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我们常常回望历史,教科书上的结论也早已熟知,但你是否曾好奇:在每一个风云激荡的节点,共产党人是如何思考、如何抉择的?在危机之下,信念与现实如何博弈?我党如何从一支最初只有几十人的队伍,一步步走向壮大、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淮海战役
-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主席毅然赴渝,展现了我党争取和平的诚意。
- 1947年转战陕北,我党坚持留在陕北,与陕北人民同甘共苦。
- 1948年9月至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连续发动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军主力。
历史是由无数细节构成的。
罗平汉教授的《历史的节点:创业+壮大+胜利》正是一部通过丰富历史细节,还原我党从创建到取得全国政权艰辛历程的力作。
这本书通过一个个具体的历史节点和关键细节,让我们看到历史进程中,我党那些鲜为人知的转折点。
创业维艰:那些决定命运的选择
1921年7月,上海法租界的一幢石库门建筑里,13位代表齐聚一堂,召开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
这个载入史册的会议,中途还被迫转移到嘉兴南湖的游船上继续举行。
很少有人知道,当时参会的代表中,最年长的何叔衡45岁,最年轻的刘仁静仅19岁,平均年龄不过28岁。
正是这样一群年轻人,怀抱着改变中国的理想,开启了一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
我党早期那段艰难“创业”史,在危机四伏的年代,他们如何从零起步?面对内外压力,怎样一次次绝境突围、凝聚力量?《历史的节点:创业》,正是以关键抉择为线索,带你重回风雷激荡的起点。
壮大之路:困境中的智慧与坚持
1927年,大革命失败后,我党面临严重危机。
在这个关键节点,主席提出了“枪杆子里出政权”的著名论断,并领导了秋收起义,随后创建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时期的生活条件极其艰苦。红军战士们经常缺粮少药,冬天还穿着单衣草鞋。主席在《井冈山的斗争》中写道:“除粮食外,每天每人只有五分大洋的油盐柴菜钱,还是难以为继。”
然而,正是在这样的困境中,我党探索出了“农村包围城市”的正确革命道路,建立了苏维埃政权,开展了土地革命,赢得了广大农民的支持。
《历史的节点:壮大》会为您揭开,在每一次向死而生的抉择里。我党是如何由弱到强,在逆境中淬火成钢?他们怎样在危机中凝聚共识?如何锻造铁一般的纪律与信仰?
群众路线:革命胜利的法宝
抗日战争时期,我党深入敌后,建立抗日根据地,实行减租减息政策,组织民众开展游击战争。
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抗日根据地已经拥有1亿人口,军队发展到120余万人,民兵发展到260万人。
我党能够不断发展壮大的根本原因,在于始终坚持群众路线,赢得了人民群众的衷心拥护,最终夺取全国胜利。
《历史的节点:胜利》会深度剖析,我党如何在复杂形势下制定高明战略?怎样汇聚民心、奠定胜局?
▲1949年开国大典上的一面五星红旗
从“创业”的举步维艰,到“壮大”的淬火成钢,再到“胜利”的水到渠成。
罗平汉通过对这些关键节点的细致分析,揭示了历史发展中的必然性与偶然性,展现了我党在重大历史关头的战略抉择和政治智慧。
这套书好读,却不止于好读。它不回避挫折与争议,也不简化胜利的逻辑。
读它,仿佛参与一场跨越百年的战略推演:如果是你,会怎么做?
图书实拍
《历史的节点:创业+壮大+胜利》
作者:罗平汉
出版社:陕西出版社
豆瓣评分:9.5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历史的节点: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历史的节点:那些改变中国命运的关键时刻》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58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