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

近日,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工程地质研究中心搭建的光释光(OSL)测年实验室正式建成并投入使用,该实验室的成功启用为地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研究平台。

该实验室规划科学,功能完备,划分为主设备间、过渡间和前处理间三大功能区域(图1-3),各区域分工明确、衔接有序,且均经过专业光处理,从硬件层面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提供了坚实保障。实验室的启用,为学院在第四纪地质年代学精准测定领域提供设备支持,更凭借其专业技术优势,为地质灾害机理研究、区域环境演化分析等领域提供了关键数据支撑,是连接基础研究与应用实践的重要平台。

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

图1 主设备间(a:主设备间布局;b:德国进口OSL主仪器)

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

图2 前处理间(a:前处理间设备及操作台;b:实验通风橱)

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

图3 过渡间仪器及布局

光释光测年技术(OSL)是国际公认的第四纪沉积物年代测定核心手段,其原理是通过测量矿物晶体在埋藏过程中积累的辐射剂量,精准反演沉积物的形成年代(图4),测定范围可涵盖数百年至数十万年。在地质灾害研究中,可通过测定滑坡体物质的沉积年龄,揭示滑坡活动的历史周期;分析泥石流堆积物的年代序列,能为灾害风险评估提供关键的时间标尺。

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

图4 沉积物释光测年基本原理示意图(a:沉积物颗粒在搬运过程中原来的释光信号因光照晒退回零,在埋藏后接受周围的放射性如α、β和γ射线的辐照;b:产生新的释光信号直到取样测量)

除地质灾害研究外,光释光测年技术还可广泛应用于地貌演化、古环境重建、考古断代等领域。例如,通过测定河流阶地沉积物年龄,可解析区域构造活动历史;对黄土、湖泊沉积物的年代测定,则能为古气候变迁研究搭建精确的时间坐标。目前,实验室可以支撑长江大学应急减灾技术研究院和地球科学学院工程地质研究中心的科学技术研究,同时还能为校内外相关领域科研人员提供共享的测试平台。

光释光测年实验室的建成,是团队推进“技术赋能科研”的重要一步。

未来,实验室将以精准的测试数据为基石,在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发挥更大价值。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赋能科研!长江大学地科学院光释光实验室正式启用》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jyfxb/59315.html

(0)
上一篇 1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锚定“人工智能 +”新政:高校智能化改造评估指标体系 —— 为转型提供导航图与度量尺

    引言 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重磅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 +”行动的意见》,为各行业深度融合人工智能划定了清晰行动路线。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研创新的核心阵地,既是“人工智能 + 教育”“人工智能 + 科研”的直接实践者,也是为产业输送 AI 适配人才的关键源头。 面对“人工智能 +”的战略要求,高校如何精准把握智能化改造的核心方向?如何建立一套贴合教学、科研、管理实际的科学评估标准?如何避免改造过程中“重技术、轻实效”“重形式、轻落地”的问题?这些成为高校推进数字化、智能化转型亟待破解的关键课题。 基于此,笔者紧扣…

    1天前
    008
  • AI驱动的高校流程革命:从BPM到AI Agent,师生终于可以告别“审批马拉松”!

    AI驱动的高校流程革命:从BPM到AI Agent,师生终于可以告别“审批马拉松”! 在高校里,老师抱着一摞报销单“反复核对”院系、科研项目编号的场景,或是学生为了一份选课确认单跑“折返跑”教务、学院两个部门的画面,想必不少人都不陌生。 这些 “跑断腿、耗时长” 的流程痛点,根源在于高校长期将 “业务流程” 等同于 “审批流”—— 只关注 “谁签字、谁放行”,只关注“管理优先、审批不出错、责任不在我”,却忽略了流程的 “端到端价值”;只依赖人工操作,却让AI沦为 “边缘工具”。 如今,随着智能体(AI Agent)技术的成熟,高校业务流程正在从 “BPM …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