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骅:盐,性命攸关的抗战——读历史小说家李浩白新作《盐战》

作者:马骅(历史畅销书作家,著有《假装生活在宋朝:京都汴梁等地生活指南》《宋朝:珠玑罗绮竞豪奢》等。)

这种东西,供应充足时太稀疏平常;可是一旦有“盐荒”的出现,立即会变成性命攸关的重大事件甚至你死我活的战争。这是读历史小说家李浩白新作《盐战》后最深的感触。

中华盐业史》对食盐的生理作用进行四点归纳:“(一)维持胃液中盐酸成分之常度。(二)调节血液之碱度。(三)维持心脏之跳动。(四)维持肌肉之感应力。在人类肌肉中常含有相当分量之无机盐类,其作用乃在维持肌肉之正常反应力。如缺少此项盐类,肌肉之反应力即难敏活,而感动作乏力。”可见,盐在维持生命、生存上的不可或缺。

公元前250年左右,蜀郡太守李冰发现了自然卤水,并且开钻出世界上第一口盐水井,一直到1943年,以四川盐业为代表的中国古老盐业才算结束。

盐虽然是日常之物,但是在战争时期,便显得格外宝贵。“卢沟桥事变”之后,日寇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国军队内撤,沿海的大部分盐场落入敌手,日寇实施“盐封锁”政策,盐的供应量急剧下降。史料记载,1937年全国盐产量为4266.3万担.1938年下降为2256.7万担。全国出现了食盐短缺的情况,冀、豫、皖、赣等抗日前线地区爆发了盐荒,鄂、湘等省食盐也供不应求。在此危难之际,内陆的四川井盐成为战时军民食盐供应的主要来源。

很显然,《盐战》的作者李浩白对于这一段历史是有研究并且谙熟的。他在这一段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将《盐战》的主要场景设置在川东盐业重镇忠县。

以盐业为题材的文学影视作品本来就罕有,而抗战中围绕盐业引发的悬疑谍战,更是吊足了读者的胃口。写过《万历二十年:抗日援朝》《司马懿吃三国》等历史畅销小说的李浩白,似乎特别擅长在宏大的历史背景中讲述血肉饱满、充满悬念的故事。

在作者的精心结构、从容叙述中,以忠县盐业为中心,国民党中统、军统,地方军阀帮派“武德励进会”,共产党官方机构和地下组织,日本特高课,盐业豪绅悉数登场,各方势力的互相牵制、博弈,在明线、暗线的交错中,扑朔迷离,悬念迭起。而且,韦定坤、冯承泰、赵信全等角色也是跃然纸上,真实可信。尤以里面的中统和军统的博弈角力最为出彩。实际上,在蒋介石政权中,确实是中统斗败了军统,赢到了终点。

男主角黎天成,在作者的设定中,身兼三重身份:国民党中统特派员、共产党地下党员、地方豪门的外甥。这既是一个巧妙得能串起明暗几条线索的设定,又是让人物丰满的设定,从作者过去的作品来看,他非常善于此道。

在作品的人物层面,作者非常在意主要人物的背景交代,使得人物的表现有据可依,合情合理。义与利,忠与奸,善与恶,真与假,在人物的内心活动和外在行动中,表现得得体自然,读起来少有刻意的雕琢,人物在作品中按着自己的逻辑在行走,出乎意料时,往往又在意料之中。

很重要的是,作者在这一特殊的抗战题材的故事中,赋予了作品厚重的历史感,在塑造为国为民披肝沥胆的主要人物时,充满了激情和英雄主义色彩,使得这部作品最终成为一曲荡气回肠的救国史诗,这对于重新挖掘、认识那一段艰苦卓绝的历史,具有非一般的意义。

这就是历史作品的价值,这也是历史作家的责任感所在,《盐战》没有辜负这最重要的一点。

马骅:盐,性命攸关的抗战——读历史小说家李浩白新作《盐战》

书名:《盐战》

作者:李浩白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马骅:盐,性命攸关的抗战——读历史小说家李浩白新作《盐战》》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马骅:盐,性命攸关的抗战——读历史小说家李浩白新作《盐战》》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53.html

(0)
上一篇 2018-12-10 22:13
下一篇 2018-12-13 14:55

相关推荐

  • 重启人精彩书评

    本书的故事发生在未来,重启人是一个特殊的种群:他们是真实的人类,却是死而复生的;他们冷漠无情感,机械的为真正的人类奴役服务,和机器人并无区别。书里的人类世界也分为富人区和贫民区,两个区域完全隔离并且差别很大。重启人被人类监管,每日麻木的出任务、收工,这样平淡的生活本来将会一直持续下去,直到新来的一个年轻重启人二十二号,安静的生活表面下,一切正在悄然发生变动。 重启人,顾名思义,本质是人但是死后历经复生,重新再活过来的人类。被设定的初衷是因为重启人是种解药能够对抗病毒。重生后的人与自然最初的生命人…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303
  • 《月亮与六便士》:俯身可拾六便士,抬头可望月亮

    《俯身可拾六便士,抬头可望月亮》 ——思特里克兰德与丁元英的人物对比分析 机缘巧合之下,我在同时间段内阅读了《月亮与六便士》和《遥远的救世主》这两本书,这两本书很有意思,都是讲中年男人在人生走到三四十岁的时候,产生了转变人生方向、换一种新活法的改变。 一个是《月亮与六便士》的主人翁思特里克兰德对理想的追寻,另一个是《遥远的救世主》中的丁元英——他是中国儒释道传统文化思想的化身,他诠释了中国出世和入世的思想。我正好也是三十多岁的年纪,正奔向四十岁的道路上。正好现在人生有一个空档期,可以静下心来看这…

    图书评论 2024-12-11
    00317
  • 不要只看中日表面上很像-菊与刀精彩书评

    中日文明在外表上看来极为相似,不仅体现在衣食住行和文字律令,也体现在精神层面的佛教信仰和儒家礼仪。但当两个文明逐步向现代过渡之时,却有截然不同的表现。日本很快就完成了自上而下的、令人诧异的变革,而中国却在守旧与进步之间步履蹒跚。两者的表现与各自的现代化起点,即“封建制度”的差别有很大关系。 众所周知,“封建”一词意为“封藩建卫”,在汉语中原指周天子将“王土”封赐给臣下或宗亲,待到西方“Feudalism(封建)”一词传入之后,“封建”逐渐转变为指代“中国古代(1840年以前)”的名词。而其原意则…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30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