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

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

 

《高校在编博士学位馆员稀缺应引起重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77735.html)发布后,引起了一定范围关注与讨论。种种原因,社会公众乃至高校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了解存在感知与认知偏差。笔者特此撰写本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发展目标、师生规模和图书馆的工作任务,确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过图书馆学专业教育或系统培训。辅助馆员一般应具有高等教育专科及以上层次学历,具体聘用条件根据工作岗位的要求和学校的人事管理制度确定。“《规程》是一部旨在宏观指导的专门法规,指导我国高校图书馆事业的建设发展,规范高校图书馆的服务与管理。“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在当前,较为集中的体现为“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人数的提升,因为本科及以下层次学历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大多已退休或即将退休。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大多数已做到了。

高校图书馆的人力资源包括:馆长、在编馆员、合同制职工、临时聘用人员、勤工助学人员等。高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收藏总量与馆舍面积持续增长,但在编馆员的馆均人数却持续下降。在编馆员中的专业馆员数量下降的幅度更大一些。在编工作人员的受教育水平提升明显,博士与硕士学位工作人员数量持续增长,博士处于缓慢上升态势,,硕士正成为高校图书馆的主力军(比如北京大学硕士占在编人员64%,博士占在编人员15.6%;复旦大学硕士占在编人员59%,博士占在编人员18.1%)。当前不少本科院校图书馆的进人门槛为博士且不一定为"在编"。据悉,上海有一所双一流高校2025年招聘1名馆员,有编制,收到300多份求职简历,许多博士求职,且不少是知名高校的。在上海能得到编制,确实是很有吸引力。

近几年,在高校,尤其是办学层次较高的学校,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大幅提升。新增博士学位授予单位基本条件要求“专任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不低于45%”。复旦大学这个比例是92.2%(2022年9月数据),江南大学是76.5%,笔者所在高校是49%。“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比如笔者了解的一所高校是60.8%,图书馆只有1名博士,还有不少高校图书馆1名博士也没有。“在编工作人员受教育状况共有 1269 所高校图书馆提交了在编博士学位工作人员总量的有效数据,其中 807 所高校图书馆无博士学位工作人员,占提交数据图书馆的 63. 6%,博士学位工作人员在高校图书馆处于稀缺状态。”(吴汉华,王波. 2023 年中国高校图书馆基本统计数据分析[J]. 大学图书情报学刊,2025(2):103-114.)

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简单说,需要“图书馆的建设和发展应与学校的建设和发展相适应”。北京大学是博士占在编人员15.6%,复旦大学是博士占在编人员18.1%。他们需要,咱们也有需要。

高校图书馆中具备博士学历的工作人员通常承担更为专业化、学术化或管理性的工作,其职责不仅限于基础服务,还可能涉及研究支持、资源建设、技术开发等领域。高校图书馆博士学历人员的职责核心在于学术支持、资源管理、技术创新与战略发展,其角色更贴近“学术型馆员”或“研究型馆员”,需结合专业背景推动图书馆服务与高校教学科研深度融合。具体岗位可能因图书馆规模与定位有所不同,但普遍强调学术能力、技术应用与管理视野的结合。对比普通岗位:普通馆员更多负责借阅管理、图书编目等基础工作,而博士通常承担需专业深度或学术能力的任务,如学科服务、研究支持等。

高校图书馆中拥有博士学历的工作人员通常从事以下类型的工作,这些岗位往往需要较高的学术素养和跨学科能力:(1) 学科服务与学科馆员。职责:为特定学科(如理工科、人文社科)的师生提供深度学术支持,包括文献检索指导、科研数据分析、学科资源建设等。特点:需具备相关学科背景,熟悉学术前沿动态,协助院系制定文献资源采购计划。(2)学术研究与资源建设。职责:参与图书馆特色资源(如古籍保护、地方文献、专题数据库)的整理与研究,主导数字化项目或学术出版合作。案例:某些博士会负责古籍修复、口述历史档案整理,或推动学术成果的开放获取(OA)政策。(3)科研支持与创新服务。职责:为高校科研团队提供数据管理服务(如实验数据存储、元数据规范)、科研生命周期支持(选题分析、成果评价)或学术交流平台搭建。工具:可能涉及机器学习、文本挖掘等技术工具的应用。(4)管理与决策层。职位:馆领导、部门主任或战略规划岗位,负责制定图书馆发展政策、资源采购预算及数字化转型战略。优势:博士的学术视野有助于图书馆与院系合作,推动“智慧图书馆”建设。(5)教学与培训。职责:开设信息检索课程、学术写作讲座,或设计数据素养培训项目,提升师生的信息利用能力。趋势:结合MOOC(慕课)或虚拟现实(VR)技术开展创新教学。(6)跨学科合作与项目申报。角色:作为图书馆与校内外科研团队的桥梁,参与国家社科基金、教育部项目申报,推动图书馆成为学术研究中心。案例:主导“数字人文研究中心”或“科研数据仓储”建设项目。发展路径与挑战。优势:博士学历在职称晋升中更具竞争力,且相对更有机会申请国家级科研项目。挑战:需平衡学术研究与行政服务,部分岗位可能要求补充图书馆学或信息技术技能(如通过继续教育)。

简而言之,博士在高校图书馆中多承担学术性、研究性、战略性工作,既是资源的“管理者”,也是学术生态的“促成者”。具体职责因馆而异,但普遍强调将高学历转化为服务教学科研的实际效能。若需进一步了解某类岗位,可查询目标高校的图书馆招聘公告或联系其人力资源部(人事处)。

 

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

 

 

编辑:图谋

封面及文内配图为圕人堂成员图谋贡献,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圕人堂LibChat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圕人堂QQ群(群号:311173426)

为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交流群

 

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为推书网注册网友“圕人堂LibChat”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54105.html

(0)
上一篇 2025-03-18 20:25
下一篇 2025-03-18 20:56

相关推荐

  • 管理系统、服务平台与智慧图书馆平台

    图书馆的业务管理系统通常被称为自动化系统或集成管理系统(Integrated Library System,ILS),而新一代的图书馆系统也被称为“下一代图书馆集成系统”、“下一代图书馆自动化系统”、“下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下一代图书馆系统”,目前使用较多的是“新一代(或下一代)图书馆服务平台”、“新一代(或下一代)图书馆平台”。 “图书馆服务平台”由Marshall Breeding于2012年提出,但其的字面意义较大,不能直观地指代图书馆管理系统,使用该名称是为突出新一代图书馆管理系统的服务功能和平台化特征,其缩写“LSP”可用于公司或产品名称的后缀,如…

    2024-02-25
    00195
  •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华东交通大学图书馆 (图片选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编者提示 为拓展专业研究思路,此处以文摘方式推荐更多平台渠道所发表的一些看法观点,仅供思考与讨论,不作他用。 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创新研究 桂玉杰 杜涛 蔡静 张秋淼 汤文亮 移动信息服务是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大数据环境下,开展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通过对图书馆文献数据和用户数据的资源整合、信息挖掘,提出构建一种基于大数据的图书馆移动信息服务平台,同时提出大数据移动检索、个性化推荐、情景感知等创新性的移动信息服务,以提高数字图书…

    2024-12-09
    00183
  • “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的光环已逐渐褪去”有感

    吴建中先生近期发布的新浪微博中说:“以前常说大学是知识的中心,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现在依然有如此的底气吗?今天,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的光环已逐渐褪去,而大学本身也不断失去原有的知识中心的地位。知识包括其产权正在转移至商业出版社及代理商手中,大学生产了知识,又不得不花巨资将它们买回来,即使如此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同时资源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形成深深的科学鸿沟,那些缺乏经费、尤其是位于全球南方的科研机构及人员往往徘徊在鸿沟的另一端。” 吴先生这段话,图谋读过之后,颇为感慨。“…

    2024-10-10 文化对话
    0034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