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书推荐:《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好书推荐:《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
作者:[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译者:顾牧
ISBN: 978-7-218-16017-7
定价:68元
精装·200页
出版时间:2023年3月
广东人民出版社·万有引力

内容简介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
不再用纸币交换商品,不再亲自去市场购物,不再与人近距离交谈,在隔离中逐渐适应居家办公、在线教育……我们似乎可以和所有人保持距离,保持一种无接触的生活。这是“社恐”的福音,还是孤独的当代症状?
本书试图告诉我们,孤独是如何在现代社会中发生的,它不窥视人心,不要求个人的自省,而是从生理学、历史和文化、法律和政治的“外部视角”,为现代人普遍的孤独感做出诊断。人在生理上渴望与他人接触,抚摸、拥抱、握手……但我们的世界始终存在暴力的威胁,保护人不受伤害的制度和社会共识又姗姗来迟;城市在发展中不断压缩着个体的边界,作为资源的身体在市场上被最大化地利用,这一切都将我们推向了亲密关系的反面。当发达的社交媒体在人与人之间树起顽固的技术屏障,脆弱的现代人似乎找到了免于伤害的方式,长此以往,我们将迎来什么样的未来?是能够无所畏惧地相互关心、心甘情愿地彼此亲近,还是充满猜疑地自我封闭,保持缺乏亲密感的无接触式生活?

作者简介

[德]伊丽莎白·冯·塔登
德国著名记者、作家,曾在巴黎和柏林修读文学研究,现任德国知名媒体《时代周报》的政治版编辑。

译者简介

顾牧
北京外国语大学德语学院教授,主要研究中德文学交流与文学作品译介,已出版《德国人写的中国文学史》《无欲的悲歌》《弗洛伊德传》等译著二十余部。

编辑推荐

★身处无接触时代,我们如何与他人相处?
疫情之下,无处不在的病毒将身边的同类变成潜在的威胁。或许我们正在步入一个无接触时代——无接触的生活,无接触的社交,甚至无接触的性。技术将人与人的距离拉远,附近在消失,信任他人、建立亲密关系的能力和信心也在消失。在生活方式的剧变中,我们如何与孤独和解,与他人重建丢失的亲密关系?

★人为何选择成为自己的孤岛?揭示现代社会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为什么身处人群之中我们时常感觉“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为什么人口越密集的城市,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反而越强?为什么我们宁愿“死宅”“干物”,却不愿意与他人建立亲密关系?交友、恋爱、婚姻为何会成为世界性难题?本书重新考察现代社会的运行规则,审视现代人的生存方式,揭示普遍孤独感的成因。

★描绘当代生活的典型场景,展现无数现代人走向孤独的旅途;
病床上亟需护理的孤独老人,被移动网络疯狂抢占的亲子时光,没有“一间自己的房间”的女性,既渴望与人接触、又惧怕受到伤害的无数现代人……作者对当代生活的细致刻画和对专业人士的采访,为我们展现了种种容易被忽视的人类孤独困境。

★跳出心理学的藩篱,一份社会学视角的孤独诊断书;
对当代社会种种细节的有力洞察:理念、习惯和律法,如何构建了充斥着疏离感的现代社会;城市结构、生活空间和现代技术,又如何一步步地消灭了附近,使我们逐渐远离他人。

★从最基本的生理学角度切入,展现人与人相互接触对身心健康的巨大影响;
长期被忽视的触觉研究,对我们的生活竟有如此至关重要的影响。与他人的直接接触让我们感知、成长,确认自我,获得安全感,甚至关系到生存与发展。然而,当现代社会步入无接触时代,我们的身体和心理又会发生什么变化?

★深刻展现什么是国家也无法提供保护的真正的脆弱。
本书提醒我们重新意识到身体的脆弱:身体不受伤害的权利依然无法完全保护每个人,对身体界限的尊重依然有待于律法、观念和社会共识的进步。

专家推荐

亲密的风险是伤害,安全的风险是孤独,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个世界无解。这本书为我们提供了人类如何解决困境的知识,同时也给予我们日常生活以重大启示。——阿乙

在后Me-too时代,我们一方面承受着孤独感对健康带来的严重伤害,另一方面因怕被侵害而不允许他人接触。接触是带菌的,无菌的孤独又是致命的。爱是自投潜布荆棘的罗网,躲在一个人的空荡角落又活得像条狗。哲学家彼得·斯劳特戴克选择早上离家时让灯亮着,好在每晚回家打开空屋的门时,会有一种有人盼着自己回来的感觉。作家伊丽莎白·塔登则对这种彼此“触不可及”的“后现代生活”,做出了包含四个向度的哲学分析。——吴冠军(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华东师范大学政治与国际关系学院院长)

媒体推荐

冯·塔登勾勒出后现代社会人们内心的动荡不安——渴望并需要亲近,又想避免伤害。——《情感期刊》

这本书摸到了当代社会的脉搏……如果对人类接触行为的性质感兴趣,或者想要思考孤独和亲密关系的本质,都会在这本书中找到很多思考的素材。——《南德意志报》

本书试图综合社会学和情感研究,对场景的新闻式描述和对专家的采访来探寻“无接触社会”的真相。塔登的反思发人深省,表明了无接触式社会的利害关系,令人印象深刻。——《法兰克福汇报》

这不是一本支持或反对人与人之间相互接触的实用书,相反,它是对身体和精神、触觉和心理亲近的一种刺激。——socialnet

一幅聪明的社会肖像画,为任何思考孤独的人提供了许多值得了解的东西。——zeitzeichen

一本非常聪明的书,涉及当代社会的一个基本困境——一方面我们都需要亲近、触摸、人类的温暖,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有充分的理由认为它是有风险的,甚至是危险的。非自愿的靠近往往带来对边界的侵犯,甚至是暴力。作者在书中阐述了对身体边界的尊重是如何在现代逐渐发展起来的,以及对非自愿触摸的取缔是如何确立的。——德意志广播电台

在这部短小精悍、高度生动的书中,冯·塔登探讨了谁能够触摸自己的问题,身体的脆弱性如何成为一个政治问题,财富和孤独如何联系在一起。警告:当你阅读时,触觉和心理反应都会不可避免地增加!——明镜在线

当我第一次读到这本书时,就想把这个关于皮肤接触而不是展示爱抚的巧妙分析送给大家。——《柏林日报》

图书目录

引 言 陌生的拥抱

第一章 指尖的触感
第一节 身体接触之重与触觉研究之轻
第二节 无接触时代的“皮肤饥饿”
第三节 敏感的指尖与指尖上无法愈合的伤口
第四节 “新的性革命”:开放、脆弱与恐惧
第五节 触摸中的互动性与信任感:按摩师和她的手
第六节 老龄化社会的护理需求与触摸的双重性

第二章 不受伤害的权利
第一节 人权理念的发展和进步
第二节 不受伤害,不可侵犯:理念高歌与政治低吟
第三节 同情、伤痛与脆弱:进入现代之前的历史
第四节 爱情并非只有痛苦:从狄德罗到玛莎·努斯鲍姆
第五节 体罚:现代法律体系中依然存在的暴力
第六节 不可逆的女性视角

第三章 保持距离
第一节 默默的反抗:别靠我太近
第二节 无可避免的靠近:在同一屋檐下
第三节 自愿的靠近:“迷你屋”和维也纳的居住计划
第四节 自愿和非自愿的孤独:单身社会
第五节 隔空的触摸:父母—显示屏—孩子

第四章 被驱逐的自我
第一节 劳动力市场中的身体
第二节 如果身体接触也用算法优化:科林的《品质乐园》
第三节 具身的自由:身体和躯体的二重性
第四节 “对手”的权力:让·埃默里的“酷刑”
第五节 什么都不能触动我:从《棱茨》到播放器列表
第六节 共鸣:哈特穆特·洛萨的世界关系社会学

结束语 如履薄冰
注 释
致 谢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好书推荐:《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好书推荐:《自我决定的孤独:难以建立亲密感的社会》》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4574.html

(0)
上一篇 2023-05-19 16:27
下一篇 2023-05-19 16:35

相关推荐

  • 好书推荐:《平凡的世界》(中国作家路遥小说作品)

    这是一部现实主义小说,也是小说化的家族史。作家高度浓缩了中国西北农村的历史变迁过程,作品达到了思想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特别是主人公面对困境艰苦奋斗的精神,对今天的大学生朋友仍有启迪。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本书共三部。作者在近十年问广阔背景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划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 

    2021-01-11
    00910
  • “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的想法有多坏?

    重庆公交车坠江事故,已经过去五天了。 五天里,我们所有人都在默哀痛心,但与此同时,也都在焦急等待着事件真相的调查结果。究竟是什么原因,让正常行驶的车子突然失控冲入长江,15条鲜活的生命就此沉寂。 事件匪夷所思得有些沉重。 就在今天上午,公交车黑匣子流出的视频,曝光了事故的原因,也再一次让大众哗然! 车上一名48岁的女乘客,因为坐过站,要求司机中途停车被拒后,便起身走到驾驶座旁边开始与司机理论,随即双方陷入争吵。这名乘客觉得不解气,竟全然不顾车辆还在行驶中,拿起手机砸向司机头部。司机被惹怒在情绪失…

    2018-11-02 好书推荐
    00247
  • 《恶女的告白》:伊卡洛斯的翅膀

    从读者的心理预期来看《恶女的告白》,这显然不是一部典范的推理小说,它甚至没有《绝叫》那样从故事开头就抛出的尸体,叶真中显(Hamanaka Aki)在小说的开头就安插了另一部小说,如同中文版实体书所做的双层书皮一般,引领读者进入一个双线叙事的迷局。推理故事的谜底,往往带来指涉真相的快感,通过他人的死亡,使得旁观者获得猎奇的刺激,积累日常难以寻获的经验。但当这些读者希求的东西,全部被熟悉得不能再熟悉的细节所填充,当叶真中显主动模糊了现实与虚构的边界时,我们是更接近真实的现实主义了,还是那仅仅只是伊…

    2024-10-17 好书推荐
    00687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