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

大概从六月份开始,我就开始陆陆续续收到一些出版社的赠书。算到现在,大概有十几本吧。

对于我这种小号的博主来说,能够收到赠书,很大程度上就是一种莫名的鼓励。

因为,我深知,自己所写的一些读书分享,仅仅是从自我出发的感受,有些书确实打动了我而已,远非具备专业批评水平的书评。

当然,首先要感谢的自然是赠书的出版社和作者的慷慨。

比如贝页图书一口气赠送了五本,收到书籍后,我发现都是非常高品质的书籍,比如《制造凯撒:两千年全力形象的迷宫》、《大萧条的孩子们》、《葡萄酒:一部微醺文化史》等等,光看书名,就大概可以感知到这些书籍的份量。

还有创美工厂赠送的四本书,比如装帧和翻译都非常好的查泰来夫人的情人》,这本书我已经看了一部分,还有《马尔克斯传》等等,对于喜欢文学的人来说,绝对是心头好。

不过,说来惭愧,目前收到的书籍,我大部分都还没有看,有些看了的,也写了一些书评,比如余秀华的新书《后山开花》,导演范俭的新书《人间明暗》等等,也是我今年遇到的有感而发的好书。

然而,书籍实在太多,如我这般,对于书籍有一定兴趣,而且有志于做读书博主的人来说,都觉得看不过来,那就更别提其他读者了。

不过从这些收到的书籍来看,我也产生了一些发现和思考,或许可以分享一下。

1. 从出版的书籍数量来看,我们确实算是出版大国

我平时比较关注一些出版社的新书,应该算是关注度比较高了,但我发现最近收到的很多出版社的新书,都是我之前并为关注或者听过的,而且一些出版社或出版品牌,也是我未关注的。

从他们一口气赠送多本书来看,确实可以说,我们每年出版的书籍真的是浩如烟海,从出版的数量上来说,我们确实应该算是出版大国,每年光新书出版量我想应该都是一个超级数字。

2. 大部分新书都可能沦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

对于像我这样一个如此小号博主,都有人关注并赠书,其实也说明当下图书销售的困境,或者说买书的人并不太多,比如我看到好几本书的首次印刷量都小于一万本,可能某种程度上,不要说十万册,能够卖出一万册的图书,或许都算是畅销书了。

从我收到的书来看,尽管很多本,无论是书籍内容质量,还是印刷装帧质量,都是高品质的书籍,最终也没有太多印刷,或不太为人所知,从这个角度来说,或许大部分新书可能都会沦为无人问津的地步,毕竟像余秀华《后山开花》这种出版不久就加印的书,并不太多,而且出版社也是花了重大的成本区推广,才达到这样的效果。

3. 真正看纸质书的读者,或许并不太多

当然,我看到的很多书籍印刷数量之少,其实也可以折射出买纸质书少的一个现实。在我的一些后台留言中,也有人问我是否买的都是纸质书,很多人都主要在看电子书。不过纸质电子,当然是个人喜好问题。

但从这些印刷量来说,或许读书的人已经越来越少,尤其是看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应该是一个接近真实的现实。

一边是每年大量的新书出版,一边是读纸质书的人越来越少,很多新书印刷少,沦为无人问津的尴尬境地。

那么对于依然坚持在读书的群体,或者拥有读书爱好的读者来说,面对这些尴尬境地,我想或许从我的感受出发,也引发了我的一些阅读上的思考。

1. 书籍太多,不喜欢的书需要果断舍弃

我越来越发现,读书其实也是一个断舍离的过程。因为每年的新书太多,加上还有很多的老书,哪怕是一个读书的老饕,也一定会感慨书籍多得看不过来。

那么,其实读书就要学会果断舍弃,遇到不喜欢的书籍就可以不看,因为即使看了,吸收的也不会太多。现在我遇到喜欢的书籍,会反复看,或者经典书籍,会一直带在身边。但只要读到一部分,感觉不喜欢或者不值得读,哪怕这是一本人人推荐或者名家写的书籍,我也会果断舍弃。

首先,我相信只有真心喜欢的书籍,才能在文字之间享受阅读的快乐,也能获取更多的内容。另外,就是我相信阅读是一场遇见和缘分,我现在不喜欢的书,不代表是不好的书籍,但此时此刻可能并不适合我,因此,我把他们放在一边,或许是为了在未来的某一天的惊喜重逢。

2. 知识已经越来越细分,读书我建议还是先专业后广博

从现在出版的书籍类型来看,确实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某一领域的好书确实也是越来越多。这其实就面临着一个选择,究竟是该专业,还是广博的问题。

对于已经不在学校读书的读者来说,我想一定要先读某一个领域的书,因为每一个领域的书,真的想要“登堂入室”,其实都要花费巨大的时间和积累,如果还是东一榔头,西一棒槌,其实获益并不太多。

因此,尤其是在当下领域更加细分,每一个专业的书籍都已经汗牛充栋的情况下,我建议阅读还是需要先专业,在专业内有着深刻的理解之后,再广博或许能够到达更深的纵深,否则,贪多求全,我想在阅读之路上容易陷入“蜻蜓点水”的尴尬境地。

3. 阅读非常重要的一点,需要培养和积累甄别好书的能力

在当下书籍出版众多,新书众多的情况下,每一个人的时间显得更加弥足珍贵,因此,培养甄别好书的能力就尤为重要。

当然,方法各有不同,比如有些人阅读广博,一本书或许看几眼就能立刻甄别好坏,那么靠自己就可以了。当然,也可以请名师引路,比如有些领域内的权威大咖,先看他们的书,然后从他们的书籍中按图索骥,寻找好书。

也可以关注一些气味相投的读书博主或者气味相投的文学研究者、批评家等等,通过他们的推荐去阅读好书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的路径和方法。

但只有真正找到和培养了甄别书籍的方法和能力之后,才能把更多的时间,花费在更有价值的书籍之上,如此,才会发现,阅读的意义并非阅读本身,而是能够在阅读中,获得无限的收获。

以上,是我关于最近收到的赠书后的一些不成熟的思考,这些关于阅读的建议,一样是从我内心出发的真切感受,期望能够与你产生一些共鸣。

 

 

END

 


何人斯

一个经常买书的普通读者。

前广告,农牧,餐饮,互联网从业者。

现从事品牌工作。

偏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香港电影。

豆瓣阅读电子书:《江国,正寂寂》,《飘如陌上尘》,《所思在远道》,《此刻离故乡最近》。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何人斯的书影世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收到十几本出版社赠书后,我关于阅读的发现和思考》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30394.html

(0)
上一篇 2024-07-31 22:44
下一篇 2024-07-31 22:50

相关推荐

  • 沈从文《边城》精彩书评/读后感:简约与克制铸成的悲剧

    “月光如银子,无处不可照及。山上竹篱在月光下变成一片黑色,”这样的情景中,又有谁的心能不被那一萧忧伤“吹得柔软”了呢?一派山水旖旎,是啊啊,房后是山,屋前是河,放眼望去,或者也用不着放,就是满崖的看得熟熟的虎耳草。还有一个懵懂的天真少女,和祥的爷爷,加上一对爱着同一个人的兄弟。这样满是冲突茬口的关系,无处可寻的景致,怎样轰轰烈烈地爱一大场——就如翠翠的妈妈,我想——都不为过分吧?兄弟反目成仇,祖孙因婚姻反目——史上这样的记栽不少。——但沈从文却偏偏没这么写。他大可以像沙翁一样,说翠翠的父母的死,是天保的家…

  • 小草无事可做:弃绝社交,大女主不需要婚姻

    目下,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选择不婚,甚至选择单身带娃也不要婚姻。这种选择无疑令男性感到不安。 因为说到底,在婚姻中男性得到的福利更多。一百多年来,婚姻家庭生活与男性的事业工作毫不冲突,因为他们不需要怀孕生产哺乳做家务,即使在子女长大过程中缺席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而女性一觉醒,男人就恐慌。 其实,不需要婚姻的女性,一百多年前就有了。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年12月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小城阿默斯特。她在家中排行第二。 一般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在更小的孩子出生以后,就处于相对孤独的地位。长子和更小的孩子…

    2024-12-11
    0095
  •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一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孙老师,她在这本书全面阐述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孙瑞雪致力于蒙氏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并且把蒙氏教育中国化。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地爱孩子。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首先是理解孩子的,爱孩子的父母也会鼓励孩子独立,并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说到理解孩子,很多父母会想当然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天天跟我吃,跟我睡,我咋会不了解他…

    2023-06-16
    0018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