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2025年9月3日,我们站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的历史节点上。这是属于庆典与阅兵的时刻,更是一个需要整个世界俯身沉思的坐标。

当宏大的胜利叙事逐渐远去,我们该如何铭记那场将全人类卷入其中的浩劫?历史的真实纹理,并非仅由英雄与战役构成,它更是由无数普通人破碎的命运,与一场持续至今的、关于记忆与遗忘的战争所共同编织。

触碰这场战争的痛感,我们无法绕开一个名字——张纯如

这位美籍华裔作家,用她短暂的生命,写下了一部足以燃尽灵魂的著作《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The Rape of Nanking)。

在那个西方世界对南京大屠杀普遍失忆的年代,她以其笔触,强行撬开了那段被刻意掩埋的历史。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孙英春、徐蓝、王一禾 等/译 孙英春/校,东方出版社,1998年4月版

而在她离世多年后的今天,一部新近的电影《南京照相馆》,与她的文字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回响。

电影构建了一个被日军征用的位于南京的“照相馆暗房”,在这里,记录真相的胶片被迫为谎言服务。

这个“暗房”不仅是冲洗照片的物理空间,更是一个强大的隐喻:在历史的幽暗中,什么是被允许“显影”的真实,什么又是被缝在衣服之中,偷偷带出去的罪恶?

从张纯如的绝笔,到今日银幕上的照相馆,我们得以重新审视那座深渊之城,以及那场永未终结的、关于记忆的战争。

如果说张纯如的著作是宏观的历史解剖,那么《南京照相馆》则将我们带入了一个微观的求生剖面。

电影的主角团是由邮差、照相馆老板一家、女演员、翻译官、伤兵等人组成的“滞留者”,他们的故事,是整个南京城的普通人在善恶边界上的集体挣扎。

影片的核心——“暗房”,正是这种挣扎的舞台。

在这里,幸存者们被迫为侵略者的宣传机器服务,冲洗那些美化暴行、粉饰太平的“中日亲善”照片。

这正是张纯如在书中揭示的历史事实:日军一方面进行着史无前例的暴行,另一方面又极度渴望维持“文明之师”的形象。

电影中的幸存者,成为了这种“精神分裂”的亲手执行者,他们的每一次显影,都是对良知的一次凌迟。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电影《南京照相馆》海报

然而,正是在这最屈辱的合作中,诞生了最隐秘的抵抗。

他们在暗房里,冒着生命危险,偷偷藏匿、保护着记录日军罪行的胶片。

这是一场关于“证据”和“记忆”的战争。

他们的抵抗,不是用枪,而是用那小小的、脆弱的胶片。

他们守护的,是历史的底片。

影片中的女演员,她的身体和尊严时刻处在被侵犯的边缘,这是幸存者群体所受压迫的一个缩影;而那个复杂的翻译官,他的背叛与最后的反抗,则揭示了在绝对暴力面前,人性的脆弱与坚韧是如何交织的。

由电影再回看张纯如的著作,可以看到这本书之所以震撼,在于她以海量的史料、多方的证词,冷静而全面地解剖了深渊的构造。

她告诉我们,在这场反法西斯战争之中发生的南京暴行,数不胜数的悲剧是无差别的。

屠刀之下,既有放下武器的数万士兵,也有手无寸铁的普通男性平民。

书中记录的“百人斩”竞赛,将杀人变成一场游戏,这是对人类生命最极致的漠视。

在《南京照相馆》中,把冲洗这个任务交给主角团的日军随行摄影伊藤,正是记录了“百人斩”这一个经典的、惨无人道的攀比的那个人。

他将以“百人斩”这种场景为代表的胶片送到照相馆中,让照相馆里的人们每天目睹着这些残暴的记录,却要服务于日军,以冲洗胶片获取他们短暂的生存权利。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电影《南京照相馆》剧照

然而,在这普遍的屠戮之上,法西斯主义还施加了一层针对性别的、更为阴险的暴行。

这便是张纯如选择以“Rape”(强暴)为书名,所要揭示的核心。这不仅指代城中无数女性遭受的系统性性暴力,更指代一种针对整个城市的、以“非人化”为目的的征服。在这场“南京大强暴”之中,从12岁的幼女到80岁的老妪,几乎所有妇女都难逃被施以性暴力的命运。

据估计,被奸杀的女性数量最低达2万人,最多可达8万人。

日军士兵在回忆录中冷酷地自述:“或许当我们强奸她时,我们把她看成女人。但当我们杀她时,我们只是把她看成猪一样的动物。”这种将同类“物化”的逻辑,正是所有暴行的起点。

为了将这种征服欲推向极致,日本士兵们不断突破着人性的底线,对弱者进行肉体与精神的双重虐杀。

在他们的刺刀逼迫下,父亲与女儿、母亲与儿子、兄弟与姐妹被逼着合奸。

这满足的已不再是短暂的性欲,而是绝对权力之下对人性伦理的彻底摧毁。无数女性怀孕,怀上中日混血孩子,这些孩子从被孕育的那刻起就背负着命运的诅咒;更多女性不堪这种惶惶不可终日的酷刑,选择投河自尽。

这便是在杀孽之上,用淫欲对人性进行的血淋淋的践踏。而作为这种临时、混乱的性暴力的“制度化延续”,慰安妇制度成为张纯如笔下的“南京的遗留物”,将高达20万的亚洲女性拖入了更持久的地狱。

电影《南京照相馆》之中,精神崩溃的平民女性们,包括被侮辱的主角之一,那个女演员,都是其中的受害者——即使电影是用了极为克制的方式来讲述,仍可见一斑。

要理解这场战争,除了文字、电影以外,导演郭柯的一系列纪录片也在当事人口述这一层面进行了补足。

2012年,他关注到一位名叫韦绍兰的老人——她是“慰安妇”制度幸存者,有一名中日混血儿子。

根据他们的经历,他拍摄了短片《三十二》,记录下当时中国大陆仅存的32位公开身份的幸存者。当短片播出后,到2014年,这个数字锐减到了22。

郭柯深感“再不记录,将会无法赶上历史湮灭的速度”,于是奔赴全国,拍摄了长片《二十二》,为这22位老人的生命留下了最后的影像。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纪录片《二十二》海报

这些纪录片所抢救的,正是历史记忆中最特殊也最痛苦的一页。

2023年11月9日,随着老人李美金的离世,纪录片中的22位老人已全部去世。

她们一生都在承受双重的暴力。第一重暴力来自侵略者,第二重暴力则来自将她们牢牢困于“贞洁话语”之中的社会偏见。

传统观念中,妇女的“贞洁”被看得比生命还重要,因此,当她们遭受性暴力后,许多人选择了沉默,这种失声是长久以来社会加诸于女性身上的诅咒。

《三十二》的主角韦绍兰老人历经艰辛回到家中,等来的却是丈夫“你学坏了”的责备。这种来自至亲的二次伤害,其痛苦或许不亚于敌人的刺刀。

凝视深渊的人,自身也可能被深渊吞噬。

在南京的至暗时刻,除了施害者与受害者,还有一批自发的营救者,如《辛德勒的名单》中的奥斯卡·辛德勒一般,一些来自不同立场的外国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守护着这座城池里的中国人。

张纯如在书中特别提到了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的美国教务长明妮·魏特琳,她正是《金陵十三钗》中神父的原型之一,也是《南京照相馆》中那位外国医院女院长的原型。

南京被日本入侵时,她并未撤离,而是留在她的学校里搭建难民营,保护这个城市中的人们。她收容了大量的妇女,但这个避难营只是相对安全,她仍然需要每天从早到晚驻守,来阻止会翻墙进来实施强奸行为的日本兵。她的日记记录了那段地狱般的日子,也记录了她内心的挣扎与痛苦。

最终,战争带来的巨大创伤彻底压垮了她。战后,她因严重的抑郁症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无独有偶,张纯如在出版《南京暴行:被遗忘的大屠杀》七年后,同样以自杀的方式结束了她的生命,年仅36岁。

我们很难去评判她究竟是否受到了过多来自历史的影响,但可以肯定的是,书写这段历史,是需要巨大勇气、足以燃尽灵魂的工作。

最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场暴力还在以另一种形式发生:许多呼唤、许多抗争,都在各种各样的背景之中消解了。

当不再需要亡魂时,他们的遭遇都被刻意地忽略;当罪行不堪重负时,忽视就显得轻松;而许多人至今没等来一句道歉。

这种“见证的代价”,在《南京照相馆》中被戏剧化地呈现。主角们在暗房里的挣扎,与张纯如在浩如烟海的资料中寻找证据、与郭柯在乡野间抢救最后口述史的行为,在精神上是完全一致的。他们都是历史的“守夜人”,在各自的“暗房”里,与遗忘做着殊死的搏斗,并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

最终,电影里只有女演员带着照相馆老板的儿子逃出生天。但她坚定地继续举着相机,将那个小小照相馆的火光燃遍了祖国的山河。

哲学家乔治·桑塔亚纳曾说:“忘记过去的人注定要重蹈覆辙。”这句话在80年后的今天,显得尤为振聋发聩。

从张纯如笔下详尽的史料,到《二十二》里老人们平静的面庞,再到今天搬上大银幕的《南京照相馆》,我们看到了记忆传承的不同形式。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事实:无论从精神上如何抹灭,仍有人在为铭记历史做出努力。

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

纪录片《二十二》剧照

在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之际,我们的凝视,不应只停留在对胜利的欢呼,更应投向那些曾在深渊中挣扎的个体。

历史的暗房之门已经打开,走出暗房,选择让哪些影像被看见,让哪些声音被听见,依旧是我们的责任。

不要轻易忘记曾经真实发生在自己土地上的磨难,不要对他人所遭受的一切苦难袖手旁观,保持愤怒即是保持清醒。

永不忘记,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坚守人性的良知。这便是我们对80年前那场胜利的最好纪念,也是对所有逝者最庄严的承诺。

图片

微时代的首选书单

责任编辑:顾明

本文为澎湃新闻翻书党独家原创稿件,转载请留言申请,或发邮件至:ppfanshudang@163.com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为推书网注册网友“翻书党”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从张纯如到《南京照相馆》:记忆、遗忘与回响》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57758.html

(0)
上一篇 2025-09-04 09:35
下一篇 2025-09-04 10:00

相关推荐

  • 读了3遍《曾国藩》,我摘抄了10句

    ‍‍ 10月份共读《曾国藩传》昨晚圆满结营。 这是我第三次读这本书。 第一遍时,只记得曾国藩考了6次秀才都未中,他的笨拙之道让我重拾信心; 第二遍时,发现曾国藩太厉害了,以一文人之力,克服万难,创建湘军,延长了大清王朝的寿命; 第三遍时,每天只读一个章节,把事件、人物、历史背景剖开去研究,发现曾国藩真的很值得普通人学习。他拖着孱弱的身体,为大清奉献了自己的全部,培养了诸多功臣,后代无一败家。 从刚开始的“人定胜天”的入世之人,到后来悟出“尽人事知天命”的出世之道,曾国藩是真正的成长、逆袭典范。 …

    2024-11-01
    00380
  • 港版朱元璋傳

    这本書是國史學家、胡適弟子、前北京市副市長吳晗的一部著名傳記作品,主要描述明太祖朱元璋的生平和相關歷史背景。 該書曾於40至60年代四易其稿,不同的原因(包括種種政治因素)令作者或出版者不得不一再改變內容或敘事手法。後吳晗因《海瑞罷官》案而下獄,掀起文革的第一浪。唯此書乃第一版本的繁體版,內容更原汁原味,更直接展現作者對朱元璋的評價,讀者可細心玩味其中的當代意涵。 一九四八年他一開始寫這本書的時候,思想是很自由的,但後來發生了一些事情,他自己對自己做樂檢討。然後把原作進行了多次重改,以至於現在市…

    2025-02-14 读后感悟
    00305
  • 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从李慈铭日记的一则佚文说起

    李慈铭素以毒舌著称,民国年间,他的日记稿本辗转沪上。经营《越缦堂日记》石印出版的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以及藏家、读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遮蔽、涂抹,不仅破坏了日记的完整性,也给李慈铭造成隐没墨迹、惺惺作态的负面影响。 在“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这组文章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桂丽将结合李氏日记稿本、抄本及书信、诗文稿,以时空坐标、人际网络及李慈铭心态变迁,来复原日记稿本一些被删文字的历史现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华月报》第6卷第1期,刊载陈乃乾的《<越缦堂日记>…

    2025-03-19 读后感悟
    0034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