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人海茫茫,许多人和事都像过眼云烟似的消逝了,但是有些甜蜜而微不足道的往事,却能这样叫人怀念。我不知道这件往事是不是对我曾发生过什么启示或影响,只觉得那种温暖竟比一些热烈的欢愁经验,更令我回味无穷。

——林文月《记忆中的一爿书店》

台湾着名学者、作家与翻译家林文月于26日早上9时许在美国加州过世,享耆寿90岁。

林文月(1933年-2023年5月26日)生于上海,台湾省彰化县人,作家、学者、翻译家。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毕业后,即留母校执教,曾任美国华盛顿大学、斯坦福大学等客座教授。教学之余,从事文学创作及翻译。

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林文月专攻于六朝文学、中日比较文学等领域,着有《读中文系的人》《饮膳札记》《拟古》等,并译注日本古典文学名着《源氏物语》《枕草子》《和泉氏部日记》等,其中《源氏物语》被公认为众多版本中最好的译本。

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林文月这个名字,也许尚未被更广泛的大众熟知,却已经是各地中文系师生和文学爱好者长久以来的偶像,拥有学者、翻译家、散文家三重身份的她,有传奇的一生。她是台湾大学校园令人神往的传奇人物。台大校园有一座“望月楼”,有人说,那望的就是林文月。她精通中日两国语言,翻译的《源氏物语》被学界认为是目前最优秀的中文版本之一。

她还精于厨艺,董桥、三毛等是家中常客。她与余光中等人被选为台大杰出校友,她被拿来与张爱玲相提并论,更有粉丝说,她是又一个林徽因。

林文月的散文创作为台湾女性散文开创了不同的风貌,融合中国古典六朝文学的瑰丽及日本文学的色彩,其散文华丽却不浓艳,既有丰富的学识,又有女性的细腻,不起波澜的文字间,有一股从容不迫的气度,如一股淡香扑鼻令人永难忘怀。

余光中形容她以“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与事态人情、风景况物,做不倦的倾心交谈”。

林文月之子郭思蔚于网络告知:“我们亲爱的妈妈,今天早晨安详地于加州奥克兰家中展开一段新的旅程。”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从林文月亲自审定的《林文月散文自选集》里,寻觅与重读那些温柔的句子,以这样的方式,目送全能传奇才女林文月开始新旅程。

摘自《林文月散文自选集》

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

从这里可以眺望马路对面的楼房,楼房之后有一排半被白云遮掩的青山,青山之上是蔚蓝的天空。

不要惊动她,不要惊动她,好让她就这样坐着,舒舒服服地打一个盹儿吧。我伸一伸腰,又做了一次深呼吸,自觉从来没有这样满足过,却也从来没有这样寂寞过。

父母再爱孩子,孩子毕竟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的身体和命运,必须要他自己去奋力锻炼,克服争取。

亲子之情实在奇妙。有摩擦的时候,令你坐立难安,片刻不忘,一旦恢复正常,则又像呼吸空气一般自然,以至于忘了一切。

其实,凡事只要有最坏的打算,也就没有什么得失的计较。

我迎着鲜红而不再炽热的夕阳驶车回家,满载着幸福的感觉。

就像是一幅图画忽然变成了实景,而自己竟然就在其间;又像是一场好梦陡醒,却发现现实与梦境正好吻合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原本是撒落一地的碎片,理也无从理起;无意间掌握了一个角落,那完整的图面竟有展望的可能性,而且逐渐引人越发产生彻底整理的期盼了。

中年以后,人事欢愁已见闻不少,外界的喜怒哀乐则又难免激动心湖,无端添增烦恼。

就像是一幅图画忽然变成了实景,而自己竟然就在其间;又像是一场好梦陡醒,却发现现实与梦境正好吻合着。虚虚实实,实实虚虚。

在遥远的记忆深处,有一座迷园,我没有忘怀。

时间并未永驻,唯其似乎运转得极缓慢,赶不上我手表上时针移动的速度。

| 内容介绍

《林文月散文自选集》是台湾着名才女作家林文月最具代表性的散文精选集,所选文章均由作者本人亲自审定。

全书共分四辑:辑一讲述自己如何读书,从学生到学者,从少女到为人父母;辑二记录人物,为母亲梳头,给儿子写信,陪老师访友,无一不是欢愁岁月中最难忘的记忆;辑三增益见闻,无论台湾风物还是异国奇遇,甚至童年时的顽皮探险,都汇成窗外风景;辑四为私人生活,手做佳肴、夜饮美酒、无常人生中难得的欢聚、永恒的离别,织成冷暖自知的幻化人生。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悼念作家林文月:“她有一支敏感而温柔的笔”》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zhai/5170.html

(0)
上一篇 2023-05-28 12:05
下一篇 2023-05-28 12:14

相关推荐

  • 为什么繁华喧嚣的都市,往往会成为孤独者的集散地?

    我们都曾有过“拥挤”的生活体验,都曾遭遇非自愿的亲近,比如职场中令人不适的过度靠近,比如来自亲友的隐私窥探。 在现实的人际交往中,这些对个体边界的侵犯往往令人极度反感,却又无法拒绝。 我们追求个体的独立,对边界的尊重,也都渴望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现代城市不断增加的空间距离为人们提供了远离边界侵犯的可能,社交媒体和移动网络为我们实现了不与他人接触的“正常”生活。 终于,我们在城市中,在现代技术的狂欢中,获得了安全感、边界感,和梦寐以求的个体自由。 而代价是,我们也默默交出了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失去了他人…

    2023-05-19
    00534
  • 《领导者习惯》书摘:所有糟糕的领导者都是在无意识的犯错

    选自:《领导者习惯》 作者:[美] 马丁·拉尼克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好书推荐:《领导者习惯:卓越管理的22个必备技能》 没人想成为一个糟糕领导者,事实上,在我的整个职业生涯中,我也从未遇到有意识地主动选择做一个糟糕领导者的人。领导者表现不好时,通常也可能是出于其坏习惯的惯性表现而已。 举个例子,假设你走进你员工的办公室,向他要你需要的东西的时候,他正在敞开门的办公室和一位顾客谈话。你的员工并没有和你建立眼神交流,这是一种非语言信号,让你知道他想在这场谈话结束之后,再和你交流。你是粗鲁地…

    2018-12-10
    00464
  • 《教师:挑战》连载:教师的角色

    代际间的冲突与人类的文明一样古老。过去,由于整个社会都在维护长者的权威,因此面对他们的控制和支配,幼者只能在内心悄悄燃起反抗的火焰。随着民主进程的不断发展,这种权威正在减弱,人人平等的意识不断增强,每个人的自主性也随之增强,这使得人们逐渐摆脱了对专制的屈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所有受压迫的群体都开始要求获得被平等对待的权利―妇女、有色人种、雇员还有孩子。如今,代际间的冲突已公开化,暴力现象也在不断增加,这种情况将会一直持续到我们学会与他人平等共处的方法为止。截至目前,只有少数教育家认识到了这就是我们在教育孩子的问题上陷入困境的原因。

    2023-02-15
    0038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