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很多人心目中来说,图书馆想必应该是一座城市或一所学校的公共基础配套,在经济良好的地区,尤其重视图书馆等大型公共基础场所的建设。
具有上至社会下至家庭的属性。
但如今,图书馆里的人群的行为正在悄然改变。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电子阅读的行为开始取代纸质阅读的行为与此同时电子阅读的范畴也超过了纸质阅读的范畴。
抛开电子阅读的本身对图书馆纸质阅读行为的影响,因为大多图书馆还是以纸质阅读为主,电子阅读为辅。
所以如果抱着阅读的目的来图书馆,那么纸质阅读仍然是主要部分,但是为何无论是在城市图书馆还是在大学图书馆,图书馆人流量的变化对图书馆书籍借阅量的变化的影响越来越小,甚至彼此之间失去关联?
缘起广大受众目的的变化导致图书馆的社会功能也发生了改变。
图书馆不再以纸质书籍众多,借阅阅读为其主要功能,现如今图书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个安静、舒适、可供人无偿久留的场所。
这对于需要应对以考试为主的升学和就业的学生和待业者来说,无疑是一个绝佳的环境。
这也是说图书馆成为失业年轻人的避风港的一个原因。
上海36岁男子跟父母同住,2023年7月被裁员,不想让父母知道,在图书馆待了五六个月,他跟图书馆的几位同样是失业的人聊天,得出了这样的观察总结,如果一个人很年轻,座位上有书,应该是学生,可能是大学生在考研;如果一个人桌子上全是书,很多专业类书籍,可能是在考证;如果有人只带了电脑,可能是失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经济波动下就业市场的严峻挑战,同时也暗示了图书馆的功能属性具有有了新的定义。
大学里的图书馆改变的更是彻底。
除了课程的占用下之外,想要争取追求一些东西的大学生的课余时间在“保研、考研、考公、考证、比赛、参加社团活动、综测绩点评奖评优”的内卷竞争下早已所剩无几,尤其在除了毕业直接就业以外,考研、考公几乎已经成为了大学生的唯一选择的环境下,图书馆的各种学科类书籍,只要与学生眼前的直接需求无关,几乎无人理会。
在笔者的观察之下,反倒是一些在职大学教师、退休人员及家属会借阅真正的专注于学科本身的书籍。
大学时光匆匆而过,一些大学课程的设置和教材早已和社会真实需求脱节,大学生们也意识到这些问题,但他们却被困在拥挤的教室中,只能在老师无味的讲读中,投入在手机里的世界。然而课后,便需要再抽出时间去为了眼前就业而准备。无法再有时间真正投入到大学图书馆数十年积累的书海里,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深入自己想要探索的领域。
只能在图书馆提供的环境里干着与图书馆本身功能和意义毫无相关的事。
笔者想说,这样的图书馆不如将名称改为“自习馆”更为恰当和应景。
最后想说,图书馆里的书籍形式可以改变,人们阅读的行为方式可以改变,但唯独不可改变的——便是图书馆激发人们对获取知识、信息、事件的向往以及“他”所提供给人们欲求不羁的自由感。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角落里看世界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如今的图书馆,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还是自我学习的地方?》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文化, 生肖达人”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如今的图书馆,是看书学习的地方还是自我学习的地方?》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603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