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中空无的影子

等线《中华文化密码》这本书,一出版就引起了广泛的社会关注,这本书出自中央党校博导钟国兴之手。书中认为中华文化中到处都有哲学上无、空、虚的影子,成为了非常重要的文化特点。

中华文化中空无的影子

最重要的哲学范畴

无就是空,也就是虚,也叫作虚空、虚无。有无关系也就是虚实关系,是中华文化中第一对最重要的哲学范畴关系,没有其他任何概念或关系可以与之相比。在西方文化中,虚实关系并没有这样重要。当然,西方文化并不是完全没有虚实关系,但涉及虚实关系一般都不是在世界观的根本问题上,而是在具体问题上。

不为而为

中华文化既然把打通有和无看作人生的最高境界,崇尚出入于有无之间的得道状态,那么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也就必然会延伸到各个方面。这种境界的体现,就是对于事物采取亦有亦无、似有似无的对待方式。老子不但说“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而且还有一句众所周知的话,是对于这种方式的最概括的表达:“无为而无不为。”于是,中华文化中有了“既这样又不这样”的一种对待问题的模式,诸如“善战者不战,善射者不射,善辩者不辩”等说法。因此,强调的是不直接去强求某种东西,不执着于某种简单手段,而是用曲线的方式、顺势而为的方式甚至无所作为的方式,以最少的投入甚至零投入而达到最大最佳的效果。

太极中的空无

最为体现中华文化中虚实观念的,即中华文化的形象表达——太极图。非常有趣的是,我们古人把最为抽象的思维,在千年前就做成了一个传播广泛而且社会认同度很高的 Logo。太极图中一虚一实的结构,很形象地表达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含义,以及虚实的互动、旋转的关系。后来发源于明末清初的太极拳,又用两手半握、手脚半展等形象地表达了虚实关系,特别是两脚一虚一实的变换,简直是用肢体语言对虚实关系的哲学表述。

中医理论中的虚

中医的理论充分体现了虚实关系。中医诊病首先分“寒热虚实”,来进行辨证施治。两个人的身体可能表现同样的症状,但是在中医看来有的是虚症,而有的却是实症。同样是感冒,属于传染性的,中医认为是实症;但是有的因为寒气外侵导致的头痛、高烧,则是虚症。用现代的说法,前一种是实实在在的感染,后一种则是因为身体虚弱,免疫系统对冷空气的一种应激反应。当然,有时虚症和实症是互相转变的。

诗词的空灵

在中华诗词中,能够从具体的情物入手,最后达到空灵境界的,人们往往认为是绝妙的作品。最具有中华文化特色的是柳宗元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这首诗在西方人那里恐怕比较难以理解:连鸟都绝迹了,人都没有了,江上覆盖的都是冰雪了,为什么那个穿蓑衣的老头还要驾着孤舟去垂钓?他在钓什么?确实什么都没有,什么都不可能钓到。不钓而钓,钓即不钓,这就是中华文化给人的境界,这首诗在中国人眼里绝对是一流的禅诗。

四大名著由实归虚

四大名著无论哪一部,都是从欢欢喜喜、热热闹闹开始,但整卷读后,都会令你掩卷失神,有一种空空荡荡的感觉。由实归虚,是四大名著共同的特点。其中《西游记》似乎稍好一些,取经最后成功却先是拿到无字书,后来虽然拿到有字书,却在返程渡河时候受损,被弄得残缺不全,令人怅然若失。

为什么中国四大名著最后结局都是空?这是因为,国人深受中华虚实文化的熏染,如果结局不空,不给人佛道境界的启示,在中国人眼中似乎就不够层次,就没有境界,当然也就算不上传世名著了。

绘画的留白

西方的油画自古崇尚写实,而且即使画面中的白色,也一定要涂上白色。中国绘画除寺院画像之外,自古绘画并不崇尚浓墨重彩的写实。在国人看来,如果一幅画完全写实,只是“形而下”的作工匠品,难以入大雅之堂。大雅者必有超尘拔俗的境界,因此中国绘画追求一种“画外”的意境,不但轻描淡写,而且特别强调“留白”,让你神驰画外,体悟一种不可言说的空灵。郑板桥清瘦的竹子和齐白石几只虾成为艺术的标杆,就是中国人崇尚空灵和灵动的体现。

在西方人眼中,中国的国画更像是刚开始作画的草稿。

用中华文化的标准,西洋画更像是没有境界的初学者作品。

书法的飞白

中华的行书,特别是龙飞凤舞的草书,在西方人那里是难以理解的,那么多的地方没有写实,也许被看作为了节省墨汁。但是中国的书法家追求的就是不断的虚实变化,而且以恰到好处的不着墨迹的“飞白”为妙笔。所谓“神龙见首不见尾”,正是中华文化所追求的境界。

兵家的诡道

用兵在中国也是一门艺术。孙子强调“实则虚之,虚则实之”,以其虚虚实实,达到用兵的出神入化。而兵法认为用兵的最高智慧,不是实际用兵,而是“不战而屈人之兵”,根本就不打仗,但是赢了对手,让对手服服帖帖,这才是最高境界的兵法。这样的兵法已经超越了兵法,不仅是艺术,而且是一种出神入化的超级艺术。

中华艺术最大特点

中华艺术非常独特,最大的独特之处就是在处理虚实关系上。在中国人看来,艺术就是巧妙地处理虚实关系,而处理的方式就是弄清楚什么用虚的方式来表达,什么用实的方式来表达,虚实如何自然而巧妙地变化。于是,有些因素要大胆地“虚”掉,有的要很果断地用一点象征性的痕迹来表达。因为“大道至简”,虚掉了、简化了才可能接近道。有些表达要实,但是这种实不是完全符合真实,而是表达其中的灵动、灵气,表达其意境和其中“道”。所以为了这样的表达,中华艺术创造了许多象征性、灵动性的手法。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中华文化中空无的影子》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中华文化中空无的影子》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581.html

(0)
上一篇 2019-12-18 15:28
下一篇 2019-12-24 15:30

相关推荐

  • 《日本学研神秘百科》:探索未知生物,走进失落文明

    《日本学研神秘百科》系列《未知生物大百科》《失落文明大百科》这两本书带你一次看遍全世界98种最神秘的未知生物,以及全世界100种最著名的失落文明遗迹——翻开调查未知生物的《未知生物大百科》,探究原始人化石、尼安德特人下落、亚里士多德记载过的巨大海蛇彩色照片、阿根廷巨鹰标本……翻开这本调查失落文明的《失落文明大百科》,探究亚特兰蒂斯遗址候选地;通过X射线探测古机械结构,复原人类最古老的计算机;探究世界各地大洪水传说起源……每一种神秘未知生物、神秘遗迹都经过科学分析考证,仍有巨大的未解之谜!

    2022-07-03
    00444
  • 《中国哲学十八讲》出版发行 从中国传统哲学中吸取智慧

    中国古代大量鸿篇巨制中包含着丰富的哲学社会科学内容、治国理政智慧,为古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提供了重要依据,他们是中华文明中的重要内容。为进一步深入了解中国哲学的智慧,近日,红旗出版社出版了《中国哲学十八讲》一书,以期帮助广大领导干部能够从中国哲学精神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智慧,打牢修身做人的基础。 本书作者王杰,现为中共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哲学部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实学研究会会长。本书主要选取先秦时期儒家思想发展的视角,从原始宗教与神人的关系开始讲起,追本溯源,梳理中国哲学发展的路径,厘清中…

    2019-10-17
    00343
  • 当代文学大家阎连科涤荡文学河流的经典之作:《年月日》

    2021年7月,着名作家阎连科经典中篇小说《年月日》由磨铁图书推出全新单行本。阎连科为新版深情书写长序《神若来,黑夜的灵光是种朝阳色》,讲述这本书对于作者文学创作生涯非比寻常的意义。

    2021-07-15
    00783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