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教融合的核心是打破企业与学校之间的壁垒,实现资源、目标、过程、价值的深度协同,其“融合”的内容可从“企业侧”与“教育侧”双向需求出发,从培养目标、课程与教材、师资与技术、实践与就业、顶层设计与评价标准等五个维度实现教育教学全链条融合。
一是对标企业真实需求,“融”培养目标。
学校的核心是“培养人”,企业的核心是“需要人”,产教融合要解决的是“培养企业需要的人”。
这就要求学校改变过去仅凭专业逻辑制定人才培养方案的方法,而是从适配企业需求倒推,打破传统专业模块,并且联合企业共同制定和动态调整人才培养方案,以满足企业对复合型人才的需求。
二是把“生产场景”搬进课堂,“融”教材与课程。
课程与教材是教育的核心载体,产教融合需要让课程和教材从“理论导向”向“实践导向”进行“企业化改造”,直接对接企业的技术、工艺、流程,邀请企业技术骨干参与编写教材,将企业真实项目转化为课程案例,同时校企共建“生产性实训基地”,对教学场景进行“实景化搭建”,用企业真实生产任务替代教学任务。
三是打通校企之间的人才与技术壁垒,“融”师资与技术。
企业的核心资源是“技术+工匠”,学校的核心资源是“师资+科研”,二者的融合能实现“1+1>2”的效果。
解决方式就是实现校企之间的人才资源双向流动。
一方面学校聘请企业技术骨干、工匠、高管担任“导师”,负责实操课程教学;学校教师定期到企业挂职锻炼,及时了解和掌握最新生产技术。
另一方面企业向学校开放技术平台、实验室、生产设备等,解决学校实训设施不足和落后问题,同时利用学校专业教师开展技术攻关,将教师的科研成果向企业转化,解决企业生产的痛点。
四是“在校实训-企业实习-毕业就业”无缝衔接,“融”实践与就业。
产教融合的关键落地场景是“实践”,核心目标是解决“就业难、招工难”的结构性矛盾。
用实习环节“岗位化”,替代传统的“分散式、走过场”实习,推行“订单式培养”和“现代学徒制”,学生在企业指定岗位实习,由企业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实现“实习即上岗,毕业即就业”。
据教育部统计,职业院校通过产教融合培养的学生,毕业就业率比普通专业高15%-20%,企业对毕业生的岗位适配满意度提升25%以上。
五是建立校企协同的评价机制,“融”岗位标准与评价体系。
产教融合不是学校与企业的单向对接,而是双方共同参与教育过程和质量评价的双向奔赴。
校企共建组织机构,如“产教融合理事会”或“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共同决策专业设置、课程标准、教材编写、培养方案调整、实训基地建设等核心事务。
同时引入企业评价标准,打破学校自教自评的单一模式,将企业评价、岗位标准、行业认证纳入学生考核体系,提供企业真正需要的高技能人才。
总之,产教融合的“融”不是简单的“学校找企业要资源”或“企业找学校要人力”,而是企业为教育提供“场景、标准和真实岗位”,教育为企业输送“适配、可用和能成长”的人才,最终实现“教育支撑企业发展,企业反哺教育升级”的良性循环。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产教融合“融”什么》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中国传统文化解析”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产教融合“融”什么》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jyfxb/6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