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卡尔维诺关于什么是经典,有这样一个论述——“经典不是你正在读的作品, 而是你正在重读的作品。

国庆假期期间,趁着休息的空隙,整理了一圈自己的书籍,发现了一些曾经读过压在箱底的书,这段时间又重新唤起了重读的冲动,于是,就着兴趣重读了几本。

当然,我并不认为我重读的这几本书有多么经典,但我始终认为,即使不是经典,也存在重读的价值,因为在某个特定时刻,一本书值不值得重读,在于它可能会给当下的你,带来多大的受益。

比如,我最近又重新读了两本李善友在混沌大学的教科书——《第一性原理》、《第二曲线创新》 。很多人知道李善友可能也是因为混沌大学,早些年知识付费兴起的时段,“混沌大学”也收获了一大批拥趸。也是在很多年以前,我就读过这两本书,那时候,我正在互联网公司上班,热衷于读这样的书籍,不过当时读完后,确实受益匪浅,起码对于当时很多科技企业的认知,至少是给了我一些醍醐灌顶的启发。

尽管这本书,受到很多人的诟病,比如,有人说李善友就是翻炒别人的理念和观点,组合成为所谓自己的观点出的书籍等等。当然,不得不承认能够从巨人的肩膀上,总结出一套自己的理论方法体系,在我看来本身就是一种能力和创新。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而且,不管你是否承认,李善友这两本书中的很多理论,确实影响了很多互联网从业者。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我们在日常讨论问题或者看到很多科技媒体的文章时,时不时出现的字眼就是“这家企业是否遵循了第一性原理”,“这个就是这家企业给自己找到的第二曲线”等等。

如今重读这两本书来看,我依然觉得,在我们当下生活的时代,李善友的理论并未过时,而且,依然有很大的参考价值,第一性原理和第二曲线创新,依然可以成为我们思考一家企业生长和成长的思考和探索方式。

综合一下李善友在他的两本书的核心观点,是“哲科思维点亮中国的创新者”。也就是说,他试图通过哲科思维,解读创新的底层逻辑和思考方式。那么哲科思维从哪里来?当然就是先贤圣哲,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获得的理论总结与升华,这也是很多人诟病这两本书的原因。

当然,我觉得对于大部分普通人来说,这两本书绝对是激发你对企业和创新进行深度思考的“引路人”,也是思考企业和创新最好的入门书。

首先,在于李善友已经通过他系统的整理和解读,整理出了一套能够自圆其说的理论,而这些理论的来源,可能来自苏格拉底、柏拉图,来自熊彼特,来自爱因斯坦、牛顿等等先贤圣哲。因此对于大部分人来说,如果没有李善友的整理,可能其中一个人的书籍未必都能够看明白或者愿意翻开。也因此,如果有人能够综合这些观点,在观点之上提出创新,对普通人来说,就是一种知识和见识上的启迪。

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

其次是这本书中的很多理论,不仅有理论,而且结合了很多知名公司作为案例研究,包括微软、特斯拉、网飞等全球知名企业,作者试图在其中找到他的理论支撑点,从书中的叙述来看,作者确实自洽圆融的解答了他关于创新理论的见解。不管是从“归纳法”与“演绎法”的理论推演,又或者是从组合创新、分形创新等实践的角度谈论创新的方法,从某种角度来说,对于想要了解公司和企业发展的普通人来说,是一本绝佳的解读指南。

最后,我想说的是,提出批评很容易,但创造自己的理论这种创新本身就很难。与其提出太多的批评,还不如在别人的作品中,吸收有益于自身价值的东西,这样反而于己更有裨益。否则,除了获得口舌上的爽利之外,思想和精神的世界,依然如萧然旷野,一贫如洗。

我个人比较偏爱的是《第二曲线创新》这本书,不仅是因为书中有大量像美团、拼多多、新东方这些离我们很近的企业,而且,在我看来这本书也是一本创新的实践指南,对于普通人发散创新的思路,一定会带来一些新的启示。

 

END

 

何人斯

一个经常买书的普通读者。

前广告,农牧,餐饮,互联网从业者。

现从事品牌工作。

偏爱中国现当代文学,诗歌和香港电影。

豆瓣阅读电子书:《江国,正寂寂》,《飘如陌上尘》,《所思在远道》,《此刻离故乡最近》。

微信改版,欢迎将

「何人斯的书影世界」设为“星标”

就可以随时获取我的一些读书观影的文字

也欢迎添加我的微信交流

公众号|何人斯的书影世界

豆瓣|何人斯

感谢您的关注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何人斯的书影世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最近重读的两本书,再读依然受益满满》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41878.html

(0)
上一篇 2024-10-17 20:47
下一篇 2024-10-17 21:18

相关推荐

  • 我发现长期看书的人都有一个共性

    hello,这里是姗姗的小镇 在秋日的一个雨天,难得没有让自己忙碌地转起来,上午处理了最近一直悬在心头的一件事,准确来说我处理它的方式便是:放下。 事实上,解决很多问题的答案都是放下,割舍掉要拥有它的念头。我们很多时候的“不得”,都是因为想要的太多。 “我不要了” “任由它去吧” 当真正做到这些时,便会有前所未有的轻松。 处理完后,整个人异常的平静,于是拿起一本书去卧室,看了很久。 最近的阅读量又慢慢上来了,我发现长期看书,给我带来的最大益处,便是稳定的情绪,和内心的平静。 读《越过心中那座山》…

    2024-10-17 读后感悟
    00398
  • 34岁全职妈妈,我发现读书的3个目的:获取资讯、理解世界、娱乐消遣

    前几天,有一位粉丝给我留言,他说: 书里有什么? 我自然会想到宋真宗的《励学篇》: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书里有什么?有良田,有黄金,有伴侣,有车马,有志向。 也有很多人经常在读书,却并没有从书中看到这些,是为何? 那可能是每个人读书的目的不同。 读书的3个目的: 1、获取资讯 以往人们通过看新闻报刊、电视、或者口口相传来获取资讯。 如今,技…

    2024-06-20
    00410
  • 稻盛和夫《心》这本书,给每个人一把打开幸福人生之门的钥匙

    今天,继续为大家分享好书—— 稻盛和夫先生的《心》。 这篇文章围绕三个关键词展开分享——心根、心灵、本心 01.心根 稻盛先生分享了自己在经营企业时,对下任领导者的选择,看他是否合适最关键的一个基准,就是看他拥有怎样的心根。 他说: “不管一个人才华多么出众,只要表现出“只为自己”的野心,我都会敬而远之的,我所推举的是多少有点愚钝,但既谦虚又勤奋的好人。” 有的人尽管原本具备高尚的人格,但在获得成功后,傲慢起来,难得磨练好的人格,却不能维持,结果走向没落。 那么,什么样的…

    2024-04-13
    0026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