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

摘要:在数智技术全域渗透的“十五五”阶段,高职院校图书馆需以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三维融合为核心,为数智转型提供可复制的制度与技术范式。研究可知,数智化背景下,构建面向未来的类型教育特色学习中心,资源知识图谱化、服务个性化推送与空间智慧交互是其主要技术范式。

关键词:数智化,未来学习中心,实施路径

2025年,正处于科学谋划“十五五”图书馆发展规划之年,也是高校图书馆正面临由传统文献服务向“数智驱动”智慧场景跃迁的历史拐点。当前研究表明,学界对智慧图书馆已有较为明确的定义,即“智慧图书馆是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更高级阶段,它通过集成资源、技术、人才、服务和建筑,为读者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的信息和知识服务,并创造优质的阅读、学习和研究体验[1]。”因此,图书馆数智化的核心价值在于重构资源管理与服务供给方式。在数字化转型进程中,部分图书馆的整体发展呈现显著滞后性,资源更新机制不完善,导致数字资源类型单一且时效性不足,难以满足高职教育动态化、实践导向的教学需求。本文从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发展规划出发,探索高职院校图书馆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的三维融合,研究高职院校图书馆数智化转型可复制的制度与技术范式。

01.构建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三维

近期研究如《数智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现状与发展框架研究》[2]与《国外国家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与启示》在理论思考的基础上,进一步积极探索实践框架、技术保障与效能提升。热点包括数字与智慧图书馆建设、信息资源配置共享、服务转型等,前沿聚焦人工智能、智慧服务等,且提出了未来发展建议[3]。但限于篇幅以及研究聚焦不同,未能具体到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平台部署。面向职业教育需求的知识服务生态要进一步从知识服务走向知识生成或者知识生产,通过大数据分析和人工智能算法实现资源的动态更新与智能推荐,即智慧资源建设;侧重于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服务体系,提供个性化学习路径规划和即时咨询服务,即智慧服务设计;通过物联网和智能感知技术,实现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的深度融合,打造灵活多变的学习环境,即智慧空间布局。以下分论之:

1.1  智慧资源

构建未来学习中心的核心路径之一是知识图谱。

知识图谱通过节点与边的拓扑关系实现知识要素的显性化关联,其本质是以机器可理解的方式重构知识体系。

该过程涉及三个关键环节:数据层的知识建模、服务层的智能响应以及应用层的精准适配。

知识图谱的智能化应用体现在检索与推荐的双重升级。

在检索层面,通过语义解析技术将用户输入的自然语言转化为图谱查询语句,结合拓扑路径分析实现跨资源类型的精准匹配。

在推荐层面,基于用户行为数据与知识图谱的双重驱动,构建“知识轨迹—行为偏好—学习需求”的映射模型。

知识图谱的持续优化需要建立动态评估与反馈机制。通过设置资源覆盖率、关联度、检索准确率等量化指标,定期评估图谱构建质量。

同时,引入用户行为分析与满意度调查数据,识别知识关联中的盲区与冗余路径。结合高职教育的动态特征,建立知识图谱的版本迭代机制,确保资源更新与产业技术发展同步。

这种螺旋式改进模式能够有效提升知识服务的精准度与时效性,为未来学习中心提供持续的知识动力支撑。

在数智技术驱动下,高职院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的服务个性化推送需要构建以用户需求为中心的技术支撑体系。

该体系依托大数据分析技术与人工智能算法,通过系统化采集用户行为数据、精准刻画用户特征画像、动态优化服务推荐策略三个核心环节实现服务供给与用户需求的精准匹配。

1.2  智慧服务

图书馆的核心服务是提供信息资源,因此,资源的数智化获取就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从数据采集层面,建立多维度数据采集机制,涵盖数字资源平台、学习空间预约系统等场景中的借阅记录、搜索关键词、停留时长、资源点击率等行为数据,并结合用户专业背景、课程安排、学习能力测评等静态信息,形成结构化数据集。

在此基础上,运用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对用户产生的文本数据进行情感分析和语义挖掘,识别隐性需求特征。

其次,用户画像构建是实现个性化服务的关键环节。

通过聚类分析和关联规则挖掘技术,将采集的多源异构数据转化为结构化的用户特征标签,包括专业属性、学习偏好、信息获取习惯、认知风格等维度。

考虑到高职学生实践导向的学习特点,需特别关注其专业技能训练、职业技能认证等特殊需求标签的构建。

采用动态更新机制,通过在线学习平台的实时交互数据,持续修正用户画像参数,确保画像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第三,推荐算法设计应兼顾精准度与多样性,可有效发现用户群体中的隐性关联,但需结合高职教育特点进行优化。未来需进一步探索与虚拟现实、教育元宇宙等新技术的融合路径,构建更具沉浸感和交互性的个性化学习支持环境。

1.3  智慧空间

构建未来学习中心核心路径的重中之重在空间智慧交互。

空间管理平台作为智慧交互的中枢系统,整合了空间资源调度算法与智能决策模块。

其核心功能体现在两方面:

一是基于用户行为数据分析的空间布局优化,通过机器学习模型识别高频使用区域、时段分布及设备需求特征,动态调整自习区、研讨室、数字资源体验区的面积配比与功能组合;

二是通过物联网控制协议实现空间环境的自动调节,例如根据人流密度自动控制照明强度与空调温度,结合噪声监测数据智能调控背景音乐音量,从而营造舒适的学习环境。移动终端应用作为主要交互入口,为用户提供空间预约、设备控制、环境参数查看等功能,用户可通过手机端实时查看各功能区的使用状态并预约研讨室。

特别针对高职院校实践教学需求,系统支持实训设备预约与操作指南推送,通过物联网终端实现设备使用状态可视化管理,有效提升了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率。

空间智慧交互体系通过数据驱动的用户行为分析,精准识别出高频服务需求场景,推动图书馆服务从“空间提供”向“场景适配”转型,“可构建虚拟和现实融合的图书馆空间服务新形态[4]。”

未来随着AI算法与空间计算技术的深化应用,空间智慧交互将逐步实现需求预测、主动服务与自适应优化,推动高职院校图书馆向具有认知能力的智慧学习中枢演进。

02.构建未来学习中心的实施路径与技术范式

未来学习中心的工作,从传统要求而言,虽然也包括图书文献的收集、整理、组织、管理、流通与利用。重点则转向以技术融合为支撑,以产教融合需求为导向,构建适配技能型人才培养体系。

“技术方法构成了图书馆工作的方法系统,该系统包括传统手工操作的技术方法,也包括以计算机技术为主要手段的现代信息情报技术”[5]。

而兼顾高职学生的认知特点与能力,必然成为高职院校未来学习中心的实施路径与功能拓展的重要命题。

图书馆实现从被动资源存储向主动知识服务的范式转变,构建起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化技术支持体系。

以用户行为数据为驱动,实时捕捉学习者的检索轨迹、阅读时长与知识关联,通过机器学习模型动态生成个性化知识图谱。系统可自动识别学习盲区,推送精准资源包,并借助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实现文献的智能摘要与问答式交互。在虚实融合的学习空间中“高校作为教学和育人的主战场”,“以适配高校培养具有核心素养的新质人才育人导向,为教育范式改革提供新路径[6]。”

这种范式重构使图书馆蜕变为“认知实验室”,其服务边界从书籍借阅延伸至创新思维的孵化——当学习者提出复杂问题时,系统能调动分布式知识网络,协同全球性机构形成实时问题解决联盟,真正实践“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智慧生态。

因此,强调数智化是图书馆创新发展的关键驱动力,构建未来学习中心的实施路径如下:

(1)汇聚借阅、检索、停留、互动等多模态行为数据,训练学科知识图谱和认知模型。

首先打造数智化知识枢纽。即通过数智技术对馆藏资源深度解构,建立跨学科的知识图谱,实现文献、音视频、数据等多元资源的智能关联。涵括服务维度,升级为个性化学习伙伴。其次依托大数据分析用户学习轨迹,智能推送适配的资源与课程;开发“数智化学习助手”,提供24小时智能问答、论文查重、格式校对等服务;第三,在空间维度上重构为虚实融合的学习场域。实体空间引入智能书架、自助借还机器人,实现无人化管理。

(2)开放协同的知识服务网络:在数智化图书馆的生态维度上,构建协同共生的生态协同平台。数智图书馆还需构建“多方联动、动态进化”的生态体系,知识服务更应加强区域、机构与学科的交流与合作,“提供智慧化知识服务,提高科研合作的广度和深度[7]”,搭建“知识创客平台”,通过跨界融合拓展生态边界,对接政府公共服务平台,嵌入就业培训、普法教育等资源,使图书馆成为社会治理的数智化支点,让知识服务渗透到社会运转的各个环节。

综上,未来学习中心的建设更深层地体现图书馆信息资源资源的数智化服务,使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职业素养教育得以融入知识获取。这种浸润式的知识服务模式,与传统图书馆的文献保管职能形成鲜明对比,标志着高职院校图书馆从教育辅助机构向育人核心平台的跃升。“每一轮科技革命都会带来新一轮工作革命”[8]在社会对技术人才综合素养要求日益提升的当下,这种数据治理能力的提升,使图书馆从边缘支持角色转变为教育创新的战略伙伴,其价值维度也将超越传统信息服务的范围。

03.结语

“十五五”发展规划所设计的议题如技术赋能、文化重构与服务创新的多维发力,数智化图书馆重获知识服务的核心地位,为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

简言之,高职院校图书馆向未来学习中心的演进需要以数智化技术为底层支撑,构建资源、服务与空间三位一体的智慧生态系统。


参考文献

1  苑刚,曲明娟.数智技术赋能智慧图书馆建设研究[M]. 北京:新华出版社, 2024.

2  白如江,张新雨,牛湘荷.数智化环境下高校图书馆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现状与发展框架研究[J].图书情报工作,  2025,69(07):90-101.

3  刘慧敏,薛佳.国外国家图书馆数智化转型的实践探索与启示[J].图书情报工作, 2024,68(16):140-148.

4  刘小龙.虚实协调:数智时代高校图书馆空间优化策略[J]. 图书馆学刊, 2025,47(07):24.

5  孙卿.智慧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研究[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 2023.

6  佟玉平,王宇.数智赋能高校未来学习中心建设:理论思考、实践分析与实现路径[J].图书情报工作,  2025,69(13):109.

7  张鹤凡,李思慧.国内智慧图书馆知识服务发展现状分析[J].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3,7(07):137.

8  王作冰.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革命[M].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2017.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

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   更多内容请订阅《高科技与产业化》杂志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北四环西路33号(100190)
电话:010-62539166

邮箱:hitech@mail.las.ac.cn

网址: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http://www.hitech.ac.cn

全年12期,128元/期,全年订价1536元

邮发代号:82-741

刊号:ISSN1006-222X CN11-3556/N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为推书网注册网友“圕人堂LibChat”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数智化背景下高职院校图书馆的三维融合— —作为未来学习中心的智慧资源、智慧服务与智慧空间》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jyfxb/60051.html

(0)
上一篇 11小时前
下一篇 10小时前

相关推荐

  • 锚定“人工智能 +”新政:高校智能化改造评估指标体系 —— 为转型提供导航图与度量尺

    引言 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为各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划定了清晰行动路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核心阵地,既是“人工智能 + 教育”“人工智能 + 科研”的直接实践者,也是为产业输送 AI 适配人才的关键源头。 面对“人工智能 +”的战略要求,高校如何精准把握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方向?如何建立一套贴合教学、科研、管理实际的科学评估标准?如何避免改造过程中“重技术、轻实效”“重形式、轻落地”的问题?这些成为高校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

    2025-09-25
    00110
  • AI驱动的高校流程革命:从BPM到AI Agent,师生终于可以告别“审批马拉松”!

    AI驱动的高校流程革命:从BPM到AI Agent,师生终于可以告别“审批马拉松”! 在高校里,老师抱着一摞报销单“反复核对”院系、科研项目编号的场景,或是学生为了一份选课确认单跑“折返跑”教务、学院两个部门的画面,想必不少人都不陌生。 这些 “跑断腿、耗时长” 的流程痛点,根源在于高校长期将 “业务流程” 等同于 “审批流”—— 只关注 “谁签字、谁放行”,只关注“管理优先、审批不出错、责任不在我”,却忽略了流程的 “端到端价值”;只依赖人工操作,却让AI沦为 “边缘工具”。 如今,随着智能体…

  • 产教融合“融”什么

    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目标、过程、价值的深度协同,其“融合”的内容可从“企业侧”与“教育侧”双向需求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师资与技术、实践与就业、顶层设计与评价标准等五个维度实现教育教学全链条融合。 一是对标企业真实需求,“融”培养目标。 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企业的核心是“需要人”,产教融合要解决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 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过去仅凭专业逻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而是从适配企业需求倒推,打破传统专业模块,并且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和动态调整人才…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