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整理的10本人文社科类新书,主题跨度依然很大,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如何理解这个正在剧烈变化的世界。
如果仔细观察,往期的每一期分享都有一些递进和关联关系,这期偷个懒,就“拼盘”似的凑在一起。
书单里有从学科出发的反思,比如汪晖主编的《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也有不少与现实议题紧密相关的,比如《制裁与经济战》讨论的是地缘政治下经济工具的真实威力与局限,《认识中国: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则聚焦在当下中国乡村命运的变迁路径上,问题扎实,视角也够新。
同时也不乏视角独特的历史著作和人类学田野记录,比如《旧庙新神》《守望传统》,关注那些在主流叙事之外仍持续影响着我们生活的深层结构。
希望这期书单里,有能伴你沉思的作品,也欢迎各位把觉得好的新书推荐给我们。
在此,特别致谢
广东人民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大学问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2025.08.07 / 一本书
01.《中国人文学科四十年》
作者: 汪晖 主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等委托编撰 世界人文报告 中国卷
出版年: 2025-7
本书由汪晖主编,聚焦1980年代以来中国人文学科的整体发展,涵括文学、史学、哲学、考古学、出土文献研究、美学与艺术史、语言学、通识教育、新闻传播、国学、数字人文等多个领域,由各学科的代表性学者主持完成。需要说明的是,与《世界人文报告》其他部分一样,本书反映的不是编者的思想,而是所有作者的思考;导论也不是对全部报告的提要和总结,而是钩稽线索,为不同地区的读者提供一个理解中国人文学科的历史脉络,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当代人文学科面临的新挑战。
02.《历史有什么用?》
作者: [英] 罗伯特·吉尔德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5-7
本书直面历史的本质与价值,探讨历史如何超越简单的过去记录,成为批判性思考的工具。
作者指出,历史是权力、身份与叙事交织的战场,强调优秀的历史应随时代重写,重视公共史学与民间记录。
书中冷静剖析历史论争,提出唯有更多人理解"好的历史"的标准,真相才能战胜谬误,为读者提供了重新审视历史意义的全新视角。
03.《认识中国》
作者: 贺雪峰
副标题:乡村的前途与中国现代化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出版年: 2025-7
本书是作者深耕乡村研究30年的集大成之作,以扎实的田野调查为基础,从农民与中国的现代化、乡村社会巨变、乡村治理逻辑、农民的生计与意义世界、农民的城市化、如何认识中国等六个方面,对中国乡村社会的现状,以及如何进行农村建设进行了叙述和分析。
作者提出,乡村是中国现代化的"稳定器与蓄水池",主张立足小农立场,构建保护型城乡二元结构。
全书既有批判性思考,又有建设性方案,以直白犀利的文风,为理解中国三农问题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视角。
04.《制裁与经济战》
作者: 翟东升 / 嵇先白 / 魏子龙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出版年: 2025-7
如何应对不断升级的制裁与经济战,是中国当下对外经济政策中的紧迫议题。
本书是一部为中国应对严峻挑战、回归世界舞台中心提供智力支持的作品。
自管仲时代以来,把经济上的不对称依赖当作武器,就是治国之道的重要内容。
在现当代,国际斗争中的制裁与经济战案例更是层出不穷。
本书展示了古今中外若干经典案例,利用跨学科方法,着力构建中国范式的制裁与经济战理论,为中国在世界舞台上的发展和安全提供理论支持和策略指导。
本书能够大大提升读者对这一领域的认知水平,对关心中国和世界未来的读者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05.《破坏实验》
作者: 李明洁
出版社: 广东人民出版社
出版年: 2025-7
这是一部由中国学者完成的纽约民族志,记录了这座城市在全球化变局中的社会裂痕与日常抗争。
作者历时六年深入纽约街头,从东哈莱姆的破败社区到曼哈顿的精英圈层,以人类学的敏锐视角观察政治正确、阶层分化、文化冲突等当代症候。
通过涂鸦暗号、雕像拆除、疫情葬礼等鲜活案例,本书揭示了纽约表面繁荣下的深层矛盾,展现了普通市民在时代剧变中的困惑与韧性。
基于社会学家加芬克尔的"破坏实验"理论,作者通过记录纽约社会的局部失范,反思自由主义的现实困境。
书中既有对街头政治的冷静剖析,也有对底层生活的温情记录,配以50余幅现场照片,为理解全球化时代的都市危机提供了独特而深刻的样本。
这不仅是一部关于纽约的社会观察,更是一面映照当代文明冲突的镜子。
06.《守望传统:在田野寻找人文》
作者: 石硕
出版社: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出品方: 大学问
出版年: 2025-7
本书是一部踏遍山河写成的学术散记,凝聚了作者多年民族学研究与田野考察成果。
全书分为 “大地经纬”“文明长河”“生命学问” 三篇,涵盖三江源人文地理、民族交流、城市历史、学人与教育多元主题,实证分析雪域高原生态、康定与成都城镇景观等自然人文风貌,对三苏祠礼制空间等建筑遗存进行历史考古,解读藏彝走廊族群迁徙、茶马古道等文化路线,从自然到文明再到生命,多维展现中国西南地域文化底蕴,揭示文明演进逻辑。
作者以轻松笔触,采用散文化表达,将学术思想与个人感悟融合,传递对传统文化的守护与再发现。
07.《罗马统治下的希腊:前146-716》
作者: [英] 乔治·芬利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上海书店出版社
出品方: 也人
出版年: 2025-7
本书全景式展现公元前146年至公元716年间希腊在罗马统治下的历史变迁。
从马其顿帝国到拜占庭时代,作者不仅记述重大事件与人物,更深入分析政治制度、社会经济和民众生活,揭示希腊文明如何在被征服中持续影响罗马帝国。
这部兼具学术深度与人文关怀的经典著作,既是理解希腊文明韧性的重要窗口,也为思考文明交融提供了历史镜鉴。
这部凝聚芬利“爱希腊”深情的鸿篇巨制作不仅是19世纪欧洲古典学与公共史学完美融合的经典范本,更是希腊古典晚期史、罗马帝国史、拜占庭史领域不可绕过的里程碑式著作,其跨时代的历史视野与人文关怀,对理解文明的冲突与交融至今仍具启发意义。
08.《旧庙新神》
作者: 段志强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副标题: 晚清变局中的孔庙从祀
出版年: 2025-7
孔庙是传统中国社会中重要的教育与祭拜孔子等儒家先圣先贤的场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象征。
近代以来,“传统”遭受了严重的冲击,尤其是孔子及其祭祀、教育、文化空间孔庙,更遭到多重的批判与挤压。
探索孔庙的变迁,即是透视近代中国社会变迁的有效视角之一。
本书从清末顾炎武、黄宗羲、王夫之这清初三大儒从祀孔庙事件入手,描绘近代变革大潮冲击下的孔庙从祀及其应对举措,从一个侧面反映了“近代思潮”与“传统思想”之间的冲突与张力,展现传统文化如何自我更新,从而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如何在今天进一步焕发生机提供借鉴意义。
09.《建制者与外来者》
作者: [德] 诺贝特·埃利亚斯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
副标题: 社区问题的一项社会学考察
出版年: 2025-7
本书是社会学大家埃利亚斯及其学生斯科特森的合著作品。
1960年前后,通过对英格兰工业小镇的田野调查,揭示了社区内部"建制者"与"外来者"之间的权力关系与区隔机制。
研究发现,早期定居者通过垄断组织权力、建构"体面"话语来排斥新移民群体,而后者则被动内化这种污名。
作者由此提炼出普遍性的社会构型理论,为理解种族、阶级等群体冲突提供了新的分析框架,展现了微观社区研究中蕴含的宏观社会学洞察。
因此,本书的研究有助于我们更透彻地理解这些至今困扰人类社会的群体间不平等问题。
10.《帝王总统》
作者: [美] 小阿瑟·M.施莱辛格
出版社: 上海译文出版社
出版年: 2025-7
普利策奖得主里程碑之作,美国历史学家小阿瑟·M.施莱辛格于1973年出版的一部重要政治著作,聚焦于美国总统权力的扩张及其对宪政平衡的冲击。该书以历史纵深为背景,追溯总统权力从宪法规定的有限行政职能,逐步发展为在外交、军事乃至立法事务中日益主导的“帝王式”地位。
作为一部兼具历史深度与现实关怀的政治论著,《帝王总统》揭示了行政权失衡的危险,至今仍被视为理解美国政治体制与权力制衡问题的重要著作。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2025人文社科优选新书第6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一本书一视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2025人文社科优选新书第6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dan/561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