诺奖典藏:《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
[比]莫里斯·梅特林克

我的目的很简单,只是想让大家关注这些有趣的事情,在我们自认为享有特权的世界里,这些事情时时刻刻都在发生着。
我们除了掌握命运之星,别无他法。
—— [比] 莫里斯·梅特林克

花朵为人类树立了一个崇高而惊奇的精神表率:英勇无畏、不屈不挠、坚持不懈和富于创造。
——《花的智慧》

诺奖典藏:《花的智慧》
诺奖典藏:《花的智慧》
1907年1月,比利时作家梅特林克旅居法国南部小镇格拉斯,这里以鲜花和制香闻名于世。他在这里对花朵进行了大量研究,结果发现花朵似乎拥有人类的耐心、人类的毅力、人类的自尊,具有与人类同样细腻而多样的智慧,怀有几乎同样的希望和理想。

梅特林克撰写本书期间,每天工作十个小时,一直待到4月份。在鲜花开得满坑满谷的绚烂季节,《花的智慧》终于问世。这本神奇的书向人们揭示了草木花卉的聪明才智。四年后,梅特林克一举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诺奖典藏:《花的智慧》
《花的智慧》将科学与哲学完美结合,书中通过对花卉科普知识的讲解来表达作者对人类社会委婉的批评和嘲讽,通过对比哲学和科学来表达自己对人性、社会的探索。
莫里斯·梅特林克用富丽的想象和诗情画意的描述告诉我们:花朵的美,不只在其外貌,更在其顽强盛开的精神和鲜为人知的智慧!

作者以行云流水般的语言、细腻深刻的观察研究、美学与博物学相结合的描写,独辟蹊径地记述了各种植物类似于人类的智慧,展现了大自然充满活力的生存哲学,启迪人们从新的角度深入地认识物种。
Maurice Maeterlinck
莫里斯·梅特林克
诺奖典藏:《花的智慧》
1862—1949
比利时剧作家、诗人、散文家
被誉为“比利时莎士比亚”
1911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他的作品风格明显不同于传统的文学形式,具有极大的独创性。他身上所具有的理想主义的特点已经上升到一个深不可测的精神境界,我们内心深处最脆弱的那根弦已经被他拨动了。
1907年,梅特林克的另一部名为《花的智慧》的著作发表,他用非常幽默的方式让各种植物拥有智慧和私欲等象征,读者也可以从中发现其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和深邃之思。
—— 诺贝尔文学奖授奖词

起点低到一辈子都无法移动——是草木花卉所面临的困境,它们如何在艰难岁月中生存下去?如何一寸寸征服大千世界?如何挣脱与生俱来的禁锢,实现命运的飞跃?
翻开本书,读懂花的智慧,学会直面挫折,向阳而生!

来源|云图有声
核稿|夏樾
初审|武茂伟  终审|张东明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诺奖典藏:《花的智慧》》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诺奖典藏:《花的智慧》》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53527.html

(0)
上一篇 2025-02-27 16:53
下一篇 2025-02-27 17:07

相关推荐

  • 读这5位文学大家的随笔,好想谈一场美好的智性恋呀!

    “见不得一些智性恋crush,本纯爱战士应声倒地。” “智性恋又上头了,我太喜欢和有想法的人聊天了。” 说好了不谈恋爱只搞钱,有些人却偷偷谈起了三观契合、灵魂共振的智性恋。 不过小编也能理解,谁能不爱聪明睿智、情绪稳定还温柔体贴的成熟恋人呢? 就像阅读以下这5本大家随笔时,那种被抚慰又被撩拨的愉悦心情,真是难忘: 01、苗师傅文学人生课 童鞋怎么说: 苗师傅的思想一直在精进,有独特的切入角度,多纬度的探讨人性与社会,过去和现在,和谐与对立。太喜欢了! @读者 如果云知道 文化大家拆书解书,常能透过现象看本质,让虚空的…

    2023-05-18 好书推荐
    00578
  • 【十堰市图书馆特藏】寻根话家谱|2024年第17期:《孙氏宗谱》

    观点交流 名门家训——《戒子弟书》 柳玭出身于唐代后期名宦世家,祖父柳公绰(著名书法家柳公权的哥哥)官至刑部尚书、兵部尚书,父亲柳仲郢曾任剑南东川节度使和刑部尚书等职,哥哥柳壁担任过谏议大夫,他自己也官至御史大夫。唐代社会风气,权贵子弟往往沉醉于斗鸡赛马、花天酒地、仗势压人、胡作非为。但是柳家却不同,据《旧唐书》记载,“初公绰理家甚严,子弟克禀诫训,言家法者,世称柳氏。”柳玭在这样的家庭环境中耳濡目染,承袭家风,潜心总结自己日常所见所闻和自己的家教经验,写了这篇戒子弟书,谆谆告诫子弟,决不可依仗门第…

    2024-05-06 好书推荐
    00663
  • 什么也别说:一桩北爱尔兰谋杀案

    年度非虚构类图书 追寻一桩绑架谋杀案的真相,揭开北爱尔兰问题的沉默之雾   编辑推荐 1972年年底的一天,十个孩子的母亲琼•麦康维尔被一伙蒙面人从贝尔法斯特的家中绑走,她的孩子们从此再也没见到她。这是北爱尔兰冲突中为臭名昭著的一桩案件。 2003年,在《北爱尔兰和平协议》签订五年后,人们在海滩上发现了一具人类骨骼。当麦康维尔的孩子们被告知骸骨的衣服上有一个蓝色的别针时,他们知道这就是他们的母亲。 究竟是谁杀害了琼•麦康维尔? 试图追寻真相的人们像是撞到了一堵无声的、坚实的墙壁:谁都不愿提起这件事。 “无论你…

    2024-11-22
    0032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