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汉之季:诸葛亮身后的三国》
本书聚焦的是蜀汉建兴十二年(234)之后的三国。从这一年开始,三国褪去了英雄的光芒,呈现出历史真正的底色。
魏、蜀、吴三国经历开国一代的筚路蓝缕后,开始面临着各自的困境:立国的正统性、权力代际的过渡、君主与权臣的龃龉、军事战略的转变、功勋子弟的崛起、边境民族矛盾的激化等。
将它们放在三个政权彼此之间的冲突、联盟、制衡的复杂关系中,则又呈现出特别的意义。
从234年至蜀汉灭亡的263年,是蜀汉整整三十年的“后诸葛亮时代”。
蜀汉政权作为三国之中最弱小的国家,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皇权与相权的博弈,“新人”与“旧人”的争衡,北伐与自保的论战,以及吴蜀之间微妙的联盟关系,共同构成了观察三国的绝佳视角。
蒋琬、费祎、姜维、王平、诸葛瞻、罗宪、陈寿……乃至于后主刘禅,他们在这个时期才真正登场,蜀汉政权在跌宕起伏之中仍然不乏耐人寻味的故事。
02.《寻找真实的蒋介石》
本书是杨天石先生“蒋介石日记解读”系列图书的收官之作,聚焦1949年至1975年这26年间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治生活。
主要包括蒋介石在台湾的土地改革、国民党的“改造运动”、对孙立人“兵变”案的处理、招抚“台独”势力、与大陆的秘密联络等内容。
杨天石先生对蒋介石日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尽可能还原历史真相,揭秘蒋介石在台湾的政治布局,挖掘其不为人知的内心世界,为读者描绘了一个真实而复杂的晚年蒋介石,也为“一个中国”的历史事实提供注脚。
另收录抗日战争时期若干事件的专题研究和书序以飨读者。
03.《中国近代史:1840-1937》
1840年鸦片战争以降,中国进入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1937年开始第二次中日战争,中华民族经历战火淬炼,迎来新生。
百年之中,中华民族从“中古”状态的“老大帝国”,蹒跚前进、趔趄前行,逐渐转型成为“近代化的民族国家”。
这个艰难而曲折的过程,便记录于蒋廷黻先生的这本《中国近代史》之中。
本书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中国近代史,以六万多字的篇幅,简要而深刻地讲述了中华民族“走出中古”的历程。
凭着强大的综合能力,蒋廷黻先生摒弃了繁琐的考证和史料堆砌,为读者梳理出了近代中国发展的清晰脉络,论述生动,观点深刻,好读而耐读;第二部分为附录,包括《琦善与鸦片战争》《中国与近代世界的大变局》《最近三百年东北外患史》及多篇时论,首次完整展现蒋廷黻先生的史学观点和个人见解。
04.《宋辽金元史论》
本书为著名学者李涵教授的史学代表作,共收录25篇文章。
本书从宋辽金官制与政治研究方面集中探讨从唐宋到辽金的翰林制度,兼及宋辽金中央官制、俸禄制度等,以及从宋代地理与长江流域的开发等方面侧重探讨堤防建设、城镇兴衰诸问题,涉及宋代江汉平原经济开发与环境变迁的历史。
本书还尝试从妇女的角度切入历史,分析宋金时代的政治、法律与社会生活;以北宋范仲淹与符彦卿为例散论“宋代人物”,展现北宋文臣武将的生存状态。
05.《被遗忘的海上中国史》
本书作者罗荣邦认为,从春秋战国时期开始,古代中国从未停止对提升海洋实力的探索,及至宋、元、明时期,古代中国正式成为海上强国,其海上势力在明初到达顶峰。
造船技术一度世界领先
从宋朝开始,中国的造船技术突飞猛进,在东方航运界掀起一场无形的革命。至宋朝末年,可载上百人的大型商船已十分常见;元朝的商船因安全、舒适而受国内外客商的青睐;明朝郑和第二次下西洋时的大船平均每艘可载500人。
航海足迹远至东非
早在宋朝,中国人的航海经验已十分丰富。航海者能利用天文知识进行导航,同时掌握了季风、潮汐和海流变化的规律,对东海、南海、印度洋上的国家也了如指掌。至明代,郑和七下西洋的壮举令中国人的足迹远至非洲东海岸。
傲视东方海域数百年
在南宋、元朝及明的初三百年间,中国水师的势力范围覆盖至印度洋。中国的船运业在水师的庇护下,在东方海道上的发展飞速提升。中国商人活跃于利润可观的东亚贸易中,从热带陆地到南海都散布着华人聚居地。
翻开本书,从战争、贸易、文化等方面,看清古代中国如何一步步成为海洋强国!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中华书局推荐:5本有深度的中国史好书,豆瓣几乎零差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中华书局推荐:5本有深度的中国史好书,豆瓣几乎零差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dan/576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