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人斯的书影世界
-
2024年最火的非虚构作品,非他莫属
最近读完了可以说是2024年最火的一本非虚构作品——杨素秋的《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这本书也被上海译文出版社列为“译文纪实”系列的一本。 这些年,随着非虚构写作的火热,几乎每一年都有几本比较火热和出圈的非虚构作品,比如之前的胡安焉的《我在北京送快递》、张小满的《我的母亲做保洁》等等。而今年最出圈的就是杨素秋的这本《世上为什么要有图书馆》。 应该说,一本书能够爆火,一个重要因素是这本书刺激了当下时代的脉搏。比如之前的写的在大城市送快递、做保洁的故事,刺痛了很多漂泊在外地,普通人隐秘的神经和伤口,导致引起…
-
读完近100本书,2024我的读书体会分享
可以说,2024年应该是我读书最多的一年,前期我有意识的给自己定好目标,并完成它,每月写阅读总结,到了下半年,工作多了,就放弃了,可见,坚持一件事,哪怕一年,都并不容易。 今年我33岁,马上就要到人们说的“35岁中年危机”。不得不说,人过了30岁,就会特别害怕时间,说时间白驹过隙,只有到了一定年龄之后,才会有这种真切的感受,比如现在的我,而且人过了30,就像刘亮程说的“我年轻的时候,没有什么事可干,那些重要的事儿,都躲得远远的,到了年老了,倒一起找上门来了。”你会发现,时间完全不属于自己,每个人都似乎在支配你使…
-
中国当代文学最值得推荐的13位小说家
去年,买了一套北大陈晓明教授的文集作品,厚厚的八卷,可谓皇皇巨著。 平时,抽空断断续续读了一些,包括他最知名的文学史著作——《中国当代文学主潮》。看完之后,被陈晓明教授深厚的文学理论修养和流畅优美的文笔所吸引,于是,尽管每一卷都是砖头厚的作品,但还是断断续续又读了一些他的作品。 最近,读完了其中一卷——《小说的内与外》,是陈晓明断断续续耗时八年完成的作品。也是陈晓明对于中国当代小说和小说家的一场文本细读之旅,内容脱胎于他在北大开设的“当代小说经典文本分析”。 不过,要说陈晓明的文学修养之高,即使是脱胎于…
-
花了一整天读完,强烈推荐《真需求》这本商业新书
周末,深圳断断续续的小雨,微冷的天气,其实最适合读书。于是,花了一天时间读了梁宁的新书《真需求》 。梁宁在“得到”上大名鼎鼎,尤其是《产品思维30讲》 《增长思维30讲》人气火爆。 没买那些付费课程,于是买了这本《真需求》,想透过这本书,或许也可以了解梁宁关于商业的一些观点和看法,看完之后,于我自己而言,受益匪浅,对于深处的商业世界,给我带来了一种更为系统和全面的视角和思维。 在我看来,这本书值得每一个普通的职场人,去认真研读一番,这样对于你所在的行业、商业世界,或者正在或未来期望通过副业来提高收入的人…
-
说说最近看的一本书
有段时间没有更新了,恍惚又到了年底,时间之迅疾,就像这冬日里的夜色,似乎来不及察觉,你总会不经意间惊呼夜色早已降临的悄无声息。 最近在断断续续看张隆溪的《中国文学史》。这是一本用英文写的文学史,然后翻译成中文,厚厚的有六百多页,断断续续看还没有读完,好在之前读过一些古代文学史,读这一类书随时都能拿起和放下,读完后再和大家分享。 最近,穿插在时间的缝隙里,读了一本薄薄的小书,是作家王蒙关于读书与写作的一本小书——《诗酒趁年华:王蒙谈读书与写作》。“且将新火试茶,诗酒趁年华。”我想每一个喜欢诗词,又或者…
-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卡尔维诺关于什么是经典,有这样一个论述——“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作品, 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 国庆假期期间,趁着休息的空隙,整理了一圈自己的书籍,发现了一些曾经读过压在箱底的书,这段时间又重新唤起了重读的冲动,于是,就着兴趣重读了几本。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重读的这几本书有多么经典,但我始终认为,即使不是经典,也存在重读的价值,因为在某个特定时刻,一本书值不值得重读,在于它可能会给当下的你,带来多大的受益。 比如,我最近又重新读了两本李善友在混沌大学的教科书——《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线创新》 。很多人知…
-
谈谈最近读的一本入门书《写给大家看的设计书》
当你走入工作或者职场的时间越久,或许会对很多“工作能力”有着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审美”。 如何用美的眼光看问题,如何将自己的审美水平,培养在基本水平线之上,对很多人来说,其实并非可以笃定的相信这一点。 今天,我想说的“设计”其实属于“审美”的一部分,但相对于我们说的“审美”或许会更加抽象,更加显得虚幻一点,那么“设计”相对来说,更加触手可及,短期内,也更加具有培养或者提高的期望。 换句话来说,对于普通人来说,掌握一些常识和规则,或许很容易就能提高自己的设计眼光的能力,当然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
推荐两个极容易被忽视的当代作家
按照主流的现当代文学的划分,1949年作为现当代文学分水岭。 那么,1949年之后,中国的当代文坛,也可以说是群星灿烂,从归来的作家,到崛起的先锋派,从朦胧诗到第三代诗人,可以说,仅仅从数量上来看,作家和诗人的数量也可以说是灿若星河。 因此,有作家会被忽视,或者不为人知,也是常有之事,毕竟对于普通读者,大部分作家可能都是陌生人。 当然,我今天,想要说的两位容易被忽视的作家,是在我的阅读范围内,我觉得在当代文学史,或者文学批评上,也少有提及的作家。 说到中国当代文学史,首推当然是洪子诚的《中国…
-
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大概从六月份开始,我就开始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出版社的赠书。算到现在,大概有十几本吧。 对于我这种小号的博主来说,能够收到赠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莫名的鼓励。 因为,我深知,自己所写的一些读书分享,仅仅是从自我出发的感受,有些书确实打动了我而已,远非具备专业批评水平的书评。 当然,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赠书的出版社和作者的慷慨。 比如贝页图书一口气赠送了五本,收到书籍后,我发现都是非常高品质的书籍,比如《制造凯撒:两千年全力形象的迷宫》、《大萧条的孩子们》、《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等等,光看书名,就大概…
-
忍不住再推荐一本文学批评!
《雷达观潮》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 推荐指数:★★★★☆ 前几天,对近段时间以来,阅读的文学批评书籍,做了一个总结。一口气读了5本文学批评,我的4点收获!(点击标题阅读) 并表示,接下来的时间重点以小说等文本细读为主,奈何读一本小说,耗费时间长。读一本文学评论,由于每一章篇幅较短,可以利用断断续续的时间阅读。 竟然不知不觉又读完了一本文学批评——《雷达观潮》。 雷达的名字,我很久以前听过,只不过一直未曾阅读他的作品。而买下雷达的作品,是因为读杨光祖的《回到文学现场》中的推荐(这本书明明批评很激烈,我却读的很…
-
一口气读了5本文学批评,我的4点收获!
最近一段时间以来,集中精力读了一批文学批评的书籍,其中包括:李建军的《不成样子的扯淡》、唐小林的《当代文坛病象批判》、王鹏程的《或看翡翠兰苕上》、张立群的《另一种诗歌批评》、杨光祖的《回到文学现场:关于当代文学的研究》。这些文学批评基本上都集中在对中国当代文学的批评,读这些批评,仿佛像经历过一场漫长而又痛快淋漓的灵魂、精神与思想的洗礼和刺激。 以前,也断断续续读过一些文学批评,包括以前比较推崇的张定浩的《批评的准备及其他》,以及当年出版的“火凤凰批评文丛”以及后来的“中国现代文学馆青年批评家丛书”等…
-
又读到了一本五星推荐的书《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
说到文学史,对于研究者来说,难写。对于读者来说,难读,但想要对文学有更深的理解,又不得不读。 今天,读完了严家炎的《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这恰是一本好读,又极富创见和洞见的文学史,多年来萦绕在我心头关于小说流派的问题,终于有人抽丝剥茧般一层层打开给你看。读完之后,我立刻给这本书五星推荐。我想就凭这本视角之新颖,视野之开阔,论述之流畅,娓娓道来的小说史,严家炎作为现代文学的领军人物,就当之无愧。 关于《中国现代小说流派史》,我想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值得每一个热爱现代文学的人,去读,甚至反复读。首先…
-
贾导新书,一口气读完,直接五星
首先,我必须说,我对贾导是带着偏爱的滤镜的。一方面是我喜欢贾樟柯的电影,是他的《山峡好人》陪我度过了失落的时光。当然,我一直也非常喜欢贾樟柯的文字,看完他的《贾想Ⅰ》和《贾想Ⅱ》,我就被贾导的文笔所惊艳。在我看来,贾导即使不做导演,也一定是一个优秀的作家。这也难怪贾导的作品都是自己编剧的。 也因此,贾樟柯的新书《电影,我略知一二》,我是抱着无限的期待的一本书。书一收到,就迫不及待啃读起来,花了两个下班后的时间,几乎是一口气读完。读完后,依然有些爱不释手,觉得即使再度第二遍,也一定会有不同的新收获。…
-
读书日买书开箱|挑战4本大部头,也入手一批新书!
昨天,读书日买的最后一批书籍,终于到了。那么就趁着收到新书,还氤氲着墨香的新鲜劲头,集体来一次新书开箱。 其实,世界读书日的促销大概陆陆续续持续了近一个月,我也是在这一个月之间,凑单优惠断断续续买了一些书,这次就集中一次分享一下。当然,我分享的是我认为还比较有价值的书籍,有部分相对比较私人化,又或者我心里不是很有把握的书籍,索性就放在以后的阅读记录里。 跟以往不同的是,这一次,我有意识地选了一些大部头作品,一方面是想挑战和阅读一些大部头作品,锻炼自己的耐心和平和自己的心态,另外一方面原因是大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