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后感悟
-
看到这篇文章,我又要调整公众号写作策略了
大家好,我是晚晴~ 每晚睡前,我习惯看看几个关注的公众号,对我有启发的,就先转发给自己,第二天再认真学习。 今晚看到一篇文章里提到“价值写作”,看完似懂非懂,或者说,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我试着理解一下,就是,能够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写作。 文中,作者举例《认知觉醒》和《认知驱动》两本书的作者周岭,起初也是写流量文和日记的。 由于受到“价值写作”的启发,他把写作方向锁定在“顶级的知识”上,围绕个人成长去写,后来出版了两本超级畅销书,就是前面提到的那两本。 想起抖音上,有个博主解说《毛选》,一年时间涨了200多万粉丝…
-
十九首(0183)|有时一条留言都很值
0479.古詩十九首·青青河畔草 青青河畔草,鬱鬱園中柳。 盈盈樓上女,皎皎當窗牖。 娥娥紅粉粧,纖纖出素手。 昔爲倡家女,今爲蕩子婦。 蕩子行不歸,空牀難獨守。 这首诗文人一般不敢写或写了难以把握这个分寸,一般人还是认为这是属于发乎情止乎礼义的,哈哈。虽然诗本身说的已经不能止乎礼义,但诗语言表达本身的分寸一般学者以为还可以的。 0480.古詩十九首·青青陵上栢 青青陵上栢,磊磊磵中石。 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 斗酒相娱樂,聊厚不爲薄。 驅車策駑馬,遊戲宛與洛。 洛中何鬱鬱,冠帶自相索。 長衢羅夾巷,王…
-
我是如何开始写《天道》剧评的?
大家好,我是晚晴~ 先简单说下我的经历: 27岁笔面试第一名考进top国企,30岁离开体制,自由职业一年后就职于某知名教育培训公司,从写作课助教一步步成长为导师、产品经理,2022年离职。 离职后,做过半年社交电商,开过写作基础课和年度会员写作课,孕晚期写了100篇《天道》剧评,哺乳期写了50篇《天幕红尘》书评。 其实我建议你不要做团购~ 其实我不建议你做团购(续) 用5个月时间把“晚晴品评”从0做到8000+粉,连带着“晚晴的日记”从几百粉涨到7000+粉,在几乎没怎么营销的情况下,一年带来十几万元的变现。 …
-
沧桑十年,说点真话(罕见回忆录)
这是一本被出版社雪藏的珍贵作品。 1999年出版的时候,有个副书名:为了悲剧不再重演。 那段特殊的历史,我们只能从历史教科书或纪录片里面看到一些只言片语,很难有相关的书能够出版。 作者马识途先生——正是姜文经典电影《让子弹飞》的原著作者,电影是根据他的中篇小说《夜谭十记》改编,这位文坛巨匠享年110岁高龄。 《沧桑十年》真实记录了作者在那个特殊历史时期的亲身经历与深刻思考。 书中对那段岁月的描写之深入、细节之丰富远超想象,更因其直抒胸臆的笔触而显得尤为珍贵。 正因如此,这部作品始终未能得到广泛传播,知…
-
凌晨看完《鲟鱼》,让我久久不能平静
有一种鱼,它允许自己奋斗一生,却最终回到起点。 中华鲟出生于长江上游,幼时顺流而下进入大海,成年后却要逆流而上,穿越三千公里激流,回到那片熟悉的水域。 这样的生命轨迹不仅是鲟鱼的坚韧写照,也隐喻着我们每个人对归属和自我的追寻。 《东方早报》和《澎湃新闻》的创始人邱兵,通过一系列平凡而真实的人生故事,带我们思考:我们从哪里来?我们是谁?我们要到哪里去? 《鲟鱼》 作者: 邱兵 出版年:2025-6 出版社:中信出版集团 / 大方 中华鲟是一种古老而坚韧的鱼类,它们数百万年来逆流而上,完成生命中最重要的洄游与产卵。而…
-
35岁全职妈妈,6点起床拍视频的一天!(6)
新系列继续更新 她没有想过,有一天自己也会拍视频。 因为她很喜欢文字,喜欢能够一眼看到结局的形式,喜欢那些常见的文字重新组合起来,脑海中浮现的很多种解释。 而拍视频,需要表现力,表达力,以及带动大家的情绪张力。 巧合的是,这三种她丝毫都不擅长。 当初选择读书这条路来作为迷茫生活的出口,是因为这是一件一个人就能做好的事。 明明可以把表达想法的文字原汁原味地写下来,却偏要经过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普通人读出来,还要剪辑,配上字幕,这不是吃预制菜的感觉吗? 不过,人们喜欢直接送上门的东西。 没错,最开始拍视频,她…
-
回望十五年
今天我因为给孩子报名需要找一些证件,就翻出了十五年前的存折。当时的情况是我暑假出去打工,挣了一千五,我平时是助学金能够全部花销,还能买几本书的人。 曾经想好好学习争取奖学金,但不擅长短期记忆。除了核心专业课,其余公共课并不格外擅长,因此稳稳徘徊在三等奖学金外围。我们寝室四个人常常一起复习,我是唯一得不到奖学金的那一个笨瓜。 但是过几个月让我考核心专业课,我还能考差不多水平。我就是那种平时慢慢积累,关键时刻抱佛脚近乎无用的人。大二以后我好不容易说服自己不再去在意这件事情。安心多读几本原典是正经。因…
-
如何吃透一本书?请一定要用烂这个读书笔记sop(建议实操100遍)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你好呀,我是木小鱼,见字如面~ 我发现很多朋友是不会写读书笔记的,拿到一本书以后,直接一字一句的开始读,读着后面的内容,忘着前面的观点。 就像是在沙漠中徒步,读完什么都记不住,更别说做读书笔记了。 讲真,刚读书的前2年,我也是这样,那时就有一个非常强烈的渴望,到底该如何吃透一本书的?我真的好想进入那些优秀的脑子里转一圈看看。 终于,在我不断的尝试各种读书笔记之后,梳理出了一套适合我们普通人做读书笔记的sop。 浓缩了我…
-
余秀华和邬霞,两个人都不无辜
刚刚过去的五一小长假期间,一篇《请余秀华女士公开向我道歉》的文章揭开了作者邬霞和著名女诗人余秀华骂战的始末。 很快,余秀华也写了一篇文章来应战:《邬霞应该给我道歉,但是都这么丑,免了吧。》 两篇文章看下来,只叫人瞠目结舌。原来,文人骂起人来也跟不识字的泼妇没什么不同。 作家艾小羊写得很生动:“两个诗人就在互联网的田间地头,撸起袖子互相甩泥,生怕自己甩出的泥巴不够脏,分别悄悄加入了一些肥料。” 羊姐称,余秀华的行为属于“在邬霞的田里‘拔辣椒’”,多管闲事。还扔肥料炸弹,不尊重人,过分。 但是,要知道…
-
94年,31岁:一个属于普通自由职业者的春天,就这样到来了
人真的会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 hello,我是姗姗🍊 这是我自由职业的第四个年头。 22年生二胎的前一个月,我辞掉了工作八年的主业,那年的12月,我在盆友圈里写到: “12月,正式开始我的自由职业之路” 那时,我抱着一腔孤勇和对自由的向往,连「自由职业」的定义都没搞清楚,就热血沸腾的踏上了这条路。 我总说自己时常被好运围绕。2023年,就赚到了作为自由职业者的第一桶金,那一整年,都是属于我自由职业之路的“盛夏”。 但在那年底,流量的下滑与突如其来的低谷,又将我迅速拉入“寒冬”。 - 整个2024年,我都在自由职业的寒…
-
35岁,坚持6点早起读书5年,分享一个超好用的读书app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 你好呀,我是木小鱼,见字如面~ 刚开始读书的时候,总是找不到大块的时间去读,当我想要看一本书的时候又很急,等到我去网上买纸质书回来的时候,我已经对这本书失去了兴趣 上班出差的时候带书,第一个是不方便,第二个是我也不确定读完这本,我会想要看哪一本? 最后,我还是更喜欢囤电子书,把我想要看的书下载到我的手机上,这样我就随时携带着一个移动图书馆,这是一种非常富有的感觉。 微信读书我用了8年,现在它真的收费项目和限制越…
-
35岁,一定要大量读书:用费曼学习法做读书笔记,你学1小时=别人学习4小时!
我是木小鱼,坚持读书5年,读书400+, 记得把我设为“星标”,我来证明,读书是普通人的救赎! 🐟 大家好,我是木小鱼~ 说来还挺有趣,我刚开始读书时很单纯:读书读就够了,有什么难的? 但结果往往是读完什么也记不住,别人问书中讲了啥,我支支吾吾说不出来,更不知道问题出在哪里。 直到2020年,我成为【会计讲师】。为了讲好课,我需要确定课程主题,收集大量资料、梳理课程框架、备课,最后讲给学生听,不断地循环。 说实话,这个过程过对与从来没有讲过课的我来说非常痛苦,但是课程讲了几遍以后,我发现自己竟然对讲过的知识能够信…
-
《老人与海》读书笔记
一直想读《老人与海》这部文学经典,终于在2025年3月12日从头至尾一字不落读完。 本书是根据真人真事采用白描手法,没有形容词、没有华丽词藻,讲述了圣地亚哥的简单捕鱼故事,整个描述非常地详细,如出海前的准备工作、出海后如何下饵、布局不同深度钓索,如何与大鱼周旋,怎样战胜凶猛强悍的鲨鱼,从字里行间中透露出、能触摸到主人公面对困境坚守信念、灵魂高贵,不言败的精神力量,使我很震撼、收获很多人生感悟、哲理。这是一部英雄主义的赞歌。 老渔夫圣地亚哥连续八十四天没捕到鱼,这无疑是常人难以承受的沉重打击,我在想换作我…
-
《老人与海》: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人可以被毁灭,但不可以被打败。” 这是《老人与海》给我最深刻的启示。故事讲述了一位年迈的老人,在苍茫的大海上,与一条曾经属于他的大鱼度过了几个难忘的夜晚。虽然全书不到120页,却在寥寥数语间道出了许多的人生哲理。 在捕鱼的过程中,老人始终想着那个心疼他的男孩。也许,这个男孩就是他的灯塔,也是他的希望。正是这份信念,支撑着他机械般地与各种困难搏斗。尽管他的手上被大鱼割开了无数伤口,饥肠辘辘的身体、疲惫的大脑和逐渐模糊的意识都让他随时可能葬身大海,但老人心中始终怀有希望。正是这份希望,让他在困境中战胜了…
-
《老人与海》:孤独与胜利
不知道是我经历得不够还是嚼得不深,对于老人的苦难与搏命,我无法做到感同身受。 初看完《老人与海》,五味杂陈,脑子里有许多想法他们争着抢着闹着要开口说话,不能说是一团乱麻,但确实是暂无明确脉络,那就先不管那些有的没的规范的随意的……反正先从 开始 开始,与纸笔,慢慢述说我们的故事。 一、小记 层层叠叠的苦难, 无尽的孤独, 不屈的意志, 自我的勉励……是自欺欺人?还是掩耳盗铃? 管他呢, 不过老人也没办法了, 只有这样, 才能让胸腔燃起希望,助长他不屈的意志。 二、孤独 故事发生的时候老人已经很老了,他已经连续84…
-
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从李慈铭日记的一则佚文说起
李慈铭素以毒舌著称,民国年间,他的日记稿本辗转沪上。经营《越缦堂日记》石印出版的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以及藏家、读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遮蔽、涂抹,不仅破坏了日记的完整性,也给李慈铭造成隐没墨迹、惺惺作态的负面影响。 在“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这组文章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桂丽将结合李氏日记稿本、抄本及书信、诗文稿,以时空坐标、人际网络及李慈铭心态变迁,来复原日记稿本一些被删文字的历史现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华月报》第6卷第1期,刊载陈乃乾的《<越缦堂日记>之□》一文,他称:…
-
後漢書|在麻木不仁中尋找支點
◎ 后汉书卷十八·吴盖陈臧列传第八 01.(约十二年春)帝闻大惊,让汉曰:“比敕公千条万端,何意临事勃乱!既轻敌深入,又与尚别营,事有缓急,不复相及。贼若出兵缀公,以大众攻尚,尚破,公即败矣……” 蔓草:这个“勃”是通悖?“缀”呢?我看了字典仍然不能确定义项。有一天晚上我也想直接买後漢書,暂时还没有落实。反正迟早会买,但又希望一本书一本书按顺序看完再看新的。读书这件事有时候也让我踌躇。后面看活动吧。 02.诏报曰:“……逸政多忠臣,劳政多乱人。故曰务广地者荒,务广德者强……” 蔓草:这几句很有警醒、启发意义啊,“荒”字…
-
AI 写作给读者的创伤
最近,也跟风尝试了一些 AI 写作。 比如,在工作中,我会叫 AI 按照我写好的一段文字的风格,续写一篇文章的后面部分或者结尾。 又或者叫 AI 根据需求,写一些文案或者文章标题等等。用下来的整体感受是,如果用 AI 来写文案,拓展一些创意和思路,那是一个很好的工具,它能给你很多在文案和创意上的启发,当然,那些文字并非它的全新创造,只是经过大量的学习和训练后的结果,所以说,AI 会取代部分基础的文案和创意工作者,并非空穴来风,我觉得这将是不久之后的现实。 不过,让 AI 进行写作的话,从目前来看,它学得最好的是华丽绚烂…
-
裸辞第3年,终于有了5.0版读书笔记!
这是我裸辞的第3年,也是我开始读书的第4年。 这些年,虽然读了200多本书,但读书路之坎坷,跟我的前半生一样,经常后知后觉。 比如读书笔记这件事。 我从2022年刚读书时就知道它的重要性,但一直没有找到好方法。 所以,我的读书笔记一共经历了4个阶段,到今天,终于迎来了它的第5.0版本,且我认为是相对满意的一个版本。 先说下我最新的5.0版本读书笔记法的内容。 分为两部分:读书中,和读书后。 01.读书中 (1)在书的空白处,最好是最前面或者结束页,写上阅读动机、阅读日期。 (2)金句划线:用荧光笔划线,并在句子开端处用黑色…
-
讀寫日記:後漢書卷一完
今天看《后汉书》,错记第一卷为33页左右,打算分两天看完,同时还打算把之前约剩20页的大半卷《通鑑》也分两天看完。结果“出师未捷书先死”,不小心把白天带到单位的《通鑑》,还剩8页就可以看完卷69的《通鑑》落在单位了…… 发现的时候我已经长驱电动车走了好长一截路,考虑到天冷,充电效率低且折腾,我希望充满电跑一个来回不要返程的时候电量不足,也不想在小区的灰土里“翻山越岭”去充电,加上最近休养生息为主,就安心割舍。 回到家吃完饭探测一下大概页数,发现居然上卷11页,连同下卷仅24页。于是一鼓作气接着早上的5页续读到20页…
-
文献传递服务有感
开学第一天,我接触到3笔文献传递服务。 第1笔是一篇2003年的硕士学位论文。本校购买了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的学位论文,两个数据库中均无法获取全文。读秀搜索中申请了“图书馆文献传递”,昨天申请的,今天下午2:58收到,打开一看是网页截图,一页一页拼接齐的。 第2笔是有位老师发来一个链接,索要一篇2024年12月发布的某省地方标准。读秀搜索中有文献线索,我直接尝试“图书馆文献传递”,大约两个半小时候收到全文。所在馆数字资源不能直接获取该标准全文,我也不清楚是否可以获得全文,大概需要多长时间。对方说2元可以获得全文,…
-
王冰:深度阅读让我们的世界更为广阔
诸多经典著作一直强调个人主体意识的确立,努力凸显一个具有现代意识的“人”,从而把人从君权、神权、宗法的压迫中解放出来。 当我们进行深度阅读的时候,我们在与这些经典著作的交流、碰撞、融汇中,获取一种重新探究生命、思考生活的新渠道及主体意识的自觉。 应该说,重新发现和张扬人自我的主体性,这是对现代科技给人类带来福利的同时也带来某种伤害的反拨,是对过度沉迷视频的一种脱离。进行深度阅读与思考,会使得我们感到自己还是一个站立的人,这也是中华文明进行现代转型与民族国家实现统一富强的前提之一。因此,我们需要对经…
-
港版朱元璋傳
这本書是國史學家、胡適弟子、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一部著名傳記作品,主要描述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和相關歷史背景。 該書曾於40至60年代四易其稿,不同的原因(包括種種政治因素)令作者或出版者不得不一再改變內容或敘事手法。後吳晗因《海瑞罷官》案而下獄,掀起文革的第一浪。唯此書乃第一版本的繁體版,內容更原汁原味,更直接展現作者對朱元璋的評價,讀者可細心玩味其中的當代意涵。 一九四八年他一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思想是很自由的,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他自己對自己做樂檢討。然後把原作進行了多次重改,以至於現在市面上…
-
《红楼梦》:秦钟,一个跨越阶层的失败者
第六遍读《红楼梦》的时候,突然对秦钟这个角色喜欢不起来了。 在众多个性鲜明的人物角色当中,秦钟是一个非常容易被忽视的角色,再加上英年早逝,曹雪芹给予他的笔墨也不甚多,更显得其微不足道。 秦钟出身寒微,却怀揣着对富贵生活的向往,试图通过读书改变命运,但最终却以失败而告终。 从出场到其卧病死去,秦钟更像是一个跨越阶层的失败者。 01 出身:基层人士只能通过读书改变命运 秦钟,字鲸卿,是宁国府重孙媳妇秦可卿的弟弟,父亲秦业为官清廉却也囊中羞涩,对秦钟寄予厚望,希望他好好读书,将来能够通过考取功名出人头…
-
待在书适区,建设一个自由王国
在数字阅读盛行的当下,我依然保持着逛实体书店的习惯,同时坚持认为,图书馆和书店,标志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品位与文明程度。 每次去书店,买很少的纸质书,因为几乎不打折。买很多的文创品,因为又有创意又精美。 在廊坊的尚书房,买到一瓶名为白色图书馆.花园和诗的香水。回来放在书橱里,每次打开书橱时看到它,都满心愉悦。好像能听见窗外雨滴滴落到蒙古栎树叶片上的轻语,同时联想到张岱的“幽窗开卷,字俱碧鲜”。 推开书店的玻璃门,扑面而来的油墨清香,总能让人感到笃定踏实。石家庄的呈明书店,美到你要屏住呼吸,丰富到让你知道…
-
新年第一次赠书名单来了!
公众号又荒芜了一段时间。原因无他,只是假期在忙着带孩子,闹腾的小孩耗尽了大半的精力,等到她入睡,我也已经差不多精疲力尽,索性也就给自己放个假。 原本打包带回老家的电脑,结果连开机都没开,这其实给了我一个很大的感触,那就是大部分时候,都是计划赶不上变化,能够赶在当下做的事情,等到明天或许就会一直等到下一个明天。 年前,我发起了一个赠书活动,这也是我第一次赠书,精选了八本我个人非常喜欢的好书,尽管这些书都有些大众。不过,令我感到意外的是,大家的热情竟然都很高,后台一下涌入了很多赠书留言。这多少让我有…
-
尽量平衡读书和身体健康
喜欢读书又肌肉发达的人可能比例不高。反正我天生就弱,还算喜欢步行,大言不惭地说,腿还算健美。但整体体质差,曾经有多次在晕倒边缘的体验。 昨天晚上我开始身体不舒服,症状跟之前差不多。我跟某人说,他问我有没有好好吃药。我说差不多都吃了(稀稀落落快吃完了)。他表示怀疑(不过我多次让他看我面色有无不好的倾向,他觉得我应该没有大碍)。 身体的这种不舒服让人怀疑人生。但惯性使然,我昨天还是照常把当天想读完的《三国志》给读完了。读到孙晧,可以说很酷烈,令人震惊,以至于史官都忍不住说他值得酷刑。 有时候我像上了发条一…
-
《哪吒2》最火的5句台词:人这辈子,最怕突然听懂一句话
作者 l 微月 来源 l 微月在读书(ID: weiyuegogogo) 转载请联系授权(微信ID:YoYomom52) 这个春节假期,《哪吒2》火得一塌糊涂。 上映7天票房超47亿,猫眼预测票房将达到72.41亿,猫眼购票评分9.7。 豆瓣网友也给出8.5的高分,关于这部电影的讨论刷爆全网。 除了极燃的剧情、酷炫的动画、强大的装备,以及超高的演技,台词也频频戳中观众心窝,简直精彩绝伦。 有人说,人到一定年纪,最怕突然读懂一句话。 有些话,没听懂是幸运,听懂了久久难以忘怀。 今天,我挑选了剧中最火的5句台词,看看有没有哪句触动你? …
-
推书网2025年新年寄语:向着笑容更多、心里更暖前行
当新年的钟声悠然敲响,我们告别了过往的岁岁年年,迎来了满怀希望的 2025 。回首往昔,那些或欢笑、或泪水的瞬间,都已化作珍贵的记忆,珍藏于心。如今,站在新一年的起点,心中满是憧憬与期待,而 “笑容更多、心里更暖” 这句质朴却饱含深情的话语,宛如冬日里的暖阳,照亮了我们前行的道路,也成为了大家心底共同的期许。 元旦佳节,各地张灯结彩,热闹非凡。北京的天安门广场上,人头攒动,人们怀着崇敬与喜悦,观看庄严肃穆的升国旗仪式,在晨曦中迎接新年的第一缕曙光,五星红旗冉冉升起,那飘扬的红与人们脸上的笑容相映生辉,满是…
-
这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触发
读书贵有新得,作文贵有新味。最重要的是触发的功夫。 再次读《文心》,这句话击破了笼罩我这三年读书历程的黑暗。 曾想过,人生短短3万天,读得多才是好。 也曾想过,咬文嚼字,不懈钻研,像专家学者那样,将一些书狠狠地啃下来,才是好。 到今天才明白:原来,触发,才是读书的终极意义。 细细想来,以前虽不知触发这个概念,但我已不知不觉地践行了许久。 01 32岁能够坚持读书,是因为,读书触发了我。 2022年,我32岁,那时候我的状态是这样的: 文案编辑岗位,很安逸,工资不高,一眼就能看到头。孩子上幼儿园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