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连犯人都同情的狱警,过得到底有多糟?

书名:《监狱里的图书馆
作者:【以色列】阿维·施泰因贝格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连犯人都同情的狱警,过得到底有多糟?

泰礼貌地要求与我谈谈,并且立刻就谈。
泰是一个十八岁的小伙子,长着一张婴儿脸,个子很高,下颚刚毅有力,仿佛一口就能咬开一颗核桃。但他今天像只彷徨的兔子,我刚把门关上——平时我很少关门,但今天却一反常态——他就哭了。他的母亲上个月去世了,葬礼在其他州举办,所以他参加不了。昨天,与他许久未见的父亲也被关进了监狱。这种状况很少见,虽然我以前也经历过几次,但今天却不知怎么安慰他。
在他讲述自己的故事时,我透过办公室的窗户,望向图书馆的方向。心想:“我不在的时候,那里是不是已经鸡飞狗跳了?”我把这种注意力分散的情况称为“监狱注意力缺失症”,就是如果我在图书馆以外的地方,注意力就难以集中,总担心我的离开会导致坏事发生。
伤心欲绝的泰。

然而,我不得不和泰另外约时间谈话,因为有另一个家伙比他早到,而这个家伙真的会拿着手榴弹去抢酒行——他从心里觉得这主意妙极了——我现在必须去点化他。毕竟,监狱图书馆有个不成文的规矩:谁先到,就先服务谁。
一小时的阅览时间结束,穿着绿色狱服的囚犯终于离去,回到各自的监区下棋,或者去看电视剧《法官朱迪》和《我们的日子》;另一拨囚犯则在到来的路上。图书馆分两大班次,白天一班,晚上一班。一直到晚上九点,犯人才会完全离馆,回到自己的监区,自行按种族分开坐,聚在电视机前面,津津有味地看着《越狱》。这时,我深深地吸了一口监狱里循环着的空气。

在下一拨囚犯到来之前,狱警马龙晃了进来,准备和我一起做例行检查。说是例行检查,其实就只是巡视各个书架和各个偏僻的角落,看看有没有私藏的违禁品、丢失的东西,尤其是那些可以改造成凶器的东西。这样往往意味着所有的东西都要看一遍,包括犯人私藏在书本中的小字条。
这些小字条大多是留给女囚犯的,因为囚犯们被关押的监区不同,所以他们来图书馆的时间段也不同。每天,我都能搜出一堆深情款款的告白信,内容文采斐然,堪称“文学巨着”。这些告白信仿佛向我打开了一扇可以窥见犯人们私密生活和内心世界的窗户。当然,我如果碰到佳作,也会网开一面。
马龙和我经常会同时跪下,匍匐在地,就像正在祷告的虔诚教徒。当然,我们不是真的在祷告,而是趴在地板上,看书架底下有没有违禁品。

马龙这个人很健谈,经常给我讲他当兵的往事,还有在造纸厂工作的事情。他建议我把自行车卖掉,换一辆和他一样的福特S150。他还谈到比自己聪明、再次回到学校念书的妻子。这几个月来,他一直不停地说要帮我转到一个待遇更好的岗位。他觉得我是个好人——他说这话时耸了耸肩——我应该加薪,享受更多的假期,领更多的退休金。他还说我的工会太差,劝我加入他的工会,做一名狱警。
他甚至还说,我其实已经是一名真正的狱警了。
这确实是我面临的困境。在监狱工作了近两年后,我才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其实,自己是一个狱警。“借书警长”这个名号,也许在酒会上还是能给我增加一点魅力值,但现实却开始令我反感。
我不是这座监狱的访客,而是手握这里钥匙的一员,并慢慢地被它影响,被它同化。坦白地说,现在的我身心俱疲,临近崩溃的边缘。如果连犯人都开始同情你,那你就知道自己过得有多糟了。

布鲁·莱恩是一个眼袋很重的小伙子。十三岁开始沉迷于毒品,不可自拔。对他而言,出入福利院、教管所、戒酒所、收容所和监狱是家常便饭。他身上有无数条伤疤,每条都在向人诉说着他可怜的过去。如果布鲁飞快地瞥你一眼,然后对你说:“哥们儿,你没事吧?你看起来印堂发黑啊,是不是最近不太顺心啊?”一旦你听进去了,就会知道自己要出问题了。
他只是好心提醒我,而且我确实诸事不顺。虽然我嘴上不曾承认,但这份工作确实给我带来了不小的打击。起初,我接受这份工作,看中的是医疗保险。老实说,我以前身体好得很,根本用不上医疗保险,但一到监狱后反而大小毛病都来了。

我现在全靠一支由各种保健人员组成的“梦之队”支撑着,什么过敏症专家、传染病专家、眼科医生、皮肤科医生、骨科医生、不当班的护士、按摩师、网络庸医,还有专治背痛、脸痛和头痛的医生,就连妇产科医生我也向其求医问药过。
每天下班后,虽然我的身体走出了监狱大门,但灵魂却困在高墙和铁丝网之内。剧烈的背痛折磨着我。我的女房东是一位妇产科医生。有一次,她状似无意地告诉我,男人有时也会有更年期的症状。当时,她喝了一小口茶,认真地对我说:“很少见,但真有。”
她为什么要同我讲这个?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连犯人都同情的狱警,过得到底有多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连犯人都同情的狱警,过得到底有多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zhai/1692.html

(0)
上一篇 2021-01-04 14:45
下一篇 2021-01-04 14:51

相关推荐

  • 《少年读论语》精彩书摘: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亲爱的读者朋友,听说过“三十而立”这个成语吗?通俗地讲,它的意思就是:一个人到了30岁就应该有一份稳定的职业,在社会上站稳脚跟了。那么,这个成语是谁创造的呢?答案就是我们的圣人孔子。 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 孔子当初说这句话的时候,并没有想到这个说法会成为后世的普遍准则。他的本意其实比较简单:我15岁那年立志做学问,到了30岁的时候懂得礼仪,说话做事都有把握。他的博学远近闻名。齐国国君齐景公和名臣晏婴向他问礼,他不卑不亢、侃侃而谈,让齐景公赞赏。最关键的是,孔子认为自己既能温故,又能知新,…

    2023-05-22
    00500
  • 名著中那些堪称神来之笔的结尾

    一部出色的文学作品,宛若一场精彩绝伦的戏剧, 其结局必须引人深思,不可草草收场。 尤其是那最后一笔, 它应当如同一杯陈年佳酿,余味悠长。 让我们一同领略这些经典之作的压轴之句, 它们的魅力令人叹为观止。 01《西线无战事》[德] 埃里希·玛丽亚·雷马克 他向前倒下,像是趴在地上睡着了。 如果把他翻过来, 会看见他大约并没遭受太久的痛苦 他脸上表情镇定, 就像他对这样结束感到满意。 02《德米安》[德] 赫尔曼·黑塞 在那里, 命运的意象沉睡在黑暗的镜中。 只要我俯身望向那面黑镜, 就能看见我自己。 我和他一模一样。 他,我的…

    2024-09-24 书摘试读
    00469
  • 《教师:挑战》连载: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他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群体,他就能根据环境的需要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他归属感的程度则取决于他“社会兴趣”的发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某种潜能,即他可以作为社会的一员发挥作用并发展出足够的社会情感。如果这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仅可以在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还有能力在群体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想成为人们所说的“正常人”,就必须具备这种潜能,同时它也是人际合作和人们取得成就的基础。而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那么这个人的社会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023-02-15
    0045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