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

九九红叶秋事,清清白露文章。白露,是著名作家、茅盾文学奖得主刘醒龙非常喜爱的节气,他选择在这天起笔《听漏》9月7日,正逢白露,刘醒龙携以考古和青铜器为背景的长篇新作《听漏》来到武汉中心书城二楼和光剧场,开启与江城读者的首次见面,并和华中科技大学教授周新民一同畅谈“历史的深度与小说的限度”。

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

从《蟠虺》到《听漏》,这是刘醒龙的“青铜重器”

“我对青铜重器的兴趣来得非常突然。”刘醒龙回忆,湖北省博物馆离他家只有一站路,他已数不清多少次进去看过。2004年的一天,一位博物馆工作人员认出了他,带着他去看了摆放在角落里的青铜重器曾侯乙尊盘。“第一眼我就被它迷住了,突然觉得可以用它写一本小说。”从2004年动心起念,到2014年出版《蟠虺》,刘醒龙用十年磨成一“剑”。

《蟠虺》出版后不久,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邀请刘醒龙到枣阳一处考古发掘现场,正赶上一只用于日常烹饪的青铜鼎出土。“这是我第一次亲眼看见残留在楚鼎上的三千年前的人间烟火,头一回感觉到威严的青铜重器也可以无比亲和。”这件事让刘醒龙与青铜重器的联接再度加深,也是他酝酿写作《听漏》的开始。

“按照周秦礼器制度,天子九鼎,应该配八簋,而出土的却是九鼎七簋,为什么少了一个簋,这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破绽,为我的写作留下了无比广阔的想象空间。”为此,刘醒龙在《听漏》中安排了一个特别的职业:“听漏工”,听漏之意,可以理解为用感官去发现历史的破绽和现实生活的破绽。听漏,是听历史与考古之“漏”,也是听现实中人与事之“漏”。

从《蟠虺》到《听漏》,刘醒龙已经写了两部共约70万字关于青铜重器的小说,他对于青铜重器,已有了十分深刻的体察。在书中,他写道:“在历史面前,最能体现王者之气的青铜重器非鼎簋莫属。在辉煌的朝代,青铜鼎簋会让这种辉煌更加灿烂。在衰竭的王朝,青铜鼎簋会将这种衰竭衬托得更加残败。”

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

冰冷的青铜器,承载着了不起的人文精神

刘醒龙认为,相比从殷商开始的青铜文明,两周时期的青铜重器所承载的东西更多、更重、更复杂、更富文学性。

“两周时期最了不起的人文精神是春秋大义,后人说到的情义,大概也是从春秋时期延续下来的。”刘醒龙表示,春秋大义是中华文化中的一种基本精神,也是青铜器物背后实际所承载的内涵。

将考古和历史转化提炼成文学是一项复杂的工作。青铜器物厚重冰冷,所承载的情义更是潜深伏隩,刘醒龙则巧妙地用文中故事将古今串联,将青铜器作为谜面展开故事,且引入了更深层的思考与探索,以残缺的九鼎七簋代表中华民族的文明赓续。故而他说:“考古考古,考的是古,答的是今。”

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

“《听漏》以复杂的描述结构,深入探索了历史的限度,构成了非常宽阔的意义空间。”周新民认为,《听漏》在探索历史中模糊、不可考证的细节之外,亦有对现代人精神和情感进行的深入思考。在悬疑、爱情、考古的显文本下,是结构复杂、极具张力的潜文本。

在活动现场,面对读者对小说体裁的疑问,刘醒龙表示,小说是创作者情绪心声与人生经验的结合。“小说是虚构的,但写作经验和文学元素是真实的。这种真实,是经过文学性和艺术性结合的真实”。

 

 

 

文字:ovo

图片:路非

排版:ovo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茅奖得主刘醒龙携新作《听漏》做客武汉中心书城,与江城读者共听历史与现实之“漏”》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34313.html

(0)
上一篇 2024-09-09 10:22
下一篇 2024-09-09 10:26

相关推荐

  • 深入魏晋历史,尽览名士风流:文学史名家骆玉明精讲《世说新语》

    骆玉明教授以千古奇书《世说新语》为底本,解读时纵览正史、经书、子书、诗词、骈赋、笔记,典籍资料翔实而权威,构建出文、史、哲的广阔视野,又考察胡适、鲁迅、陈寅恪、李泽厚、田余庆等近当代名家的论述,进一步延伸了与《世说》相关联的经典话题。

    2020-06-19
    00298
  • 中华文化中空无的影子

    等线《中华文化密码》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本书出自中央党校博导钟国兴之手。书中认为中华文化中到处都有哲学上无、空、虚的影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 最重要的哲学范畴 无就是空,也就是虚,也叫作虚空、虚无。有无关系也就是虚实关系,是中华文化中第一对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关系,没有其他任何概念或关系可以与之相比。在西方文化中,虚实关系并没有这样重要。当然,西方文化并不是完全没有虚实关系,但涉及虚实关系一般都不是在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上,而是在具体问题上。 不为而为 中华文化既然把打通有和无…

    2019-12-18
    00302
  • 《日本学研神秘百科》:探索未知生物,走进失落文明

    《日本学研神秘百科》系列《未知生物大百科》《失落文明大百科》这两本书带你一次看遍全世界98种最神秘的未知生物,以及全世界100种最著名的失落文明遗迹——翻开调查未知生物的《未知生物大百科》,探究原始人化石、尼安德特人下落、亚里士多德记载过的巨大海蛇彩色照片、阿根廷巨鹰标本……翻开这本调查失落文明的《失落文明大百科》,探究亚特兰蒂斯遗址候选地;通过X射线探测古机械结构,复原人类最古老的计算机;探究世界各地大洪水传说起源……每一种神秘未知生物、神秘遗迹都经过科学分析考证,仍有巨大的未解之谜!

    2022-07-03
    0044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