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作品数量庞大,种类繁多;喜欢阅读小说的读者,也各有偏好,数量众多。
然而,关于小说阅读的指导作品却并不多见。
这源于多数人的固有认知:小说最为通俗易懂,认字即可阅读。然而事实并非如此,要想真正领略小说阅读的魅力,还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素养,才能曲径通幽,有所收获。
毕飞宇的《小说课》是以作家、读者、评论者等多重身份,面向对小说阅读怀有浓厚兴趣的读者,尤其是初涉文学殿堂的大学生打造的经典导读。
文本分析从一字一句处着手,夹叙夹议,精彩点评,直至作品表达的核心问题。语言表述率真诙谐,对象感极强。
更为出色的是用石破天惊般的艺术表达方式,将文本分析与作者的文学理念紧密糅合,引领读者深入小说的肌理,探寻那些细微处的文学之美,同时又跳出文本,从宏观视角俯瞰作品的主旨,以求更加准确地把握作者的创作意图,解答读者内心对于作品的种种困惑。
毕飞宇的《小说课》具象化地解答了读者在阅读小说时普遍面临的“为何读”“读什么”“怎么读”的问题,还引导读者通过小说阅读这一途径,更好地认识自我、了解社会。
小说阅读,为何读?
毕飞宇说:“好作品的价值在激励想象,在激励认知。”
文学史诗《红楼梦》让一代又一代的读者解读再解读、拓展又拓展,衍生了复杂的红学研究体系,其研究成果已经构筑起了一座极为宏阔的学术殿堂。小说是虚构的,但是它所反映的社会现实以及所塑造的人物形象未必不是真实存在的。也许作者只是打着虚构的幌子,把更加真实的故事说与读者;把人性中的光明和黑暗更加具象化地呈现出来;把一些高深难懂的哲思化为引人入胜的故事让读者去领悟,去自行选择坚守或摒弃。其实,阅读小说是作者与读者进行的想象接力赛。作者把构想转化成语言文字表达出来,读者再将文字表达转化成画面呈现给自己,激发想象力获得启发并收获情绪价值。因此,阅读小说其实也是读者自行参与的再创作过程。这个过程是想象力把语言描述在脑海中创造性转变,这种持续的转变也会激励读者不断地去思考、去判断、去认识更加多元的世界,更为复杂的人性,也让读者在无形中参与了文本的创作,提高了创造力。
小说阅读会打开与现实生活平行的另一个世界。打开的可能是读者不熟悉,甚至不认同的世界,但是没关系,通过阅读呈现出来的世界会让读者变得更加宽容,更加悲悯,更加具有同理心,也能让读者的精神内核变得更加强大。好的作品能让读者受益匪浅,而要想从作品中获得真正的受益,就要精读文本,沿着历史的隧道穿越到作品所处的那个时代、那个国度,感同身受地去想象、思考、体察,从而得到不一样的内心感受和阅读收获。阅读小说还要做到知人论世,学会与作者对话,了解作者的生命密码和表现意图,知晓作品的社会功用,这样才算是读懂作品的深刻意蕴。
毕飞宇是善于同作者反复对话的优秀读者。他读懂了曹雪芹、蒲松龄,读懂了海明威、奈保尔,也读懂了鲁迅先生,感受到了先生冷峭的文字下面埋藏的那颗急切的、期望惊醒世人的滚烫的心。因此,他说:“鲁迅先生的基础体温是冷的,下手比较狠而且不动声色,但他的心是热的。”《小说课》中,毕飞宇选了鲁迅先生的两篇小说进行分析解读,对鲁迅作品中“故乡”的象征意义和故乡的人物性格都进行了深入解读。用对于闰土和豆腐西施两种不同人物性格的刻画,说明鲁迅作品对现实社会的批判意义。极为形象贴切的语言风格也属实颇解先生真味。毕飞宇利用圆形结构模式解读阿Q精神胜利法的可笑、可悲、可叹,也别具一格。处在圆心的阿Q,与周围他人之间除了施暴与被施暴的关系之外,并无多少实际联结。然而,阿Q又好像与所有人产生过交集,而这所有的交集都源自阿Q的个人想象,从中得到的满足皆来自虚幻的“精神胜利法”,这更加加重了阿Q性格的悲剧性。“精神胜利法”是阿Q的性格特征,也是当时具有普遍性的国民性格,且并不拘于当时当地。鲁迅先生的冷面执笔与毕飞宇的犀利评析,使作品重新焕发出了时代意义。这便是文学经典的价值,它可以跨越数十年乃至数百年、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与读者产生共鸣。
小说阅读,读什么?
毕飞宇说:“读旧书,也就是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
著名学者金克木在其著作《书读完了》中提出,如果把那些不依附于其他书籍,又是整个系统知识基础的书通读之后,便可以说“书读完了”。他所指的“读完了”的书,自然是在后人的血液中留下文化基因的源头经典。和金克木的读书理念颇为相似,毕飞宇认为阅读是必要的,但不要读太多的书,用“做学生”的心态每年精读几本旧书,也就是文学史上公认的经典,便足够了。在《小说课》中,毕飞宇对《促织》《水浒传》《红楼梦》《故乡》《受戒》《项链》等广为人知的经典作品进行了精确细腻地分析。作为茅盾文学奖得主,毕飞宇提倡并践行了“每年只读有限的几本书”,且“用做学生的心态去面对自己想读的书”。虽然他自认为是一个有能力的读者,但是他还说:“年轻时读过的书到底能不能算读过,骨子里是可疑的。”并坦诚自己也和其他年轻人一样喜欢追逐故事情节,痴迷小说里的爱情描写。凭借年轻气盛的旺盛精力,就像百米跨栏,“跑几步就要做一次大幅度跳跃”,一追到底,这样的小说阅读只是粗浅地领略了沿途的风景,追到的是故事的结局,却因此错过了许多值得品味鉴赏的珍宝。然而,这样的阅读也是有意义的,它充分满足了我们的好奇心,激发了我们的阅读兴趣,留下了美好的阅读记忆,也进行了小说的初步筛选,获得了再次阅读的原始动力。当我们在生活中积累、在困顿中磨砺、在阅读中成长时,文学积淀日渐丰厚,深入解读文学作品的能力不断增强,再反过头来以“做学生”的心态重读那些旧时经典,便能更加深刻地体会到小说阅读的真谛,吸收到更多的文学滋养。对毕飞宇而言,重读经典既是对自身阅读与写作积累的验证,更是对经典的致敬与反思。正因如此,这些被中学语文教师反复解读的经典旧书,才无一不让他发掘出了崭新的文学意趣,并展现出独具毕飞宇个人特色的文学观点。
小说阅读,怎么读?
毕飞宇说:“要慢慢读,细读,每一个字都不放过,把它读透。”
毕飞宇的《小说课》以深入的文本细读为显著特征。他通过具体的经典文本,展示了自己是如何细致入微地阅读和理解小说,并阐述了个人的文学观点。开篇便以《促织》为例,全文援引并给出了“伟大的史诗”这一评价。评价无疑会激起读者的好奇心,也定会引发读者质疑。毕飞宇并没有急于自证,而是推出真正的文学“史诗”《红楼梦》,将解读的触角深入到文本的细微之处,一点点地剖析了曹雪芹如何通过刘姥姥这一视角,展现从周嫂子到平儿再到凤姐、从凤姐到王夫人、再到贾母、再到贾政、再到四大家族等等一系列背后势力,依次展现出深邃的小说幅度和小说纵深。
他的分析如同电影的特写镜头,关注每一个节点,又连绵成一条持续延伸的线,引领读者深入小说隧道的最深处,去感受文学艺术的冲击力。如果说刘姥姥进贾府,勾勒出了权力阶层这条虚线的贯通,那么林黛玉进贾府,则是荣宁二府在地理方位这条实线上的层层深入。也可以认为作者曹雪芹是借林黛玉和刘姥姥这两个不同的视角,将《红楼梦》的故事从地理方位与权力阶层这两个不同维度书写得更加宏大深邃,富有层次感。毕飞宇不惜笔墨,用整整一个章节对《红楼梦》进行对比分析,就是为了说明《促织》虽然体量远不如《红楼梦》,人物关系和故事情节也相对简单,然而“读《促织》,犹如看苍山绵延,听波涛汹涌”,其辽阔、恢宏、深邃的气势堪比《红楼梦》,其波涛汹涌的节奏也不输《红楼梦》。
有如此惊世骇俗的定论,自有支撑这一定论的理论依据。毕飞宇从多个方面,对蒲松龄在作品中如何使苍山绵延,使波涛汹涌进行了精妙独到的分析,充分展示了《促织》在构思、节奏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等方面所具备的史诗品格。虽然如此,笔者仍然认为,毕飞宇关于其“史诗”般存在的论述颇具个人文学表达色彩,非普遍意义上的定论。当然,“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即便面对同一读本,同一读者在不同的时期也会有不同的个人认知和阅读体验,更何况是不同的读者。允许各种文学观点“和而不同”,才能呈现文学艺术花园的多姿多彩。
毕飞宇认为,好的读者在阅读小说时要一只眼睛看大局,一只眼睛盯局部。“既能看到小说内部的大,同时能读到小说内部的小。只盯着大处,将失去生动,失去深入,失去最能体现小说魅力的那些部分;只盯着小,我们又会失去小说的涵盖、小说的格局、小说的辐射,最主要的是,小说的功能。
”小说的“大”是指小说的历史背景和表现主题,是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发生的那件事件。比如蒲松龄的《促织》,“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开头一句简洁的表达即为故事的发展做好了铺陈,成为故事发生发展的肥沃土壤。没有这些土壤,故事就难以扎根,扎根不深,故事情节就难以强有力地推进。而小说的“小”则是文本中着重描写的那些细微深入之处,那些最有魅力的部分。
比如,《促织》中的那只普通昆虫的一鸣一行,围绕着那只昆虫所发生的悲剧故事以及相关人物由此产生的复杂的情感起伏。唯有将“大”与“小”两方面融合起来品读审视,才能捕捉到小说的真味,才能体会得出阅读的真正妙处。在这些点的把握上,毕飞宇在文本分析中全面细腻并贯彻始终。他关注到了《红楼梦》倒金字塔的结构以及由“色”及“空”的主题,也细微地深入到了章节中每个人物的刻画。比如他对王熙凤探病秦可卿后游园赏花、路遇贾瑞以及上楼看戏的步行动态及微妙心理的分析,展现了他对文本把握的超强能力。
作为一位作家读者,毕飞宇通常也会利用自己在写作方面的优势进行文本的演绎和对比,有时还对小说进行改写,以此体现作者的匠心独运,彰显作品的特殊魅力。比如对苔丝和喜儿个人遭遇的对比阅读,以及对《项链》中的故事情节的中式改写等,都是为了加深阅读感受。
此外,毕飞宇还提倡倒着阅读小说,特别是对于那些想学习写作的读者。他认为,倒着阅读有助于把握作品的发展脉络,得以窥见小说发展的内在逻辑,厘清作家的思路。通过对《德伯家的苔丝》等小说的逆向追寻,毕飞宇展示了倒读法如何让读者在知晓结局的情况下,静心品读作者是怎样将曲折的故事情节、独特的人物性格和尖锐的矛盾冲突在生活层面上自然而然地展开,并还原成“一个又一个的日子”。这样很容易让读者走进故事情境中,用真情实感投射到作品人物身上去感受作品的妙处,这也是读者学习写作的一种非常有效的手段。
最后,毕飞宇还就难度阅读表达了自己的认识。他借用毕加索的话:“当我阅读爱因斯坦写的一本物理书时,我啥也没弄明白,不过没关系:它让我明白了别的东西。”以此来阐述难度阅读带给读者的意外收获。就好像本来我只是想要一碗米饭,它却给了我一杯美酒,这其实正是阅读的魅力所在。说到底,阅读不是简单地按图索骥,一对一地寻找答案,而是一种情感的体验、视野的拓宽、认知的深化,是疑问的种子,在心灵的土壤中悄然萌芽,日渐茁壮,最终长成了一棵参天大树的过程。
结语
毕飞宇在《小说课》中的阅读实践,展现了他多维而深邃的审美探索。他时而以读者身份,沉浸于文本之中,纯粹享受阅读带来的乐趣;时而转换为作家视角,以专业的眼光审视小说,评析写作方法的独到之处。此外,他还站在评鉴者的立场,对作品的优劣得失进行客观公正而又细致入微的评价,从而彰显其独特的鉴赏力和深刻的文学见解。正是这种多重身份的交织,赋予了毕飞宇对小说解读的立体多元与精彩独到。
作为一位作家,他的解读自然而然地带有更多感性色彩。也许正是他的作家身份,才使得我们透过解读,能更加深入地了解一位作家是如何匠心独运地创作出一部作品,以及鉴赏一部优秀的作品的多重维度。这无疑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和独特的视角。虽然如此,我们也应该意识到,解读者的阐释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惊喜,但若被其过于充沛的情感和主观感受所主导,对经典的理解便可能有所偏离。在欣赏解读的同时,保持独立思考和深刻领悟的能力,才能让我们真正体会到阅读带来的那份纯粹的快乐。
因此,在领略毕飞宇多维解读的魅力时,我们也应保持一份理性的审视,以确保对经典作品的深入理解和独立思考的乐趣并存。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图书馆(日照)
本文刊发于《新阅读》2024年10期
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
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
推动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
...........................................................
邮箱:xinyuedu2022@163.com
订阅电话:010-52257138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毕飞宇小说阅读理念评析——品读《小说课》》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毕飞宇小说阅读理念评析——品读《小说课》》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48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