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亲爱的读者朋友,听说过“三十而立”这个成语吗?通俗地讲,它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30岁就应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那么,这个成语是谁创造的呢?答案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说法会成为后世的普遍准则。他的本意其实比较简单:我15岁那年立志做学问,到了30岁的时候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他的博学远近闻名。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名臣晏婴向他问礼,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让齐景公赞赏。最关键的是,孔子认为自己既能温故,又能知新,所以一定是一位好老师。他下决心创办私学,教书育人,让自己的弟子们都成为文质彬彬的“君子”。

《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什么是私学呢?原来,在孔子创办私学之前,学校都是由官府开办的,也就是所谓的官学。这些学校有周天子办的,也有诸侯办的,然而都只招收贵族子弟。在那个时候,“士”虽然处于贵族阶层的最下面,但身份和地位远远高于平民和奴隶。所以,士的孩子到了年纪能上学,学习知识。在贵族之外,平民、工匠和商人的孩子是没有资格上学的。有的商人即便是赚了很多钱,但是因为没有士的身份,他们的孩子仍旧没办法上学。

孔子出身于士的阶层,小时候是正儿八经地上过学的。当时的人们更多地把接受教育看成一种义务,而没有从孩子成长的角度出发,把这当成一项权利。当然,也就不会有人去关心孩子的受教育权。孔子年少时虽然算是贵族,但是因为父亲早逝、家道中落,所以从事过很多卑贱的工作,也结交过不少底层民众的孩子。正是在与这些孩子打交道的过程中,孔子敏锐地意识到他们内心深处对上学和读书的渴望。

随着年龄的增长,孔子越来越觉得农民、工匠和商人的孩子也都有权利学习文化知识,以及基本礼节和社会公德。可是官学的门槛把这些孩子都挡在了门外,再加上官学里早已人满为患,显然想要让他们都进入官学读书是不可能的。那该怎么解决这个矛盾呢?孔子苦思冥想了很久。与此同时,他的学问非常好,熟悉一整套礼仪制度,加上他为人谦和,所以人们遇到一些拿不准的问题时,总喜欢来向他请教。于是,孔子就得经常扮演乡里老师的角色。这样一来二去,孔子的心里自然而然地萌生出了一个想法:我何不仿效官学里的老师,也收些弟子,把我所掌握的文化知识系统地教给他们呢?

一开始,孔子还有点儿犹豫,担心这样做会引发官府的不满。后来,他反复琢磨,觉得做这件事有百利而无一害,官府即使不支持,也不会反对的。如果所有的人都能通过上学而明礼,都想去做一个有道德的人,那么整个社会不就会更文明、更和谐了吗?做坏事的人、违法犯罪的人不就会大大减少了吗?

想通了这个关节后,孔子说干就干,将自己要招生办学的消息放了出去。当时正当春秋晚期,天下大乱,礼坏乐崩。孔子看在眼中,急在心里。他在开办私学之初,就确定了一个具体目标,那就是要通过培养人才来逐步恢复“周礼”,即恢复西周初年的社会秩序——男有业,女有家,老有所养,少有所归,人人和谐友爱,天下太平无事。

由于孔子的名声很大,开办私学的消息传开不久,就有人慕名前来求学了。第一个来的学生叫冉耕,字伯牛,此时已24岁,为人端庄和蔼,颇有气质,善于待人接物;第二个来的学生叫颜路,字无繇,此时已25岁,为人仗义豪爽;第三个来的学生叫闵损,字子骞,刚满16岁,以为人孝顺而闻名乡里。有了第一批的这三个学生,孔子真正踏出了创办私学、广教天下人的第一步。

《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有意思的是,颜路拜在孔子门下后不久就有了儿子,起名叫颜回,字渊。这个小家伙比孔子小三十岁,长大后也拜孔子为师,学问竟远远超过了身为大师兄的父亲,成了孔子最得意的弟子。

颜路等人找孔子拜师,孔子就此办起了私学,这在今天看来并不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毕竟现在的私人培训机构、私立学校很多,大家早就司空见惯了。可从历史的角度看,对于我们整个中华民族来说,这真是一件了不起的大事!说它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那是一点儿都没有夸张。孔子当时可能不会意识到,他决定创办私学,竟然会影响到中国的历史走向,使得赤县神州(中国的别称)成了这个世界上最讲究尊师重道、最关注读书上学、最看重文化传承的国度。

2500多年过去了,这种影响已然沁入中华儿女的骨髓。为什么会这样呢?这里边的原因很多,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孔子创办的私学直接孕育了儒家思想史上最为光辉灿烂的著作——《论语》。而正是这部《论语》,塑造了一代又一代重仁重义的中国人。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每个中国孩子的必读书。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zhai/4704.html

(0)
上一篇 2023-05-22 23:01
下一篇 2023-05-22 23:13

相关推荐

  • 《游戏力》连载:那个领孩子疯玩的老师,得了中国基础教育的最高荣誉

    书名:《游戏力》 作者:[芬兰]帕西·萨尔伯格 [英国]威廉·多伊尔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不久前,“安吉游戏”创始人和儿童自主游戏式学习倡导者程学琴,获得了国家级基础教育的最高荣誉—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所颁发的奖项。 “安吉游戏”到底是什么?凭什么一个带着孩子做游戏的老师,能够得此殊荣?难道这个奖不是应该颁发给那些让孩子自觉放弃游戏和玩耍时间,自觉学习的老师吗? “安吉游戏”是一个以游戏为基础的全新幼儿园试点项目,在浙江省取得了巨大成功。这个项目正在被广泛推广,并成为全国幼儿教育的典范。 这个项目有…

    2021-01-07
    00133
  • 《游戏力》连载:你知道不让孩子玩,会让孩子丧失多少成长机会吗!

    以史蒂夫·乔布斯、比尔·盖茨、巴拉克·奥巴马和许多硅谷高管等先驱父母为榜样,孩子们在家中使用电子设备的时间将被控制在最低限度。在家里,父母会定期关闭家里的电子设备,和孩子们聊天、玩耍、读书,带孩子去公园,和他们在草地上、床上、起居室的地板上玩闹互动。家长和老师会意识到,经常要求孩子关掉手机的学校是聪明的学校。

    2021-01-05
    0070
  • 农耕中国:从汉武帝的反击说起

    中国的农耕人口在汉朝时期就达到了五六千万人。北方的匈奴以游牧为主,能够养活的人口也就几十万,再英明的君主也没办法突破这个人口供养的上限。这点儿数量的人口进入中原,就好像河流汇入大海,不管河水有多么浑浊,哪怕像黄河一样全是泥沙,流进来之后泥沙也会冲散、消失。稳定的农耕生活远比居无定所的游牧生活过着舒服,游牧民族进入中原以后很快就会放弃游牧,改为农耕。因此,尽管中原政权多次因为自身的腐朽而被北方游牧民族击败,但中原农耕文明仍长盛不衰,在数千年的时间里,人口数量还一直随着技术进步而不断增加。汉民族作为中国主体民族的情况,在中华帝国2000年的历史中也始终没有发生过变化。

    2022-12-27
    007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