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务院重磅发布 “人工智能 +” 行动!高校如何扛起“人工智能+教育”的大旗?

2025 年 8 月 26 日,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正式发布,为高校教育智能化按下 “加速键”。

《意见》中与高校直接相关的内容,可浓缩为 4 个必须落地的核心点:

  • 探索科研创新的新范式:建设科学数据集和学科大模型,推动科研平台智能化升级,支撑跨学科人才培养
  • 推行更有效的学习方式:用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新模式,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和自主学习
  • 加强AI+人才队伍建设:强化 AI 全学段教育,完善跨学科培养机制,破解 “AI + 教育” 人才荒
  • 提升安全思维和能力水平:加强数据与模型安全,建立技术应用的伦理与合规体系

《意见》不仅为教育智能化工作划定了新坐标,更让每一位教育智能化从业者成为这场变革的 “局内人”—— 无论是科技创新、教育教学、人才培养,还是数据管理、安全保障,都将迎来全新的职责内涵。本文包含《意见》的政策学习、高校行动计划(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和关键突破点(个人观点、仅供参考)共三部分。

一、《关于深入实施 “人工智能 +” 行动的意见》的学习

(一)加快实施6大重点行动

重点领域 重点行动
科学技术 加速科学发现进程,推动技术研发模式创新。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探索人机协同模式
产业发展 培育智能原生模式业态,推进工业全要素智能化,加快农业数智化转型,创新服务业模式
消费提质 拓展服务消费新场景,培育产品消费新业态
民生福祉 创造智能工作方式,推行高效学习方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向能力提升转变,打造高品质生活
治理能力 构建社会治理人机共生图景,打造安全治理多元格局,推进生态智能治理
全球合作 推动人工智能普惠共享,共建全球治理体系

(二)强化8项基础支撑能力

基础支撑 强化能力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加强基础理论与技术架构创新,优化训练推理方法,探索应用新形态,健全评估体系促迭代。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 建设高质量数据集,完善产权制度,建立价值激励机制,培育数据处理产业。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攻坚芯片与智算集群技术,优化算力布局与协同,发展标准化云服务,推动算力普惠高效。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 建设中试基地与共性平台,培育服务商与服务链,健全场景政策与标准,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促进开源生态繁荣 支持开源社区与项目建设,建立贡献激励机制,构建全球开源生态,发展国际影响力项目。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全学段教育与学科建设,培养高层次人才,完善评价体系,强化激励引才留才。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 健全投资监管制度,加大资金支持,完善法规伦理,优化安全评估管理。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加强模型数据等安全建设,防范技术风险,建立监测预警体系,形成多元协同治理格局。

(三)“教育智能化”有关的重点语句

  1. 提出“加速科学发现进程”

“加快探索人工智能驱动的新型科研范式,加速“从0到1”重大科学发现进程。加快科学大模型建设应用,推动基础科研平台和重大科技基础设施智能化升级,打造开放共享的高质量科学数据集,提升跨模态复杂科学数据处理水平。强化人工智能跨学科牵引带动作用,推动多学科融合发展。”

  1. 提出“创新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

“推动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向人机协同模式转变,探索建立适应人工智能时代的新型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组织形式,拓展研究视野和观察视域。深入研究人工智能对人类认知判断、伦理规范等方面的深层次影响和作用机理,探索形成智能向善理论体系,促进人工智能更好造福人类。”

  1. 提出“推行更富成效的学习方式”

“把人工智能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创新智能学伴、智能教师等人机协同教育教学新模式,推动育人从知识传授为重向能力提升为本转变,加快实现大规模因材施教,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智能化情景交互学习模式,推动开展方式更灵活、资源更丰富的自主学习。鼓励和支持全民积极学习人工智能新知识、新技术。”

  1. 提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推进人工智能全学段教育和全社会通识教育,完善学科专业布局,加大高层次人才培养力度,超常规构建领军人才培养新模式,强化师资力量建设,推进产教融合、跨学科培养和国际合作。完善符合人工智能人才职业属性和岗位特点的多元化评价体系,更好发挥领军人才作用,给予青年人才更大施展空间,鼓励积极探索人工智能“无人区”。支持企业规范用好股权、期权等中长期激励方式引才留才用才。”

二、高校的行动计划

政策维度 具体领域 / 支撑项 高校核心行动 责任部门协同
重点行动领域 科学技术 1. 建设学科专属大模型,开发跨模态科研数据集
2. 开放校级智算资源,支撑 AI 驱动的 “从 0 到 1” 科学发现
3. 试点 “AI + 社科” 研究工具,推动学术方法创新
科研处 + 信息中心 + 文科学院
  产业发展 1. 开设 “AI + 专业” 微专业,课程融入产业真实场景
2. 联合企业共建 AI 教学实训基地,培养智能产业急需人才
教务处 + 二级院系 + 就业中心
  民生福祉 1. 部署智能学伴系统,实时监测学生学习数据,动态推送个性化资源(基础薄弱生补学 / 学有余力生拓展)
2. 开发 “AI + 教学” 工具包(如智能备课助手、AI 作业批改系统),覆盖主要学科
3. 试点 “智能教师” 辅助模式,解放教师重复性工作
教师发展中心 + 学工部 + 信息中心
  治理能力 1. 用 AI 优化排课、选课、评教等教务流程,提升管理效率
2. 构建智能人才评价体系,将 AI 教学成果纳入教师考核
教务处 + 人事处
  全球合作 1. 参与国际教育 AI 资源共享计划,引进优质智能教学工具
2. 联合海外高校开展 “AI + 跨文化教育” 研究
国际交流处 + 科研处
基础支撑能力 提升模型基础能力 1. 建设或对接 “模型即服务” 平台,建设校级 AI 应用中试基地(避免重复建设)
2. 开发适配本校教学场景的学科模型及应用
信息中心 + 教务处
  加强数据供给创新 1. 建设高质量的学科、专业数据集
2. 制定数据使用规范,明确 AI 分析所用的数据授权流程
科研处 + 教务处+信息中心 + 法务处
  强化智能算力统筹 1. 搭建跨学科 AI 实验室,开放基础算力资源(支持文科用 AI 分析文献、理科做智能实验模拟)
2. 优化算力调度机制,保障教学与科研智能应用需求
信息中心 + 实验室管理处
  优化应用发展环境 1. 培育校级 AI 教学服务商,开发 “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 工具
2. 制定 AI 教学应用标准,规范场景落地流程
教务处 + 信息中心
  促进开源生态繁荣 1. 支持师生参与教育 AI 开源项目,将开源贡献纳入学分与成果认定
2. 建设校本开源社区,共享 AI 科研、教学工具与案例
教师发展中心 + 教务处+ 学生处
  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1. 开展 “AI 教学能力认证培训”,聚焦智能学情诊断、人机协同备课等实操技能,考核通过发认证证书
2. 设立 “AI 教学创新奖”,对开发校本智能工具的团队给予资金与职称倾斜
3. 开设 “智能体开发”“数据处理与分析” 等微专业,吸引跨专业学生
人事处 + 教务处 + 教师发展中心
  强化政策法规保障 1. 制定《AI +教育的管理办法和行动计划》,明确各部门职责与考核标准
2. 设立 AI 教育专项经费,保障平台建设与场景试点
校办 + 财务处 + 法务处
  提升安全能力水平 1. 建立教育数据分级授权体系
2. 制定《AI 生成教学资源权属规范》《作业、论文中AI使用规范》,明确课件、论文等 AI 辅助内容的知识产权
信息中心 + 教务处 + 法务处

三、关键突破点的落地细节

1. 智能教学场景怎么改?先抓 3 类高频场景

  • 课堂互动:用 AI 实时分析学生表情、答题数据,自动提示教师调整教学节奏
  • 作业环节:部署 AI 批改系统(覆盖客观题 + 部分主观题),教师聚焦 “个性化点评” 而非 “机械打分”
  • 学业规划:基于学生兴趣、能力与职业目标,AI 生成个性化选课与科研参与建议

2. 科研创新怎么突破?分“数据-模型-融合”三阶段推进

  • 数据层:完成3个优势学科(如材料、计算机、经济学)的科研数据集建设,实现实验数据、文献数据、成果数据的跨模态整合
  • 模型层:上线首个校级学科大模型(如“环境科学模型”),支持文献综述自动生成、实验方案智能优化等功能
  • 融合层:试点“科研反哺教学”模式,将AI驱动的科研工具转化为教学资源(如把材料科学的分子模拟AI工具改造为本科生实验教学辅助系统)

3. 人才培养怎么破局?分 “教师 - 学生 - 团队” 三层推进

  • 教师层:启动首批 “AI 教学能力认证”,联合有关公司开发多门实操课程,年底前完成大部分教师培训
  • 学生层:开设 “智能应用开发” 微专业,课程含企业真实项目实训;举办“智能体开发大赛”
  • 团队层:启动 “AI 教学创新大赛”,设 “智能工具开发”“智能工具应用” 两类赛道,获奖项目纳入校级示范案例

4. 安全底线怎么守?建立 “全流程管控” 机制

  • 数据采集:明确 “必要性原则”—— 如智能考勤仅采集 “是否到课” 数据,不存储人脸图像
  • 模型应用:对教学 AI 工具实施 “白名单” 管理,禁止使用未经安全评估的第三方模型和AI应用

教育智能化,赢在 “系统协同”

《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的落地不是高校某一个部门的 “独角戏”,而是 “全校一盘棋” 的协同作战 ,每个部门都是教育智能化的 “发动机”。

这场变革的终极目标非常清晰:让技术服务于 “人” 的成长,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适合自己的教育。

未来已来,唯有主动破局、主动作为,才能为国家培养出适应未来的创新人才!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国务院重磅发布 “人工智能 +” 行动!高校如何扛起“人工智能+教育”的大旗?》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国务院重磅发布 “人工智能 +” 行动!高校如何扛起“人工智能+教育”的大旗?》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56863.html

(2)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1天前

相关推荐

  • 何义珠:将碎片知识转化为整体化的知识体系

    作者简介 何义珠,丽水学院副教授,政协第五届丽水市委员会应用型智库特聘专家,中国(丽水)两山学院兼职研究员,海宁市创建省公共文化服务先行县专家库专家。 随着互联网和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信息的数量和速度呈指数级增长,数字化阅读和移动学习普及化,“信息超载”、知识碎片化和“知识缺乏”同时出场。与此同时,我国正经历世界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迅速变化的社会转型发展,社会发展速度在加快,工作节奏也越来越快,人们的时间日益碎片化。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人们能直接获取到的信息主要是碎片知识,社会也已经进入习惯获取和运用…

    2024-04-09
    00460
  • 曹明伦:只需记住那么一点

    有位当编辑的朋友来电话说他“整天瞎忙,无暇读书”。我问:“你难道不是整天都在读书?只不过你读的那些书还没出版罢了。”朋友抱怨说“职业阅读,读了大多也记不住”。于是我宽慰他说“记住那么一点也就够了”,并随口用我所记得的一段箴言作为此番宽慰的根据:“先哲前贤往往也只是灵光乍现,因而记录其真知灼见的文字可能只占其著作的极少部分。明智者读柏拉图或莎士比亚都只读这极少部分,只读先贤真想说的那一部分”(参阅《爱默生集》上卷第70页,三联书店1993年9月)。不过当年记下这段话时我也曾想过,若不通览全书,你何以断定先贤真想说…

    2023-07-10
    00545
  • 李念祖: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

    11月6日至8日,2024智慧图书馆建设与推广学术研讨会在浙江省杭州市成功举办。研讨会上,首都图书馆副馆长李念祖以《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为题做主旨报告。他以北京城市图书馆为例,分享了图书馆通过创新和技术赋能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理念与做法。 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 李念祖 首都图书馆副馆长 今天,要跟大家探讨的是图书馆实践,用《时间让图书馆再改变》作为报告题目,缘于我最近一直在培养自己的智能体,智能软件通过每天模仿记录我的习惯慢慢灌输到我的智能体里,可能一百年以后,我依然还能站在这里跟大家交流“图书馆再改变”,那个时…

    2024-12-10 文化对话
    0033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