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社科图书类别筛选

书摘试读

  • 名著中那些堪称神来之笔的结尾

    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宛若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 其结局必须引人深思,不可草草收场。 尤其是那最后一笔, 它应当如同一杯陈年佳酿,余味悠长。 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经典之作的压轴之句, 它们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01《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他向前倒下,像是趴在地上睡着了。 如果把他翻过来, 会看见他大约并没遭受太久的痛苦 他脸上表情镇定, 就像他对这样结束感到满意。 02《德米安》[德] 赫尔曼·黑塞 在那里, 命运的意象沉睡在黑暗的镜中。 只要我俯身望向那面黑镜, 就能看见我自己…

    2024-09-24 书摘试读
    00627
  • 《历史转折中的邓小平》试读

    一 沉重的哀乐以及连接在哀乐中的那个悲痛而又浑厚的嗓音,一遍遍掠过邓小平的心田。这些声音在他的心中激起了如此复杂的回响,连邓小平自己都没有料到。他似乎被那个声音击倒了。他的身影与他的座椅在那一天的下午四点整,一动不动,就像一座雕塑。 直到卓琳惊惶地跑进他的书房,对他说:你听到了吗?老兄你怎么啦? 邓小平凝视天空,窗外若有若无的秋风里,几片最先枯黄的叶子在颤抖着。那声音是如此混杂和繁复,仿佛是一下子难以理出头绪的多声部,既有缓慢而沉重的节律,也夹杂着一个充满体谅和期许的嗓音,那嗓音的内容似乎是“我…

    2024-07-12
    00450
  • 《沉睡的蝴蝶》试读

    上海,1944年。 农历八月十五,中秋夜。风雨交加,不仅寒冷,而且黑暗。 司法行政部直辖上海监狱,原提篮桥监狱,从去年起,就由汪精卫的南京政府接管了。接管当月,就死亡四十三人,死因不明。 其实,在这个监狱里处决犯人,特别是处决抗日分子就像是家常便饭。 今天,也不例外。 院子里荷枪实弹的狱警们就等着打完一次活靶,发了赏金,回家过节。 雨一直下着。 监狱二楼“优待室”的走廊上,一个身材修长、穿海军制服的男人走来,他身边有一名狱警陪同。他们走到二楼拐角处,狱警对男人说:“她还剩十分钟。” 男人点头:“…

    2024-07-12
    00833
  • 《惠通桥之战》在线试读

    [flipbook pdf=”https://tu.tuibook.com/2024/04/20240411103318760.pdf”]

    书摘试读 2024-04-11
    00556
  • 《惠通桥之战》前言

    战争叙事似乎都离不开一座桥。如美英盟军“市场-花园”行动中那座“遥远的桥”——莱茵河雷马根大桥,日军强迫英美战俘修筑的泰缅铁路“桂河大桥”,南斯拉夫游击队炸毁的塔拉河大峡谷之桥,越南战争中的杜梅大桥、清化大桥,更不用说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泸定桥、卢沟桥、鸭绿江桥、清川江桥、长津湖水门桥…… 道理说来也很简单,现代战争离不开交通线。道路中断,也许还有绕行的可能;失去一座桥,就可能遭遇军事术语中所说的“绝对障碍”。因此,对一座桥的争夺,往往决定着战争的胜败。 基于这一特点,战争题材的写作者会发现:原本在…

    2024-04-11
    00349
  • 《史記》晉世家第九札记

    终于看完了第五册《史記》,还不甚懂。这些日子近乎自厌了。除了孩子的成长和春秋代序,只有踏踏实实读点书能让我觉得生命的存在和意义。 ◎《晉世家第九》 01.文侯十年,周幽王無道,犬戎殺幽王,周東徙。而秦襄公始列爲諸侯。 蔓草按,这句话传达的信息仅在《史記》一书截止此篇至少出现了五遍了,看后面更是不下于七遍。有些史实被简述三遍不足为奇,详述一般情况下是一遍。 02.昭侯元年,封文侯弟成師于曲沃。 [索隱]河東之縣名,漢武帝改曰聞喜也。 03.十六年,……賜趙夙耿,賜畢萬魏,以爲大夫。 蔓草按,跟表对…

  • 《追风筝的人》经典语录

    为你,千千万万遍 (最经典的就是这句了) 许多年过去了,人们说陈年旧事可以被埋葬,然而我终于明白这是错的,因为往事会自己爬上来。 被真相伤害总比被谎言欺骗的好。 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罪行只有一种,那就是盗窃。当你杀害一个人,你偷走一条性命,你偷走他妻子身为人妇的权利,夺走他子女的父亲。当你说谎,你偷走别人知道真相的权利。当你诈骗,你偷走公平的权利。 我不记得那是何年何月的事情了。我只知道记忆与我同在,将美好的往事完美的浓缩起来,如同一笔浓墨重彩,涂抹在我们那已经变得灰白单…

    书摘试读 2024-02-20
    00351
  • 《地狱的熔炉》书摘:血战钢锯岭

    戴斯蒙德·道森:我不住地祈祷,让我再多救一个人吧 在二排士兵的战前准备期间,排里的医护兵、26岁的一等兵戴斯蒙德·T.道斯(Desmond T. Doss)提出要和根托单独谈谈。道斯出生在弗吉尼亚州林奇堡。他的母亲在鞋厂工作,是基督复临安息日会(Seventh-Day Adventists)的虔诚信徒,严格按照教会的规定教育3个子女。这意味着道斯三兄妹全都严格遵守《圣经》的规定,会在周六那天(即安息日)休息、远离暴力、只吃素食。所以,1942年,在纽波特纽斯的船厂做木匠的道斯接到征召令参军入伍时…

    2023-08-04
    00467
  • 法术

    法 术 章运超 著 法 术 著 者:章运超 出 版:联合文化出版社 United Culture Press 350 Northern Blvd STE324 -1331, Albany, NY 12204 www.ucp-book.com 统 筹:中盈文化传媒有限公司 版 次:2023 年 3 月第 1 版 印 次:2023 年 3 月第 1 次印刷 版 式:精装(或平装) 开 本:880mm×1230mm 1/32 印 张:3.5 字 数:38 千字 书 号:ISBN 978-1-63995…

  • 《楚国兴亡史: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试读2:楚国的衰落和秦国的崛起

    一 月盈而亏,盛极而衰,是中国历史自古以来不变的规律。即使是以象征生生不息的凤凰为图腾的楚国也不能例外。 楚国衰落的伏笔,其实早在它达到极盛前就已经埋下:吴起那次著名的变法未能彻底,就已经注定了楚国将在国际竞争中落后。 吴起的改革针对楚国的时弊,在短时间内取得了明显的效果,但因为变法中途而废,楚国政治顽疾只是获得了时间上的短暂缓解,过了几十年,在宣威盛世过去之后,贵族势力又一次自然增长到国家不能承受的程度。 二 “楚不用吴起而削乱,秦行商君而富强”(《韩非子·问田》),吴起变法的失败,使楚国走上…

    2023-06-07
    00680
  • 《楚国兴亡史:华夏文明的开拓与融合》试读1:蛮夷性与后发优势

    蛮夷性与后发优势 一 大约在周穆王三十七年,楚人战败南迁。从那之后,退守南国的楚国一直在默默蓄积着力量。几十年后,楚国历史上出现了一位伟大的君主——第六代国君熊渠。 这位国君以勇武善射闻名。《史记·龟策列传》称:“羿名善射,不如雄渠、蠭(fēng)门。”“雄渠”即熊渠。可见在传说中,他的箭术甚至超过了后羿。《韩诗外传》记载:“昔者楚熊渠子夜行,寝石,以为伏虎,弯弓而射之,没金饮羽,下视,知其为石。”意思是说,有一次熊渠夜间巡行,看见一块横卧着的石头,以为是趴在地上的老虎,便引弓射之,箭头陷没在石…

    2023-06-07
    00760
  • 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人海茫茫,许多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却能这样叫人怀念。我不知道这件往事是不是对我曾发生过什么启示或影响,只觉得那种温暖竟比一些热烈的欢愁经验,更令我回味无穷。 ——林文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台湾着名学者、作家与翻译家林文月于26日早上9时许在美国加州过世,享耆寿90岁。 林文月(1933年-2023年5月26日)生于上海,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即留母校执教,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客座教授。教学之余,从事文学…

    2023-05-28
    00556
  • 梁晓声:父亲与茶

    父亲是从不饮茶的。 我想,他年轻时大约也在什么场合饮过几次茶的吧。当然,那天他肯定被失眠所折磨了,结果再就畏茶如畏虎。 正如酒于父亲也是如此。 1963年冬季,春节前,父亲从四川辗转数千公里回到了家。 父亲回到家里时,双腿浮肿得一按一个坑,却那么高兴。 他将一个纸包递给母亲,叮嘱说:“这是茶,在咱们东北是稀罕东西,哪天要分给邻居,放好,千万别沾水。” 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一块儿将茶分成十多份,一一用红纸包好…

    2023-05-23
    00697
  • 《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亲爱的读者朋友,听说过“三十而立”这个成语吗?通俗地讲,它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30岁就应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那么,这个成语是谁创造的呢?答案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说法会成为后世的普遍准则。他的本意其实比较简单:我15岁那年立志做学问,到了30岁的时候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他的博学远近闻名。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名臣晏婴向他问礼,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让齐景公赞赏。最关键的是,孔子认为自己既能温故…

    2023-05-22
    00621
  • 为什么繁华喧嚣的都市,往往会成为孤独者的集散地?

    我们都曾有过“拥挤”的生活体验,都曾遭遇非自愿的亲近,比如职场中令人不适的过度靠近,比如来自亲友的隐私窥探。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这些对个体边界的侵犯往往令人极度反感,却又无法拒绝。 我们追求个体的独立,对边界的尊重,也都渴望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现代城市不断增加的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远离边界侵犯的可能,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为我们实现了不与他人接触的“正常”生活。 终于,我们在城市中,在现代技术的狂欢中,获得了安全感、边界感,和梦寐以求的个体自由。 而代价是,我们也默默交出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失去…

    2023-05-19
    00700
  • 《父母:挑战》试读:父母的处境

    “当父母容易,做父母难。”为孩子提供支持和充分的关爱本身就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但是,一些你认为没必要的、莫名其妙的行为又让你的生活变得更加琐碎复杂。孩子可以是而且应该是让人无比快乐的源泉。大多数父母确实享受和孩子待在一起,至少有时候是这样。然而,很多时候,孩子也会给我们带来烦恼、苦闷、悲伤乃至痛苦。鉴于同样的摩擦和冲突遍布全国,而且事实上遍布全部文明世界,我们便有理由怀疑这背后隐藏着共同的根本原因。 由于身处其中,你常常难以理解这些困境的成因,因此你可能会寻找替罪羊。你也许会将责任归咎于经济形势或…

    书摘试读 2023-03-22
    00514
  • 《教师:挑战》连载: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他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群体,他就能根据环境的需要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他归属感的程度则取决于他“社会兴趣”的发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某种潜能,即他可以作为社会的一员发挥作用并发展出足够的社会情感。如果这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仅可以在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还有能力在群体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想成为人们所说的“正常人”,就必须具备这种潜能,同时它也是人际合作和人们取得成就的基础。而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那么这个人的社会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023-02-15
    00614
  • 《教师:挑战》连载:教师的角色

    代际间的冲突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过去,由于整个社会都在维护长者的权威,因此面对他们的控制和支配,幼者只能在内心悄悄燃起反抗的火焰。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发展,这种权威正在减弱,人人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每个人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这使得人们逐渐摆脱了对专制的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受压迫的群体都开始要求获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妇女、有色人种、雇员还有孩子。如今,代际间的冲突已公开化,暴力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将会一直持续到我们学会与他人平等共处的方法为止。截至目前,只有少数教育家认识到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3-02-15
    004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