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 本文刊发于《中国出版传媒商报》2024年8月30日
  • 本文作者:清华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 严程

作为大学里的通识教育工作者,我常常与同学们讨论科普写作的话题,希望大家在走上专业研究的道路时,还可以兼作科普学者,为广大读者提供前沿、准确、易读的科学信息。然而令人遗憾的是,有部分已经进入大学的青年朋友甚至没有读过多少科普读物。当我好奇在课堂之外,他们去哪里获得更多科学知识时,很多人的回答是网络搜索、视频网站,也有人会查论文、读文献。但是,前者在保证知识准确性方面的困境与后者对专业门槛的要求,使得这些回答并不令人满意。因此,当我遇到叶谦老师的《冰川之下:揭开古气候的秘密》(以下简称《冰川之下》)这本堪称典范的少儿科普读物时,很想借此谈一谈面向少年儿童的科普写作。

对少年儿童来说,科普意味着什么呢?如果我们听说一位科学家在少年时代就确立了志向,那么通常情况下,最初的萌芽会来源于他的老师或者他的阅读。同样,如果一个成年人能够很好地思考、解决、表达问题,这个能力很可能来自他的教育背景或所学专业,也可能来自他思维养成阶段的阅读兴趣。一本好的科普读物就像一位专业知识丰富、循循善诱且具有人格魅力的老师,为读者打开一扇兴趣的大门。叶老师在序言中说,希望他的写作“让关注天气、气候成为读者们日常生活中的兴趣爱好之一”,可见他所分享的内容正是自己投入十分热忱的研究趣味,他的分享对象也正是自己所期待的同道者与后继者。就像我们在《冰川之下》中看到的,在这里,知识不是一段定义,而是真实的科研故事;专业不是门槛,而是一种有用的思维方式;科学也不是只存在于象牙塔,而是在我们每天身在其中而不自知的生活里。用这样的方式呈现科普,不仅是对读者朋友们的尊重,也是对科研工作者自身专业的尊重。

对习惯了从课本上“学知识”的同学们来说,让知识重新鲜活起来的办法之一,就是通过真实的科研故事告诉读者知识的来历。在《冰川之下》中,有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叫“最后的聚会”,五十岁的气象学家魏格纳与一同工作的科学家们在冰川洞穴里庆祝生日,之后不久,他就在科考途中遇难。魏格纳为什么要不惧危险多次来到格陵兰岛呢?为了验证他早年依据大陆轮廓提出的“大陆漂移假说”。从灵光一现的发现到地理课本上的定论,中间隔着魏格纳和他的伙伴们在格陵兰岛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生命。在故事展开的同时,作者还匠心独运地把人物、地名和科学元典做成知识链接,为读者扫清阅读障碍;再配合跨版的震撼插图,令人身临其境。然而,知识的获得不仅仅靠灵感和勇气,故事之后的“像气候学家一样思考”小专栏,用“通常,科学家探究问题时会有以下几个阶段”为这个故事做了短短几行总结。真正的科研工作者,方能这样举重若轻地将课本上的一段“定义”,变幻出既生动又严肃的科普内容。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对学者来说,专业背景是科普内容可靠性的保障,然而读者有时却会因为这样的“专业性”望而生畏。如何做到深入浅出?《冰川之下》在讲述古气候与文明的关系时,也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中国古代的朝代更迭、三星堆遗址的难解谜题、玛雅文化的离奇消失……这些历史文化领域耳熟能详的事件,都被作者拿来,作为揭开古气候变化曲线的谜面。当“竺可桢曲线”呼之欲出时,古代气候与人类文明的关系,也就成了水到渠成的谜底。这时,叶老师不但兴致勃勃地带着读者“即学即用”,进一步分析美洲文明的兴衰,还不失时机地分享专业工作者的“想象力”,拿气候学与建筑学作比,娓娓道来历史文化背景和艺术素养的重要,使得原本极具专业性的知识高台,摇身一变成为深入历史与艺术的瞭望台。这样的科普节奏,对不必过早为学科所限的少年朋友们来说,不但是专业启蒙的理想状态,更是启发思维和拓展视野的最佳时机。

习惯了对“科学家”的仰望,科学对少年儿童而言也常常显得遥不可及,但《冰川之下》巧妙地将科学带到读者身边,用“垃圾围城”的例子将气候困境的科学原理讲得触目惊心。生活在新世纪的小读者可能连垃圾填埋场都没有见过,但书中从古代垃圾堆积和掩埋问题讲起,甚至不必讲出当今城市垃圾处理的窘境,就能令已经有一定推理能力的小读者感受到垃圾问题的严重性。而在讲述当下垃圾问题时,关于温室气体的数据和“甲烷烟柱”的照片,又带领读者真正走到了科学前沿。这种从习以为常的身边讲起,一路向科学前沿进发的科普旅程,真正实现了深入浅出。这也恰巧与我们在高校通识写作课中遵循的“无专业门槛,有学理深度”的理念不谋而合。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总结而言,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少年朋友们需要什么样的科普?他们有便捷的搜索引擎和无所不知的大模型,也有更容易吸引注意力的互动媒体,但却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缺少与真正的“人”对话。对这些读者最大的尊重,就是在提供知识的同时,将他们作为有思考能力、会共情与期待的伙伴来对待。就像《冰川之下》为我们所展现的,一位深爱自己学术领域的学者和科普作者,能够将自己对科研工作的热忱与兴趣传递给读者,并且陪伴他们一起以一个“人”的视角,好奇、探索、理解这个世界,就像父母带领子女、老师带领学生那样,以热爱守护热爱。这无疑是科普传播中最理想而动人的图景。

图书简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地球气候之书”是青岛出版社旗下“科学+”少儿科普品牌推出的重点书系,是一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项目权威专家写给孩子的气候演化小史。作者以40余年在气候变化领域的积累为基础,以宏大的国际视野,举重若轻地讲述一个个发人深省、出人意料或令人捧腹的故事,将坚硬的知识变得柔软可触,使科学解析有了人文温度,带孩子感知气候变化的脉络与逻辑,以趣味故事讲透气候变化,为孩子构建一个新的思维角度,看向更大的世界、更远的未来。

作者简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叶谦

  •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气候变化项目权威专家,资深气候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教授
  • 国际科学理事会“未来地球计划(Future Earth)”核心项目执行主任
  • “国际灾害综合风险研究计划”中国委员会委员
  • 中国气象服务协会常务理事、北京气象学会常务理事兼科普委员会主任委员
  • 《大气科学进展(英文版)》编委、《国际灾害风险科学期刊》副主编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

微信号 : qdpubwx

抖音号 :qdcbs

新浪微博:@青岛出版集团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中国出版传媒商报》书评:以热爱守护热爱——评叶谦《冰川之下》》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34325.html

(0)
上一篇 2024-09-09 10:24
下一篇 2024-09-09 10:30

相关推荐

  • 《异乡人》精彩书评:这本书有太多令人享受的内容

    我没想到一位作家的处女作可以这样优秀。 我读过的一篇文章说,《异乡人》一开始的营销角度是言情小说,因为出版社不知道它还能归到什么类别,但这本书远远不止是一部言情小说。它没有任何俗套的言情元素,而是融合了多个类别,所以很难被划入某一门类。《异乡人》的男主角非常迷人,书中的爱情情节能满足最挑剔的言情读者,而穿越的元素和女巫、精灵的出现,则能吸引奇幻、魔幻小说读者。但《异乡人》说到底是一部历史小说,将十八世纪苏格兰高地的细节描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从里到外透彻了解那里的城堡和大宅院。它还带领读者重温1745…

    图书评论 2024-10-12
    00213
  • 《御井烹香时尚大撕》精彩书评:虽千万人,吾往矣!

    如果没有香香的科普,我根本不知道自主品牌和商业品牌之间还有区别。在我看来,所谓品牌,本身就是一系列属性的集合,一个品牌存在的意义,就是让人可以用最短的时间花最少的精力找到自己最想要的东西,也许不那么契合,但是胜在快捷。所以品牌应该是某个特殊的直接指代。 举例来说,当我听到“联想”的时候,首先想到的就是贵;听到“华为”,想的就是实用;听到可口可乐,我就想到那铺天盖地的红……当然还有据说这玩意可以杀灭精子疏松骨质溶解胃结石,实为居家旅行杀人放火之常备佳品。 扯远了,让我再扯回来。 香香是这样描述乔韵前世作品…

    图书评论 2024-04-01
    00180
  • 讨厌陈词滥调,反对平庸-关键洞察力精彩书评

    文/兰言寄墨 本科阶段上广告学专业课程的时候,老师总会跟我们强调广告人都是有深刻洞察力的人,单就“洞察”这个词,给我的感觉就是很有深意,你想啊,像我们这种普通人,在习以为常的生活中连最起码的观察都做不到,更别说高观察很多等级的洞察了!洞察对我来说是一个女神级的词,我欣赏她爱慕她追逐她!不断培养自己的洞察力其实不仅仅是行业的需求,更是对自己的要求,无论是洞察世界、社会、行业还是自己,那些原本乱糟糟一团容易出错的东西,在洞察力的作用下,都会变得清晰简单,这也正是洞察力带来的魅力。 《关键洞察力》这本书…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13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