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卡尔维诺关于什么是经典,有这样一个论述——“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作品, 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

国庆假期期间,趁着休息的空隙,整理了一圈自己的书籍,发现了一些曾经读过压在箱底的书,这段时间又重新唤起了重读的冲动,于是,就着兴趣重读了几本。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重读的这几本书有多么经典,但我始终认为,即使不是经典,也存在重读的价值,因为在某个特定时刻,一本书值不值得重读,在于它可能会给当下的你,带来多大的受益。

比如,我最近又重新读了两本李善友在混沌大学的教科书——《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线创新》 。很多人知道李善友可能也是因为混沌大学,早些年知识付费兴起的时段,“混沌大学”也收获了一大批拥趸。也是在很多年以前,我就读过这两本书,那时候,我正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热衷于读这样的书籍,不过当时读完后,确实受益匪浅,起码对于当时很多科技企业的认知,至少是给了我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

尽管这本书,受到很多人的诟病,比如,有人说李善友就是翻炒别人的理念和观点,组合成为所谓自己的观点出的书籍等等。当然,不得不承认能够从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和创新。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而且,不管你是否承认,李善友这两本书中的很多理论,确实影响了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日常讨论问题或者看到很多科技媒体的文章时,时不时出现的字眼就是“这家企业是否遵循了第一性原理”,“这个就是这家企业给自己找到的第二曲线”等等。

如今重读这两本书来看,我依然觉得,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李善友的理论并未过时,而且,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一性原理和第二曲线创新,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一家企业生长和成长的思考和探索方式。

综合一下李善友在他的两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哲科思维点亮中国的创新者”。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哲科思维,解读创新的底层逻辑和思考方式。那么哲科思维从哪里来?当然就是先贤圣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理论总结与升华,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两本书的原因。

当然,我觉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两本书绝对是激发你对企业和创新进行深度思考的“引路人”,也是思考企业和创新最好的入门书。

首先,在于李善友已经通过他系统的整理和解读,整理出了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来源,可能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来自熊彼特,来自爱因斯坦、牛顿等等先贤圣哲。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没有李善友的整理,可能其中一个人的书籍未必都能够看明白或者愿意翻开。也因此,如果有人能够综合这些观点,在观点之上提出创新,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知识和见识上的启迪。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其次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不仅有理论,而且结合了很多知名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包括微软、特斯拉、网飞等全球知名企业,作者试图在其中找到他的理论支撑点,从书中的叙述来看,作者确实自洽圆融的解答了他关于创新理论的见解。不管是从“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理论推演,又或者是从组合创新、分形创新等实践的角度谈论创新的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想要了解公司和企业发展的普通人来说,是一本绝佳的解读指南。

最后,我想说的是,提出批评很容易,但创造自己的理论这种创新本身就很难。与其提出太多的批评,还不如在别人的作品中,吸收有益于自身价值的东西,这样反而于己更有裨益。否则,除了获得口舌上的爽利之外,思想和精神的世界,依然如萧然旷野,一贫如洗。

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是《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不仅是因为书中有大量像美团、拼多多、新东方这些离我们很近的企业,而且,在我看来这本书也是一本创新的实践指南,对于普通人发散创新的思路,一定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END

 

何人斯

一个经常买书的普通读者。

前广告,农牧,餐饮,互联网从业者。

现从事品牌工作。

偏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香港电影。

豆瓣阅读电子书:《江国,正寂寂》,《飘如陌上尘》,《所思在远道》,《此刻离故乡最近》。

微信改版,欢迎将

「何人斯的书影世界」设为“星标”

就可以随时获取我的一些读书观影的文字

也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交流

公众号|何人斯的书影世界

豆瓣|何人斯

感谢您的关注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何人斯的书影世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41878.html

(0)
上一篇 2024-10-17 20:47
下一篇 2024-10-17 21:18

相关推荐

  • 年度阅读进阶指南:用60本书布局2025,实现自我重塑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读书亦如此。 在知识海量的时代, 读书规划能锁定目标领域的书籍, 搭建阅读体系, 助力自我更新与重塑。 2025年, 我们用这60本书, 塑造一个更好的自己。 01月:人生规划 《规划最好的一年》迈克尔·海亚特从心理学、行为学、管理学多角度出发,助你升级观念、总结过去、设计未来、找到动力、改变现状。 《用一年的时间重生》从零开始学会开启个人事业的心法、方法与技法,总结了一套“重生年计划”的自我探索方法。 《超越百岁》彼得·阿提亚博士揭示了长寿背后的科学原理与生活方式,在延长生命的同时提升生活幸福…

    2025-01-13
    00407
  • 4年读了200多本书以后,突然发现绝大多数人都不会读书!

    你好呀,我是木小鱼,一个职场妈妈! 讲真,我从2016年到2019年刚开始意识到读书能够改变命运,从20年23年一年读50本书,但是我并没有刻意的去学习读书方法和阅读体系! 也是现在粉丝越来越多以后,我发现有很多朋友根本不会读书,有很多有关阅读的问题和疑惑!我才正式开始看有关阅读的主题阅读,在阅读的过程中我竟然发现大家大多数的问题其实书中早就写好了答案! 今天就跟大家聊一下我最近做主题阅读过程中非常有用的基本有关于阅读方法的有用的书,可以说看透这几本书,关于阅读的90%的问题都能被解决! 1、《如何阅读一本书》 如果…

    2024-07-12 读后感悟
    00212
  • 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从李慈铭日记的一则佚文说起

    李慈铭素以毒舌著称,民国年间,他的日记稿本辗转沪上。经营《越缦堂日记》石印出版的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以及藏家、读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遮蔽、涂抹,不仅破坏了日记的完整性,也给李慈铭造成隐没墨迹、惺惺作态的负面影响。 在“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这组文章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桂丽将结合李氏日记稿本、抄本及书信、诗文稿,以时空坐标、人际网络及李慈铭心态变迁,来复原日记稿本一些被删文字的历史现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华月报》第6卷第1期,刊载陈乃乾的《<越缦堂日记>之□》一文,他称:…

    2025-03-19 读后感悟
    001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