方向锁定在“顶级的知识”上,围绕个人成长去写,后来出版了两本超级畅销书,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两本。 想起抖音上,有个博主解说《毛选》,一年时间涨了200多万粉丝…
-
十九首(0183)|有时一条留言都很值
0479.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粧,纖纖出素手。 昔爲倡家女,今爲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 这首诗文人一般不敢写或写了难以把握这个分寸,一般人还是认为这是属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哈哈。虽然诗本身说的已经不能止乎礼义,但诗语言表达本身的分寸一般学者以为还可以的。 0480.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栢 青青陵上栢,磊磊磵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娱樂,聊厚不爲薄。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鬱,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
-
我是如何开始写《天道》剧评的?
大家好,我是晚晴~ 先简单说下我的经历: 27岁笔面试第一名考进top国企,30岁离开体制,自由职业一年后就职于某知名教育培训公司,从写作课助教一步步成长为导师、产品经理,2022年离职。 离职后,做过半年社交电商,开过写作基础课和年度会员写作课,孕晚期写了100篇《天道》剧评,哺乳期写了50篇《天幕红尘》书评。 其实我建议你不要做团购~ 其实我不建议你做团购(续) 用5个月时间把“晚晴品评”从0做到8000+粉,连带着“晚晴的日记”从几百粉涨到7000+粉,在几乎没怎么营销的情况下,一年带来十几万元的变现。 …
-
沧桑十年,说点真话(罕见回忆录)
这是一本被出版社雪藏的珍贵作品。 1999年出版的时候,有个副书名: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只能从历史教科书或纪录片里面看到一些只言片语,很难有相关的书能够出版。 作者马识途先生——正是姜文经典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电影是根据他的中篇小说《夜谭十记》改编,这位文坛巨匠享年110岁高龄。 《沧桑十年》真实记录了作者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思考。 书中对那段岁月的描写之深入、细节之丰富远超想象,更因其直抒胸臆的笔触而显得尤为珍贵。 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始终未能得到广泛传播,知…
-
凌晨看完《鲟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种鱼,它允许自己奋斗一生,却最终回到起点。 中华鲟出生于长江上游,幼时顺流而下进入大海,成年后却要逆流而上,穿越三千公里激流,回到那片熟悉的水域。 这样的生命轨迹不仅是鲟鱼的坚韧写照,也隐喻着我们每个人对归属和自我的追寻。 《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创始人邱兵,通过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生故事,带我们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鲟鱼》 作者: 邱兵 出版年:2025-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大方 中华鲟是一种古老而坚韧的鱼类,它们数百万年来逆流而上,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洄游与产卵。而…
-
35岁全职妈妈,6点起床拍视频的一天!(6)
新系列继续更新 她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拍视频。 因为她很喜欢文字,喜欢能够一眼看到结局的形式,喜欢那些常见的文字重新组合起来,脑海中浮现的很多种解释。 而拍视频,需要表现力,表达力,以及带动大家的情绪张力。 巧合的是,这三种她丝毫都不擅长。 当初选择读书这条路来作为迷茫生活的出口,是因为这是一件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 明明可以把表达想法的文字原汁原味地写下来,却偏要经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读出来,还要剪辑,配上字幕,这不是吃预制菜的感觉吗? 不过,人们喜欢直接送上门的东西。 没错,最开始拍视频,她…
-
回望十五年
今天我因为给孩子报名需要找一些证件,就翻出了十五年前的存折。当时的情况是我暑假出去打工,挣了一千五,我平时是助学金能够全部花销,还能买几本书的人。 曾经想好好学习争取奖学金,但不擅长短期记忆。除了核心专业课,其余公共课并不格外擅长,因此稳稳徘徊在三等奖学金外围。我们寝室四个人常常一起复习,我是唯一得不到奖学金的那一个笨瓜。 但是过几个月让我考核心专业课,我还能考差不多水平。我就是那种平时慢慢积累,关键时刻抱佛脚近乎无用的人。大二以后我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不再去在意这件事情。安心多读几本原典是正经。因…
-
如何吃透一本书?请一定要用烂这个读书笔记sop(建议实操100遍)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你好呀,我是木小鱼,见字如面~ 我发现很多朋友是不会写读书笔记的,拿到一本书以后,直接一字一句的开始读,读着后面的内容,忘着前面的观点。 就像是在沙漠中徒步,读完什么都记不住,更别说做读书笔记了。 讲真,刚读书的前2年,我也是这样,那时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渴望,到底该如何吃透一本书的?我真的好想进入那些优秀的脑子里转一圈看看。 终于,在我不断的尝试各种读书笔记之后,梳理出了一套适合我们普通人做读书笔记的sop。 浓缩了我…
-
余秀华和邬霞,两个人都不无辜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一篇《请余秀华女士公开向我道歉》的文章揭开了作者邬霞和著名女诗人余秀华骂战的始末。 很快,余秀华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应战:《邬霞应该给我道歉,但是都这么丑,免了吧。》 两篇文章看下来,只叫人瞠目结舌。原来,文人骂起人来也跟不识字的泼妇没什么不同。 作家艾小羊写得很生动:“两个诗人就在互联网的田间地头,撸起袖子互相甩泥,生怕自己甩出的泥巴不够脏,分别悄悄加入了一些肥料。” 羊姐称,余秀华的行为属于“在邬霞的田里‘拔辣椒’”,多管闲事。还扔肥料炸弹,不尊重人,过分。 但是,要知道…
-
94年,31岁:一个属于普通自由职业者的春天,就这样到来了
人真的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hello,我是姗姗? 这是我自由职业的第四个年头。 22年生二胎的前一个月,我辞掉了工作八年的主业,那年的12月,我在盆友圈里写到: “12月,正式开始我的自由职业之路” 那时,我抱着一腔孤勇和对自由的向往,连「自由职业」的定义都没搞清楚,就热血沸腾的踏上了这条路。 我总说自己时常被好运围绕。2023年,就赚到了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第一桶金,那一整年,都是属于我自由职业之路的“盛夏”。 但在那年底,流量的下滑与突如其来的低谷,又将我迅速拉入“寒冬”。 - 整个2024年,我都在自由职业的寒冬…
-
35岁,坚持6点早起读书5年,分享一个超好用的读书app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 你好呀,我是木小鱼,见字如面~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大块的时间去读,当我想要看一本书的时候又很急,等到我去网上买纸质书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 上班出差的时候带书,第一个是不方便,第二个是我也不确定读完这本,我会想要看哪一本? 最后,我还是更喜欢囤电子书,把我想要看的书下载到我的手机上,这样我就随时携带着一个移动图书馆,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的感觉。 微信读书我用了8年,现在它真的收费项目和限制越来…
-
35岁,一定要大量读书:用费曼学习法做读书笔记,你学1小时=别人学习4小时!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 大家好,我是木小鱼~ 说来还挺有趣,我刚开始读书时很单纯:读书读就够了,有什么难的? 但结果往往是读完什么也记不住,别人问书中讲了啥,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2020年,我成为【会计讲师】。为了讲好课,我需要确定课程主题,收集大量资料、梳理课程框架、备课,最后讲给学生听,不断地循环。 说实话,这个过程过对与从来没有讲过课的我来说非常痛苦,但是课程讲了几遍以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对讲过的知识能够信…
-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一直想读《老人与海》这部文学经典,终于在2025年3月12日从头至尾一字不落读完。 本书是根据真人真事采用白描手法,没有形容词、没有华丽词藻,讲述了圣地亚哥的简单捕鱼故事,整个描述非常地详细,如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布局不同深度钓索,如何与大鱼周旋,怎样战胜凶猛强悍的鲨鱼,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能触摸到主人公面对困境坚守信念、灵魂高贵,不言败的精神力量,使我很震撼、收获很多人生感悟、哲理。这是一部英雄主义的赞歌。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这无疑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沉重打击,我在想换作我…
-
《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是《老人与海》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苍茫的大海上,与一条曾经属于他的大鱼度过了几个难忘的夜晚。虽然全书不到120页,却在寥寥数语间道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 在捕鱼的过程中,老人始终想着那个心疼他的男孩。也许,这个男孩就是他的灯塔,也是他的希望。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机械般地与各种困难搏斗。尽管他的手上被大鱼割开了无数伤口,饥肠辘辘的身体、疲惫的大脑和逐渐模糊的意识都让他随时可能葬身大海,但老人心中始终怀有希望。正是这份希望,让他在困境中战胜了…
-
《老人与海》:孤独与胜利
不知道是我经历得不够还是嚼得不深,对于老人的苦难与搏命,我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初看完《老人与海》,五味杂陈,脑子里有许多想法他们争着抢着闹着要开口说话,不能说是一团乱麻,但确实是暂无明确脉络,那就先不管那些有的没的规范的随意的……反正先从 开始 开始,与纸笔,慢慢述说我们的故事。 一、小记 层层叠叠的苦难, 无尽的孤独, 不屈的意志, 自我的勉励……是自欺欺人?还是掩耳盗铃? 管他呢, 不过老人也没办法了, 只有这样, 才能让胸腔燃起希望,助长他不屈的意志。 二、孤独 故事发生的时候老人已经很老了,他已经连续84…
-
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从李慈铭日记的一则佚文说起
李慈铭素以毒舌著称,民国年间,他的日记稿本辗转沪上。经营《越缦堂日记》石印出版的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以及藏家、读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遮蔽、涂抹,不仅破坏了日记的完整性,也给李慈铭造成隐没墨迹、惺惺作态的负面影响。 在“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这组文章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桂丽将结合李氏日记稿本、抄本及书信、诗文稿,以时空坐标、人际网络及李慈铭心态变迁,来复原日记稿本一些被删文字的历史现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华月报》第6卷第1期,刊载陈乃乾的《<越缦堂日记>之□》一文,他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