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每一位爱读书之人,必定也钟情自然、热爱旅行。借由一本书去了解一个国家,进而踏上万里征程,亲眼见证书中描绘的真实景象,或许是每一位读者心底最为纯粹的向往 。
十多年前的欧洲之行,第一站就是巴黎,法兰西这片圣土人才辈出,诞生了启蒙运动的代表人物伏尔泰、探讨社会契约关系的先驱卢梭、才华横溢的大文豪雨果、用铁蹄征服半个欧洲的拿破仑……每一个人物都犹如夜空中的星星,光芒万丈。
依旧清晰地记得凡尔赛宫后花园中那一片宁静的树林,塞纳河畔的埃菲尔铁塔,卢浮宫里的文化瑰宝,凯旋门下,仿佛还能听见拿破仑时代的马蹄声。正如林达所言,每一条街道都是一本打开的历史书。
从罗马时期到中世纪,从启蒙运动到现代,巴黎始终是历史的见证者和缔造者。
「大革命、大屠杀、巴士底狱、断头台」……我们习惯了简单的历史分期,小看了历史的惯性。我们被宫殿和教堂的艺术光芒吸引着,却忽视了文明与野蛮的交替,辉煌与黑暗的碰撞,忘记了美好背后是由多少苦痛来铸造的。
当沉醉于巴黎香榭丽舍大道的繁华,或塞纳河畔的诗意,也应该看看那些隐匿在巷尾的疤痕,那些刻满战争、革命与抗争印记的石墙。
一座城市由光辉与暗影共同构筑,优雅与荒凉并存。只有亲眼目睹这一切,才算真正走进这座城市,理解它复杂而深沉的灵魂。
历史不是一首单薄的胜利凯歌,而是希望与悲凉交织的雄浑乐章。
欣赏文明的高峰,也必须承认脚下埋藏的沉痛真相。
后面无意中看到了林达的这本《带一本书去巴黎》,当时的懵懂跟随作者又重温了一遍巴黎的街头巷尾。
「记忆是另一种性质的生命。
人人都爱回忆往事,但恐怕很少有人愿意重新经历一次他们所津津乐道的疲倦和痛苦。
然而眼下我的心如此平静,它像一列火车载着我通向过去的一段生活,再度拾起人生的一部分。
我不只是到达了那里,同时也抵达内心某处遥远而偏僻的角落。」
昨天看到这段文字被触动。
好似曾在路上的感受,一个人在陌生的城市,感受未知,战胜恐惧,每一步都在与自己和解。
记忆是属于过去的,而平静是当下的奖赏。
那些曾跌倒又站起来的日子,却不需要重来。
从马尔克斯笔下的《百年孤独》,走进魔幻与现实交织的拉丁美洲;
到帕慕克的《伊斯坦布尔》,触摸那座古老城市的灵魂;
从奈保尔的“印度三部曲”,看到印度的矛盾与挣扎……
也许,这就是阅读和旅行的意义,在风尘仆仆中,了解自己,了解世界。
阅读是旅行的起点,旅行是阅读的漫步。
热爱旅行的人,追求的从来不是脚步的长度,而是心灵的宽度。
「你走得越远,越能发现自己原来从未真正了解过的东西。」
想写的其实蛮多,但夜已深,下期再写。
最后,也欢迎各位评论区推荐「一个国家一本书」。
2025.01.16 成都
01.《西班牙旅行笔记》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9.1
记述了作者在西班牙旅行的经历。
城市与历史,酣畅淋漓的文字,无比真实而深刻的内心感受,西班牙不同地区各具特色的文化直抵心灵,这个国家的昨天与今天历历在目。
作者在描述其无与伦比的人文及艺术价值外,更把上千年来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故事,糅进漫游的行程,不但让读者领略西班牙迷人的风貌,更能深入西班牙幽深的历史,洞悉它深刻而富于启示的社会演化过程。
02.《带一本书去巴黎》
作者: 林达 / 李晓林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8.5
写美国的林达又踏上了浪漫花都之旅,然而,背负历史的所在总是沉重的:“一百年,可以积淀、挣扎、反思而产生雨果。
一百年,也足以推陈出新,埋葬一段历史,因而彻底忘却,整个民族并不因为经历了什么而有所长进。
巴黎是一个城市,也是一段历史缩影……你会感受一些他们的历史观。”
作者于浓厚的法国历史文化氛围中,用大量的历史细节和场景,丰富了对艺术、文化,对历史、社会,以及对“革命”的理解。
03.《去他的巴西》
作者: 胡续冬
出版社: 南京大学出版社
豆瓣评分:8.2
北大青年学者,著名诗人胡续冬客居巴西一年半的旅游和生活札记。
本书相当于一本巴西旅游孤星指南+巴西社会文化风土人情志+巴西生活百科辞典,并随时散发出相当于一部星爷电影剂量的胡氏搞笑因子。
跟随人人都爱的胡子老师,去他的巴西,去到那热情奔放、散漫友善的人群中,去到桑巴舞和烤肉宴的现场,做一次犹如身临其境的纸上欢乐旅行吧。
04.《泛若不系之舟》
作者: 傅真
出版社: 中信出版社
豆瓣评分:8.5
傅真与丈夫毛铭基行走于印度、泰国、缅甸、老挝等亚洲国家,最后回到二人初见的拉萨。
这本书的文字跟随他们颠沛流离,在记事本、电脑、夜车、小旅馆和咖啡店中辗转漂泊,诚实地记录着他们一路的见闻故事,探索着信仰、精神与内心价值,也见证着普通小人物身上顽强的生存本领。
她另外两本《最好金龟换酒》和《藏地白皮书》也很不错。
05.《幽暗国度》
作者: V.S.奈保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记忆与现实交错的印度之旅
豆瓣评分:8.5
印度三部曲一。
在奈保尔一贯的冷嘲热讽与孤傲尖酸中,后殖民情境中的印度乱象是那么的令人无奈与绝望。
这一年的印度之旅其实也是他企图探寻自己的历史与身份认同的内心之旅,而他的收获却是看到:印度属于黑夜——一个已经死亡的世界,一段漫长的旅程。
于是,他便写了这本书。
他在书中的叙述技巧极为卓越,一步步缓慢地揭露了印度与他的内心,读来具有无比的乐趣……
06.《印度:受伤的文明》
作者: V.S.奈保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8.0
这一次的探访,奈保尔对印度和印度文化投入了更为复杂的理性和情感。
尖俏的讽刺让位于沉郁乃至悲怆的分析与描述。
千年古国的难题一一揭示,现实中的国度却未找到再生的原点。
奈保尔的困境是印度的困境,也是我们的困境。
本书颇为激越,但也证明像奈保尔这样的小说家,可更快速也更有效地指出问题所在,比之世界银行经济学家小组和各式专家有过之而不无及。
07.《印度:百万叛变的今天》
作者: V.S.奈保尔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豆瓣评分:8.3
1988年,奈保尔第三度周游印度,这次的主题是从他特里尼达的童年生活中所感知的印度,验证对照已是单一实体的印度。
近距离观察之后,他所看见的是它如何分解成宗教、种姓、阶级的拼图。
对奈保尔而言,这多样性正是印度的力量所在。
与前两次游历印度相比较,他的看法又如何呢?
最显著的,也许就是奈保尔更加接近或者说成为了一个印度人,也就能更准确地向我们描述印度。
08.《伊斯坦布尔》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
副标题: 一座城市的记忆
豆瓣评分:8.0
既是一部个人的历史,更是这座城市的忧伤。
对帕慕克而言,伊斯坦布尔一直是一座充满帝国遗迹的城市。
这个城市特有的“呼愁”,早已渗入少年帕慕克的身体和灵魂之中。
如今作为作家的帕慕克,以其独特的历史感与善于描写的杰出天分,重访家族秘史,发掘旧地往事的脉络,拼贴出当代伊斯坦布尔的城市生活。跟随他的成长记忆,我们可以目睹他个人失落的美好时光,认识传统和现代并存的城市历史,感受土耳其文明的感伤。
09.《纯真博物馆》
作者: [土耳其] 奥尔罕·帕慕克
出版社: 上海人民出版社 / 世纪文景
豆瓣评分:8.0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帕慕克耗时十年时间完成,并用四年时间筹建了同名博物馆,博物馆的门票就在书里。
世界上第一座因为一部小说而存在的博物馆。
富家子弟凯末尔与穷亲戚芙颂相恋,却因世俗阻碍分离。
芙颂消失后,凯末尔为纪念爱情,收集她的旧物建起博物馆。
书里交织着爱情、记忆与土耳其社会百态,展现出这份纯真之爱的深刻与动人 。
10.《在中国大地上》
作者: [美] 保罗·索鲁
出版社: 九州出版社 /后浪 / 后浪文学
副标题: 搭火车旅行记
豆瓣评分:8.2
“现代旅行文学教父”保罗·索鲁经典之作,1986年,保罗·索鲁在时隔六年后,再一次来到中国。
他既到了北京、上海等繁华都市,也抵达了黑龙江朗乡、新疆吐鲁番等疆界边陲。
他走到中国大地上,与各种各样的人聊天,在上海人民公园英语角里练习口语的年轻人、想去做进出口生意的学生、刚刚经历过浩劫的知识分子……
他用犀利幽默的口吻,一路吐槽不断,但也用冷静、理智的眼光,剖析中国人的性格,发现时代变迁下中国人的生活日常与思想变化。
从80年代走来,一路沧桑巨变,但我们当下的摇摆与困境也都似曾相识。
(注:以上书籍介绍摘自官方)
我们有一个小群,以一星期一本书为目标,分享一些各自在读或已读的好书,友好地围绕书籍展开话题,通过一本书去看一个世界(也是公号最初的目的),致力于把阅读成为一种习惯,当然这个目标有点“宏伟”,但坚持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并且去读那些你喜欢的书,就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
我很佛性,有轻微强迫症,每一篇均是真诚分享。
如果你不是那么急躁,不是功利心那么强的人,那么欢迎你加入我们。
添加下面二维码拉你入群。
END
添加我为好友
一起成长进步
如果您觉得分享的内容对你有一些帮助
祝大家阅读愉快!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书单推荐:一个国家一本书,10本书带你了解不同的世界》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一本书一视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书单推荐:一个国家一本书,10本书带你了解不同的世界》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dan/563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