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

《爱和自由》是孙瑞雪幼儿教育演讲录,作为中国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的孙老师,她在这本书全面阐述了“爱和自由”、“规则与平等”的教育理念。孙瑞雪致力于蒙氏教育的研究和推广,并且把蒙氏教育中国化。在《爱和自由》这本书中,作者认为父母对孩子的爱也有正确和错误之分,只有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才能科学地爱孩子。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首先是理解孩子的,爱孩子的父母也会鼓励孩子独立,并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

说到理解孩子,很多父母会想当然认为,孩子是我生的,天天跟我吃,跟我睡,我咋会不了解他呢?事实上,理解孩子并不是一件理所当然、不需要努力的事情。《爱和自由》这本书中的理解孩子包含了两层含义:理解每个年龄段孩子的心理特点和认知特征,这个是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孩子。理解孩子还包括父母要了解自己孩子的性格、兴趣爱好、性格特征等。

先来说说普遍意义上的理解孩子,说到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特点,需要一定的儿童心理学知识和教育学理论的储备。通俗意义上讲,蒙氏教育法认为孩子是带着巨大的精神能量和潜力来到这个世界的,孩子的成长是遵循自己内在的潜力和天赋发展的。所以,作为父母,根本不用担心孩子的成长,因为他自己会长大的。

因此对于父母来说,最重要的就是通过和孩子的日常相处,去发现自己家孩子的兴趣爱好和天赋。就拿孩子上兴趣班这件事吧,有的父母是看到别人家孩子学什么,就让自己家孩子也跟着学;还有些父母因为而是自己未完成的梦想,就强迫孩子帮她实现。这些做法都是不尊重、不了解孩子的行为。正确的做法是,让孩子自己选择,看他对什么感兴趣,想要学什么,尊重孩子的意愿,这样做才是真在的理解孩子。

而说到自由,孙瑞雪认为,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给孩子自由选择的权利,自由成长的空间。更会鼓励孩子走向独立,并且在孩子独立后依然深爱他们。说起来很容易,其实给孩子自由,鼓励他们独立对父母来说却不容易。比如想孩子出国读博,毕业后想要留在美国,却被父母说成是不孝顺。这种父母就是不允许孩子独立,甚至在孩子独立后就选择诋毁孩子、怨恨孩子的父母。

总结一下,《爱和自由》这本书告诉我们,只有了解孩子的认知发展规律,理解自己家孩子的性格特征等,才能做到科学地爱孩子。而真正爱孩子的父母会鼓励孩子独立,给他们自由。

爱和自由读后感二

育儿之路,是无数父母的求索之路。我们常常自问,是否真正了解自己的孩子?懂得他们的需求?

面对嗷嗷大哭的孩子,是满足他们的要求还是坚定的拒绝?无限付出的爱与包容,是无原则的宠溺,还是他们需要的真正自由,这其中的界限在何处?

种种困惑和不确定,以及来自于各方面的不同声音,促使我们去思考我们养育孩子所秉持的理念和付诸的行动,是否能够成为合格的父母。

幸运的是,在这个时代,我们可以从书中寻求答案,《爱和自由》就是这样一本书,普及了蒙特梭利的基本理论,在众多故事中,通过对比和学习,我们能够真正的了解孩子,选择用适合的方式,撒播我们恰如其分的爱意。

《爱和自由》的作者孙瑞雪,是一名儿童教育专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儿童心理学、教育学的研究,创办了大陆第一所蒙特梭利幼儿园和第一所蒙特梭利国际学校,之后又创立了蒙特梭利教育研究中心。这本书是她的代表作之一。

《爱和自由》这本书所阐述的爱和自由的教育方法,是要遵循孩子成长的内在规律,通过自我探索、自我体验,独立成长,成为一个完整的、自由的、有创造力的自我。

相信每个人都能从不同的角度和视野,来理解书中阐述的观点和理论。重要的是我们在收获知识,运用于实践, 在思考中得以领悟爱和自由的深刻含义。

一、儿童的自我发展,需要通过自身实现

儿童如何去认识世界?通过感觉,比如视觉、嗅觉、味觉、听觉,在不停的活动中,去捕捉、去探索、去分辨,认识事物,形成概念,将概念联结、内化,促成心灵的成长、智力的发展。

这种最终会上升为智力的体验,需要他们自己来完成。别人不能代替,成人试图去教授方法、经验的行为,会破坏他们的感觉,打扰他们观察,而阻止了自我探索的顺利发展。

敏感期的自我探寻、逐渐得到经验,推动儿童内在理性的发展。回望我们自身的成长,发现体验与顿悟都不能从传授中得到,而这一切只有依靠自己。

二、爱是理解、克制、宽容

了解孩子,是合格父母的必修课。育儿知识的不断学习、积累,才能使我们真正去理解,孩子在不同的成长阶段,比如敏感期、秩序期,他们的发育特点、内心需求,尊重他们的自然呈现。

能够控制自己的情绪,是成熟父母应当具备的能力。易怒、反复无常,这种情绪的压迫,会给孩子造成多么长远的影响,很多人没有意识和觉察。早熟的小孩,他们小心翼翼的应对父母无常的脾气,成人之后,常常慨叹,生而为人太辛苦。

带他们远离逗孩子的怪叔叔怪阿姨,小孩们能够分辨谁是真心的对待,谁是在恶作剧的挑逗。

孩子能够在一个宽容、平等、受到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就能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获得充足的自信,无所畏惧的前进。

三、回归自由的本真

我们想要给孩子的自由,是否是真正的自由,是不是孩子需要的自由,需要反思。

自由是不去打扰。孩子需要独处的空间,拥有自我探索的世界,成人好意的、过多的关注,反而会破坏他们的专注力。

自由是不去控制。人常常按照自己的习惯、经验做出判断,强加给孩子,比如这件事你应该这样做,造成孩子失去探索发现的机会,也就被剥夺了发现的乐趣和独立完成任务的成就感。

作为家长应该去关注孩子心灵的成长,而不是智力的发展程度。只有心灵在不断的成长和进步,才能促使一个人去更好的发展智力。知识的灌输,如果自身兴趣使然,这种奴役会使孩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与信心。

自由,是让孩子成为自己。通过自身的探索,去寻求体验生命内在领悟的过程。

四、父母:言传身教的榜样

父母是美好之爱的给予者。父母用爱的行为和态度去对待孩子,孩子得到了爱的满足,在充满爱意和信任的环境中,他就能够以更快的速度去发展自我,成长为一个独立的、自信的人。

父母是规则的遵守者。规则之下,孩子能感受到平等与尊重,而父母亦应当受到规则的约束,避免权力滥用,使爱的关系剑拔弩张。父母应该成为遵守规则的表率,坚定的执行,促进好习惯的养成。

父母是爱的环境的提供者。孩子能否在发展自我的教育环境中成长,父母会关注和选择理想的学校和老师。在自由、美好、真实的环境中,高素质的老师会关注每一个不同的孩子,让他们能够自由发挥潜能,得到属于自己的创造力和专注力。

当读完这本《爱和自由》,我们育儿的许多困惑和疑问,答案自然呈现。我们不仅知道了为什么孩子会有种种成人所不能理解的坚持、执拗,更知道了表象背后蕴含的道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当深刻理解了爱和自由、规则和平等,当我们选择做更好的父母,遵循成长法则,就会努力成为孩子自然成长的助力者,让他们成为真实的、独立的自我,自信地飞向更高更远的地方。

爱和自由读后感三

作者孙瑞雪是国内知名儿童教育专家。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从事幼儿教育研究、宣传和办学,在90年代末各大电视媒体节目上做专家嘉宾,同时开始全国巡回演讲。从那时起,早已在国际上盛行多年的蒙氏教育,终于开始被中国家庭知晓。至今为止,孙瑞雪的连锁幼儿园已经在七八个一线城市落地,她的教育理论和演讲稿也被编撰成书,让更多的二三线城市的为人父母,也能比较系统的接触到这套先进的教育理论。

蒙氏教育是由19世纪的一位意大利教育学家、心理学家玛利亚*蒙特梭利发明的。她被誉为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家,曾两度获得诺贝尔和平奖提名。从百度的信息来看,与其说蒙特梭利是位教育家,不如说她是人类学家更为合适。因为她是从人类发展角度出发开始研究,发现了幼儿时期的成长对人的一生会产生极其重大的影响,然后才开始从事幼儿教育相关事务的。在这一过程中,她的办学和教育,更多的被认为对世界和平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西方社会主流的幼教理论中,却并没有占有非常重要的位置。蒙氏教育在美国至今都没有被官方大面积采用,只是在民间办学中较为流行。中国最早有人系统介绍蒙氏教育是在1929年。后来战事和政事不断,幼教这样一门教育自然不会受到重视。现在,知晓这一历史的教育学家们,无不叹息中国曾与国际一流的教育理念就这样擦身而过了。如果当时能被广泛重视的话,说不定现在的国情就完全是另一种状况了。

再来讲一下这本书的概要吧。孙瑞雪经过十多年的研究和实践,对蒙式教育进行了完善和深化。从书名就可以看出,她主张的幼儿教育,其核心是在爱和自由这两点上。爱不仅仅是为孩子着想,而是真正的理解他们、关心他们和尊重他们,是从情绪、思维和心灵上与孩子产生连接。爱由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汇聚而成,是从我们的行为和语言体现出来,绝不是抱着一个愿望就能实现的。自由也不是我们一般理解的人身自由或个人自由,而是指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关系。这种平等关系起源于尊重,是强制的反义词。它包括了对生命的尊重、对生命成长法则的尊重和对人的尊重。

爱的概念对我们可能比较好理解一点,因为爱经常会在影视、文学作品中被诠释。我们很难理解的是自由,总是以为人一旦有了完全的自由,就会做出违法乱纪、损害他人的事情。原因在于我们绝大多数人其实都是在不自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所以无法想象一个在自由环境中长大的人是什么样的。我们在不知不觉中,已经认定了人性中有很多与身俱来的劣根性,也就是人性的恶。但蒙氏教育最关键的地方,在于认为人性是善的,会自己朝着好的方向发展。这就是精神胚胎的理论——在我们孕育的那一刻起,也就是受精卵形成的那一刻起,大自然就给了我们一样东西,这个东西会引领我们探索这个世界,去破译人类生命的成长密码。我们只要按照它的模式引领,就能创造和构建一个自我,这个纯粹的自我是强大、愉悦和真实的。(我个人认为从这个理论可以延伸出对生命的一些思考,所有生物都有这样一种内在的东西,人类之所以强大就是因为这个东西比别的生物更强大。)乍听起来很像玄学,但从孙瑞雪十多年的幼教实践来看,精神胚胎的理论是非常有道理的。

《爱和自由》最吸引人的地方,在于给很多我们育儿过程中的错误提出了警示。比如我们经常会在孩子做一些看似危险的事情时立即喝止他们,让他们不准做这个、不准做那个,恨不得弄个笼子关起来;在孩子犯了错误或者做事失败时,我们总是习惯性的说一些严厉的话,“怎么这么笨”几乎成了口头禅;我们害怕孩子玩的满身是泥,害怕他们自己吃东西吃的一塌糊涂,害怕他们在别人面前丢了自己的面子。我们甚至会因为担心孩子把玩具弄坏,就把玩具藏起来。我们根本不知道这些几乎是出于本能的反应,对孩子会有多么大的伤害。所有这些错误行为产生的根本原因,都是因为我们是在缺乏爱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不光是我们,我们的上一代、再上一代都是这样。这个世界上真正懂得爱的人太少太少。育儿最大的难点不是要对付熊孩子,而是要尽最大努力提升自己,要先让自己成为一个完整的人。我们只有恢复了爱的能力以后,才有可能养育出心智健全的下一代。育人就是育己!

书中还讲了很多孩子的习性,大大开拓了我这样的无知父母的眼界。在看这本书的过程中,我经常会惊讶的说“原来他这么干是这个道理啊”。我们根本不懂孩子在哪个年龄段会对哪些东西特别感兴趣,也就是所谓的敏感期。比如孩子一般都喜欢玩水和沙子,这是因为水和沙子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唯一能接触到的流体物质,它们的形态特征对孩子来说有非凡的意义。还有,孩子为什么会一下子呆滞,那是他们在思考;为什么经常重复做一件事,那是他们学习的方式;等等等等。

看这本书使我感受最深的,是不仅让我了解了一些先进的教育理念,同时还让我养成了细心观察孩子的习惯,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做关注孩子!在和儿子相处的时候,不管时间多长,我都不会想别的事情,也不会掏手机出来看,所有的注意力都在孩子身上。在认同蒙氏教育的一些理念以后,和孩子相处的越久,就越会发现他身上的神奇之处。在我试着对他放手以后,这样一个两岁多的孩子,在许多地方都有出人意料的表现。他待人很客气,对陌生人有警觉性,买玩具和零食会很有主见也很有分寸,知道热了脱衣服冷了穿衣服。大家可别笑话冷热这个事情,我都三十好几了,爸妈仍然会叮嘱我多穿衣服别感冒。父母与孩子之间的隔阂就是这样,从一件一件的生活小事中产生的。

另外,关于蒙氏教育幼儿园的问题,我在看完书以后查了一些资料。孙瑞雪的幼儿园在全国为数还并不是很多,基本上都是为极其富裕和外国家庭的子女提供服务。一种新的教育方式要大范围推广到全国各地肯定需要很长时间,一开始只有少数思想先进的人能接受,也是很正常的事情。对于这一点我倒并没有怎么在意,我认为蒙式教育最重要的是让父母接受这种理念,学校、老师、教育工具这些都只是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在我们现在这样一个浮躁的社会里,要是三五年就把一个新的教育机构铺的到处都是,反倒会让我对这件事存疑。

最后,把我在看书过程中觉得精妙的语句摘抄下来,希望朋友们看了会产生共鸣,进而愿意去读一读这本书。(括号里是本人的一点补充介绍。)

#在爱孩子这个问题上,我们不能以现有的经验对待孩子,因为现有的经验是我们成长的结果,那可能是不爱。

#打骂中长大的孩子,看不到客观现实,苦难使他失去把我事物本质的能力,他一生都可能和苦难的童年经历作斗争,都在寻找自尊和证明自己。

#成人喜欢一个像木偶般听话、任人摆布的孩子,这对成人来说非常省心。

#你一生中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成为你自己。而你成为你自己唯一的做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

#儿童好像很弱小,其实他内在蕴藏着一种强大的精神能量和潜能,他的发展不需要成人给他增加什么新的内容,只需要给他提供发展的环境和条件。

#6岁前的儿童更喜欢看你做什么而不是听你说什么。

#我们要做孩子精神上的仆人而不是主人。

#迫不及待地让儿童获得知识的想法桎梏了我们,并使我们产生了偏见。

#我们总是把掌握某种技能作为智力发展的标准。实际上技能不重要,6岁以前儿童根本不用学习任何一门技能,他所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儿童在1岁以前完全是用口来认识世界的,不管什么东西他都往嘴里放。(当他们把手放进嘴里以后,才会认识到这是自己的手,才会有手这个概念)

#这种对手指的兴趣,就是天才的特征,理解并保护这种特征,一直到他长大,这个人就能成为天才。

#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就是创造力。

#青少年恶作剧的原因,多数源于儿童时期(成人对他)的”逗“。我们大人不知道这对孩子意味着什么,这是玩笑,是一种混账和残酷的玩笑。

#口头表达能力是心智发展程度的表现。

#他达不到一种心智的时候,他不知道该怎么办。

#人与人的差别在于对世界的感受,你的感觉越细腻、越丰富,你的生命状态会越好。

#成人之所以要这样代替孩子(帮他做事情)是怕孩子给自己带来麻烦。

#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过分照料(实际是成人对自己心理上的照顾),不但对孩子无益,而且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

#爱是什么呢?爱是忍耐,爱是慈祥,爱是不嫉妒,爱是不自夸,不张狂,不做无礼的事,不求己益,不动怒......只喜欢真理。凡事包容,凡事相信,凡事盼望,凡事忍耐,爱是永不止息的等待。

#儿童是成人之父,儿童是人类之父,儿童是文明之父。

#婚姻是什么?自由、快乐、幸福,还有生命的重新开始。

#儿童对事物有一种“坚定的追去完美”的审美观。他的审美要求远远超过成人。(比如他们会要求爸妈吃他们给的食物时不能用掰的,只能用咬的,不懂一点行为的父母根本理解不了)

#生命的纪律是指秩序,智力的纪律是指专注(行为心理学的一些理论也认为,注意力集中是智力高的表现),行为的纪律是指服从,儿童能遵守事物的法则,也就是能顺从规则。有什么样的纪律能超过这种纪律呢?

#家长的生命状态越好,越能理解孩子。

#比如说2岁的孩子打人,父母就说“不许打人,不可以打人,你怎么能这样呢?”孩子是像成人那样打人吗?其实我们很多家长都发现,2岁多的孩子在解决某些问题时学着用手去做,大部分情况下,孩子只是用这个动作来排解他不想要或解决不了的事情。几个月后他会改变。但是当他把手伸出来,你在边上大惊小怪的说:“不许打人!”他知道这叫打人。好了,他兴奋了,开始真打人了!孩子们没有什么恶的意识,除非成人不自觉的强化它们。

#我们布置房间时应以最高的审美为出发点,而不是所谓的童心。

#让你说的每句话都算数,这句话的意思是,不要说一句废话,凡说的都不是废话,凡是废话一概不说。

#简洁就是废话少说。比如(教)讲一个正方形,我们的老师在给孩子讲的时候会说:“小朋友们你们看!”“小朋友们你们看”这就是废话。“你们看,这是个正方形。这个正方形呢有四条边......”是不是废话?全是废话。讲三角形,“小朋友们请看,老师手里拿的是什么?这是个三角形,它呢有三个角,一个角,两个角,三个角。”全是废话。正确的方法是,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这就是三段式教学。

#儿童不愿意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的话,任何人都没有暗示、强迫孩子把东西给别人的权利。也不能用夸奖和赞赏来刺激孩子把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强制儿童将自己的东西给别人就意味着教孩子去强行拿别人的东西。

#给儿童的宽容一定要宽容到让他自己故意破坏一下,去感知对与错。

#我们(观察孩子)要像一名天文学家观察天体一样(离得远远的)。

#所有的儿童发火、发脾气都是有原因的,都是以为某种需求、某种发展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

#当儿童有一天忽然认识到一个成人的能力超出他的时候,他就愿意顺从了,这就是儿童正常成长的结果。

#民族是以它的品格傲立于世界的(我们还剩下多少文化是求善和求美的),人是以他的品格立足于社会的。

#人类的悲哀在于白圈(大量人格缺陷的人)的人去教育蓝圈(少数人格完善的人)的人。

#自由,让孩子做他自己愿意做的事情是治疗神游(开小差或者幻想)的最好办法。

#弗洛姆在《爱的艺术》中明确地告诉我们:父母对儿童真正的爱就是关心他的成长。

#成长的一个自然里程,无需培养,只求不被破坏。

#我们要告诉孩子,你做错是正常的,所有的人在做这个事情的开始,做错的几率大于成功。我们要告诉孩子这样一个普遍的现象。

#你怎么样让自己的生命成为你自己,唯一的一个办法就是你必须拥有自由。你拥有自由的时候,你才能成为你自己,否则的话,你就是别人的替代品。你可能是你妈妈、你爸爸、你的语文老师、你的数学老师、你的大学老师、你的领导、你所有的人,但你唯独不是你自己。

#什么叫尊重,就是孩子的行为不伤害健康、不伤害生命、不伤害道德,只要在这个范围内,儿童就可以使用自己所有的权利。

#权利斗争中的人,无不被压抑。

#我们在北京有一个幼儿园,有埃及小孩、德国小孩、法国小孩、瑞士小孩、加拿大小孩、美国小孩。这些父母选择幼儿园的标准是什么呢?他们会问你:“这里自由不自由?”我们说:“自由!”他们说:“我们需要观察观察,看是不是确实自由。”自由对他们如此重要吗?我们周围家长大部分人的评判标准是:看幼儿园的条件是否好。

#新生命的诞生,是一个生命的喜悦,他将属于自己,成为自己。而不是成为任何一个比他强大的人。如果是,这个生命就无意义可言。

爱和自由读后感四

精神的种子存在于儿童的内心,儿童内在有一个自然、有序的成长过程,它只需要我们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

——孙瑞雪

孙瑞雪,中国著名的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蒙特梭利教育思想中国化的推行者。孙瑞雪认为“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是培养儿童心智健全、人格独立的不二法门。

一、主要内容

儿童内心有一个心理密码,这个心理密码就是我们说的精神胚胎。心理密码需要在儿童0至6岁成长的过程中靠他自己破译,任何成人都没有能力破译。当儿童要接近这个目标,他的内在心理密码会告诉他:你去接近这个目标,去为这件事情努力。这个时候,在无外界阻力的情况下,他会走过去,自行探索,发现规律,并运用于生活中,最终形成独特的思维模式、行为方式、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本文称之为自我成长或构建自我)。

这一成长的内在过程是,通过感觉(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和听觉)来认识事物,形成概念,然后再进行概念与概念之间的联结,进而形成独有的心智和理性,并用这些智慧解释解决所面对的问题,从而使感觉更明晰、更丰富,形成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良性循环。

在这一过程中,家长只需要向儿童提供一个适合发展的环境,如良好的生活环境、家庭氛围、孩子接触事物的范围、概念的及时传送等。其中,作者认为“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最为重要——理解且适当的爱、一定规则内的自由、社会成员间的平等意识。

当父母没能提供这些环境时,儿童就或多或少无法顺利完成自我构建,阻碍孩子的发展。

二、启示

蒙氏教育思想是对我国幼儿教育思想的一次洗礼,深深的震撼了我。孟母三迁是这个思想正确性的直接证明。Adler在《自卑与超越》中指出一个人五岁前所形成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其对人生经历的解读和回应的方式,并“知道能世界和自身期待些什么”。本书则进一步指出家长对孩子形成良好“生活方式”的途径不是说教,而只是提供包括“爱与自由,规则与平等”在内的环境,协助孩子自我成长。

中国传统的幼儿教育模式是成人视角的说教模式,细细想来是对独立人格的摧残,很可能催生奴性思想、盲目从众心理、崇拜权威,造成三观不正。

三、评价

《爱与自由》是中国幼儿教育新思想的启蒙之作,很受大众喜爱,细细读来,有些地方有待改进。

一、作为一个教育思想的应用之作,我认为先要说明这一思想的理论基础。蒙氏以西方人权学说、自由主义、自然主义为基石,在尊重生命和人权的基础上,创造出一套教育方法体系。因此,为了让读者理解蒙氏,首先要介绍她的思想基础。

二、书的结构和内容有待改进。从结构上说,逻辑性有待加强,首先应介绍理论基础,然后按照一定的顺序论述;从内容上看,有些章节的字数有多,有些章节的内容很少,而且内容间存在重叠或多余,如附录。

三、本书翻译痕迹明显,有些地方晦涩难懂,有待改进。

虽然本书的思想并非作者原创,但其中所蕴含的蒙氏教育法仍值得我们借鉴效仿。

爱和自由读后感五

“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是所有家长信奉的真理。不然那些早教英语、少儿美术也不会如此盛行。如果你自豪地告诉大家,我们家孩子3岁就会背唐诗三百首,这很聪明吧。看过《爱和自由》的家长们大概会告诉你,这不是高智力的表现,孩子这么小就死记硬背其实是害了他。

作者孙瑞雪,是中国著名的教育家与儿童心理专家,中国系统引进并实施蒙特梭利教育第一人,发展和延伸了蒙特梭利敏感期理论,另有《捕捉儿童敏感期》著作也是其代表作。孙瑞雪在中国创办了多家幼儿园,并将蒙特梭利理念融入到教学当中,因此有丰富的实践经验。在书中她结合教育实践中的例子为我们讲解儿童教育的正确理念应该是让儿童靠自己的感觉去发展,我们需要做的是给予真正的爱和足够的自由。

由于本书由演讲稿整理而成,观点比较零散和重复,我归纳总结了下,大概可整合为三部分重点:儿童的发展靠内在感觉;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孩子需要怎样的自由。

一、儿童的发展靠内在感觉。

相信这样一句话大家都听过,孩子从一出生就是一张白纸,你在上面画什么他就是什么。好像孩子跟捏泥人似的可以定型塑造出来。

孙瑞雪在书中首先引出的是蒙氏教育的一个核心而且是首要的概念“精神胚胎”。孩子从出生就有感觉的。意思是说,孩子不用你教,自己就能靠自我内在感觉学会很多东西。比如教说话,有的孩子一岁不到就开始牙牙学语,而有的孩子两岁了还不开口说个字。实际上并没有什么方法可以令孩子早说话。并不是教他什么他就会什么,而学不会我们就以为他笨。孩子有他自己的发展规律,时候到了,他就会了。孙瑞雪也说到,自己指着物品天天对孩子说,也教不会他一个字,突然有天他望着天空就有感觉了,说出了不标准的“天”字。再比如很多时候,我们会惊奇地发现,我们没教孩子呀,怎么他都会。其实孩子自己会观察,会感觉,会学习。

这其实很容易理解,孙瑞雪举了个例子,好比儿童不懂爱情,你跟他怎么说,他也不会懂,只有长大了,有了感觉,恋爱了,当他看到《罗密欧与朱丽叶》都会产生强烈的共鸣。

《爱和自由》有很大一部分都是讲儿童的“感觉”。孙瑞雪多次强调6岁以前的儿童是根据视觉、味觉、嗅觉、触觉、听觉来认识事物,自发形成概念的,如果大人硬要去教,去灌输概念,就会破坏孩子的感觉。我们以为孩子会说多少个词,会背多少首诗才算是聪明,但其实6岁以前的儿童不需要学会多少技能,要学的是掌握技能的方法。

孙瑞雪还强调,在教学的过程中还需要把孩子的注意力固定在某一知觉上。比如市面上很多拼音挂图,“o”是一个公鸡在喔喔叫,给孩子指示时,他的注意力很可能就在公鸡上,因此得出“o”对应公鸡这一混乱的结论。孙瑞雪认为教学语言要足够简洁,她提供的教学方法是,用“三段式”,比如拿起三角形说“三角形。”“哪个是三角形?”“这个!”“这是什么?”“三角形!”作者对自己儿子实验得出结论是,凡是用三段式讲的,儿子都记得较好,不是的呢,儿子忘掉的多。

同样,创造力也是儿童自己形成的。创造力是对事物的特别感觉能力和产生概念的能力。 所以教育的整个目的就是为了发展人自身的潜力。作者一直强调蒙特梭利的理念是,儿童的感觉来自于内部,感觉的反复尝试形成的经验就产生了智力。同样创造力也是来自于内心的。就好比画画,一般的老师教画画是树怎么画,上什么颜色,这就是教。而蒙特梭利的老师则是带孩子外出写生,让孩子观察树,自己画。看到孩子用红色笔画树干,用蓝色笔画树叶,老师也不要管。因为这时候儿童还没对树的颜色有感觉,可以先不用校正他,你可以看做是创造力。

而后来老师发现这个孩子开始把树干画成棕色,树叶画成绿色了,这是孩子心智发展的表现。心智的发展需要时间,没到那个敏感期不能着急,若是事先灌输了知识或技能,就把他的天赋扼杀了。他就只会循规蹈矩,形成定式思维。人类的不断创造推动着社会进步,而如此可贵的创造力是没办法培养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不要抹杀创造力。

二、怎样才是真正的爱孩子

孙瑞雪提到,父母对孩子的爱首先体现在对孩子的了解上。上面提到的第一部分重点就是在让我们了解孩子,只有认识到他的发展规律,我们才懂得改如何爱孩子。

孙瑞雪举了个例子,在她幼儿园里,孩子是自由活动的,玩沙土、泥巴什么都有。家长来接孩子的时候,一位妈妈会说:“孩子衣服怎么这么干净,肯定没有自由地玩。”另一位妈妈却嫌弃:“我的孩子怎么这么脏,你们是怎么搞的?”这就是对孩子的理解不同。也就是说,能认识到儿童的发展靠感觉的家长会放任孩子去探索,认为这个脏是值得的,而没有这个认识的家长就会站在自己的角度,认为孩子这是在淘气,弄脏了要麻烦家长去换洗。所以,我们要爱孩子首先要了解孩子,要知道什么才对孩子的成长有帮助。

现在的家庭大多只有一个孩子,当然二胎政策开放之后也不多,家有爷爷奶奶辈的更是把孩子当宝,捧在手里怕摔,含在嘴里怕化。衣来伸手,饭来张口是常态。如果我们知道孩子有探索的天性,他有自己去动手的欲望,而这种欲望的完成促使他心智发展进步,我们就会认识到为孩子事事包办不是爱,而是害。

孙瑞雪还提到,真正的爱不会把孩子惯坏。比如,当孩子要抱时,我们却又拒绝他,说“你长大了,不用抱,自己走。”其实他需要这种感觉的时候,就应该给予。

同样地,美国西尔斯博士著名的亲密育儿法,就提倡给予婴儿足够的满足,比如按需喂养、及时回应宝宝的哭泣、对高需求宝宝一直背身上等等。这些爱的方式能很好地让父母与婴儿及早建立亲密关系。这种亲密关系在心理学中被称为“依恋”,就是俗话说的安全感。有安全感的孩子的心智发展是健康的,个性也是快乐的,他们更容易与外界接触,表现得更加独立和自信。早期的亲密关系将对这个人的一生产生影响。从小就没有安全感的孩子,长大也会缺乏安全感,甚至不懂得怎样与他人相处,比如自己的伴侣和孩子。

而情绪是衡量爱的关键。情绪是最容易传染的,我们跟孩子谈大道理他不会懂,但我们开心他会高兴,我们生气他会害怕。而我们中国人总是比较含蓄,这是不对的,要学会时常把爱表达出来。

那人总有生气的时候,不可能自己憋着。孙瑞雪提到,如果孩子惹我们生气了,要告诉孩子,我们还是爱他的,但这件事不能这样做。如果是自己的原因生气,则告诉孩子,我们的情绪与他无关,我们要处理先自己的情绪再去面对孩子。

孙瑞雪在自己幼儿园观察所见,真正会爱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都很出色,比如孩子对父母的依恋程度比较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同时孩子快乐无比。而那些得不到爱的孩子,注意力总是放在寻找爱和破坏发泄上面。

三、孩子需要怎样的自由

有没有发现我们总喜欢对孩子发号施令:“这个不许动!”“不准再吃零食了。”“把饭要吃完!”因为我们没有耐心去了解他们行为背后的心理,我们怕放任孩子会导致他们肆无忌惮。但孙瑞雪却提到,幼儿园里一个小孩特别爱偷吃东西,别的小孩带的东西、老师放桌上的东西,他总拿来吃,老师都不知该拿他怎么办,作者却说,既然他偷吃东西不影响别的孩子,那就让他偷。他觉得吃这么重要,就应该满足他。3个月后,这个孩子却再也不去拿别人东西了。这不是靠惩罚得来的,靠的是自由和尊重。

美国儿童教育家海姆·吉诺特也曾说过:“惩罚不能阻止不良行为,它只能使罪犯在犯罪时变得更加小心,更加巧妙地掩饰罪行,更有技巧而不被察觉。孩子遭受惩罚时,他会暗下决心以后要小心,而不是要诚实和负责。”

同样,很多婴儿家长看到孩子吃手、舔玩具等,怕不卫生甚至怕养成习惯戒不掉,就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阻止。但实际上如果这段时间家长仅用粗鲁或简单的方式制止孩子吃手,婴儿得不到口欲期所需要的满足,就会在稍微大点的时候暴露出问题来,会让“口欲期”过度延长。这是心理学上称之为“过度补偿”的一种心理现象,会造成孩子在口欲期过后仍然吃手,吃指甲,甚至有的爱咬人。

这其实就是要我们顺应儿童的内在发展,当他想去感觉,就给他自由去感觉,去探索。但这个自由就一点规矩都没有吗?

也不是,在269页,作者列出了她们学校仅有的7条规则:

1)粗野、粗俗的行为不可以有。

2)别人的东西不可以拿,自己的东西归自己所有,孩子有权利支配自己的东西。

3)从哪里拿的东西就归位到哪里。

4)谁先拿到谁先使用,后来者必须等待。

5)不可以打扰别人。

6)做错事要道歉。并有权利要求他人道歉。儿童拥有保护自己的权利,任何人都无权伤害和侵犯他人。

7)学会说:“不!”

建立有弹性的规则,并在情景中进行。

也就是说自由之下大原则还是要有。但要注意的是,不要训斥孩子,而用“你忘记了什么”代替。如果违反了规则,应当告诉孩子,当他不听时,不必跟孩子讲大道理,可以允许他哭一会或生气。

总的来说,孙瑞雪认为孩子不需要我们灌输知识,他有发自内心的感觉,这个感觉的发展就是心智的发展,我们要做的是学会正确引导,给予真正的爱和充分的自由。正如书中所说,一个人存在世界上要掌握的东西太多了,一个人拥有理性的、情感的世界,这包括品质、人格、道德和审美等等,比简单的算术认字重要得多!我们都知道教育要从娃娃抓起,但我们抓的不应该是具体的知识技能掌握,而是应该关注他自身的心智发展。

最后我认为,书中有些观点过于理想化,并且在第49页也提到,同样的蒙氏理念不同的人实施起来方法不一致,互相之间都不能认同。所以我们也不用全部照搬,只是《爱和自由》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教育思路。任何方法也需要我们自己一边实践一边调整。

总之,我们做父母的要意识到,孩子的问题其实出在我们身上,我们要时刻检视自己是否爱和自由给予不够。

内容简介

《爱和自由》读后感

这本书以爱和自由为全书的立足点,强调给孩子的爱要有科学的方式,即在对儿童成长规律的充分了解的基础上,给孩子充分的爱、自由、选择。孙瑞雪老师告诫父母们:你以为你爱孩子,你想象你可以爱孩子,你认为这就是爱孩子,和你真的爱孩子是有差别的。也许,你需要停下来看:你是不是基于你的想法,你的恐惧,你的焦虑,你的习性来爱的。这可能就意味更爱你的想法,更爱你的恐惧,更爱你的焦虑,更爱你的习性。爱就是爱,恐惧就是恐惧,焦虑就是焦虑,认为就是认为,一切如是。我们要学会从一切如是中将爱剥离出来,你的孩子才真正可以接到爱的礼物。因为我们一生能够给予孩子的,只有一样,那就是爱!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爱和自由》读后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爱和自由》读后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7730.html

(0)
推书网的头像推书网
上一篇 2023-06-16
下一篇 2023-06-16

相关推荐

  • 欧阳江河:醉蟹上身——读《繁花:批注本》

    编者按:适逢《繁花(批注本)》付梓,诗人欧阳江河手书《繁花》片段,有感于《繁花》特色、传统而现代的批注方式与极有创意的排版,即赋《醉蟹上身——读批注本<繁花>》并略加自注,以诗歌形式与作者、批注者、版式设计者、读者开展复调对话,亦可作为小说的另一种别致注解。 | 金宇澄与欧阳江河 作者简介:欧阳江河,原名江河,1956年生于四川泸州,1979年开始新诗写作,曾任《今天》文学社社长,现为北京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出版中文诗集十余部,代表作有《悬棺》《手枪》《汉英之间》《玻璃工厂》《关于市场经济的虚构笔记》《凤…

    2023-07-26 读后感悟
    00622
  • 《老人与海》读后感

    老人与海读后感一 很喜欢这种奇妙而壮丽的故事,喜欢沉默而坚忍的老人和善良可爱的孩子。 当我看到老人在空无一人的海面上独自航行,大声自言自语时,我想到了自己的经历,有很多孤独的自言自语的时刻,我深刻地对这种孤独感同身受,尽管我并不是一个老人这样坚忍的人,十年以来都是情绪化的脆弱孩子,到现在都会为融化的蛋糕奶茶而失望沮丧,经历的孤独也没有开出最灿烂的花朵。但是,现在的心态也会有变化。 我崇敬老人,他永远是个硬汉和英雄,忍受着孤独和饥饿,在死亡边缘和鲨鱼斗争,失去一切武器也没有放弃,从精神上站成了一尊独…

    读后感悟 2024-03-21
    00139
  • 经典名著《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

    把信送给加西亚读后感一 主人翁安德鲁·罗文在没有询问“他在什么地方”的情况下不辱使命成功地将信送达加西亚将军手中。当下,我们宣扬企业需要如罗文般忠于职守、履行承诺、敬业、忠诚和主动的“送信人”,这样德才兼备的能人的确凤毛麟角。作为公司的一份子,我渴望成为公司的有用之才,与公司共发展、共荣辱,见证公司每一步、每一个脚印,也见证自己在公司的成长。 既然我选择了XX,XX也选择了我,一旦进入这家企业,便要全力以赴。自觉自主的完成每项工作任务,不用别人提醒,只要心系集体,朝着能使企业利益最大化的方向开展工作就变成…

    读后感悟 2023-06-04
    0046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