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没有什么比监狱文化更千奇百怪的了!

书名:《监狱里的图书馆
作者:【以色列】阿维·施泰因贝格
出版:四川文艺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监狱里,肥猫和戴斯这些人属于高智商精英,所以担任图书馆的管理员。但这里面向的读者不是精英,如果你想进来,门槛很低,犯个法就行——至少在我们这里是这样,因此大多数重刑犯都成功进来了。很多犯人甚至每天都来,有些囚犯几乎不识字,但热情不减。图书馆总是人满为患,人多的时候吵得像一家地下酒吧,闹哄哄的,没有一个阅览室该有的安静。监狱本是鱼龙混杂之地,这里的图书馆也不例外。
图书馆作为监狱的一个枢纽站,有成百上千的犯人会到这里来处理他们的要务,狱警和其他职员也会到这里晃悠,偶尔给我添乱。所以,在监狱图书馆这样的社交场所,工作节奏还是比较快的,我经常跑着办事。

而且,人潮说来就来,让你忙得飞起,脚不沾地。早晨,当你走进图书馆,迎接你的第一件事,是二十五个身穿清一色狱服来借书的囚犯。当他们浩浩荡荡地朝你走来,即便睡眼惺忪也会被吓得一激灵,脑子瞬间清醒,这可比闹钟还管用。
囚犯见囚犯时,打招呼就要半天,握手方式更是千奇百怪,称呼也是花里胡哨,相对正式的有:大哥、小弟、老铁、哥们、宝贝男孩、禽兽、兄弟、狗子、痞子、老七、老爹、小皮、老黑、汉子、暴徒、孙子、儿子、老乡……另外,还有一些绰号:冒失鬼、帽子男、小海地佬、救世主、白鬼、孟买猫、闪亮哥、排骨、瑞士佬、土车、乌鸦嘴、黑鬼、船叔、四十、五十(没有六十)、吉兹、伊兹、瑞兹、费兹、西斯、小西斯、法国佬、波多黎各佬、乡巴佬、迪罗、土耳其佬、T哥、非洲佬……

对了,大家偶尔叫我“管书的小哥”。除了这个,我还有些不常被叫的外号,如猴哥、哈佛男、犹太卷毛(然而我的头发又粗又直)。大多数时候,大家管我叫小维或阿维。
言归正传。每个囚犯来这里都想借一本杂志或一份报纸。大多数囚犯也想借“街头文化书”——那种广受欢迎的“嘻哈小说”,书名大多带有“妓女”之类的字眼。关于这类特殊的需求,我全权交由肥猫处理。于是,他自己经营着一个私密的书架,靠这些书干起了小买卖。出于个人原因,我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毕竟我们是利益共同体。

有时,我会收到一堆囚犯突如其来的请求,有的合理,有的无理。比如说,有人要我违反规定,给法院、假释委员会、“外面的兄弟”、老妈、孩子他妈、老婆和情人打电话,当然最后都被我一一拒绝了;也有人悄悄地向我打听艾滋病的信息,打听尿中带血是什么病,或者请我帮忙看一封信,这些我倒是答应了,白纸黑字地用小本本记下来。
有的囚犯请求用我的电脑“上一会儿网”,我没有同意。有一个犯人指控我是以色列间谍,最后却被我四两拨千斤地转移了话题,变成问我“真的去哈佛念过书吗”,我言之凿凿地说去过;对方又问,如果真是哈佛毕业的,为什么会沦落到来监狱工作,这个问题被我跳过了。还有一个囚犯要我搜索他的饶舌唱片网站,身为监狱自封的“CGO”(首席谷歌搜索官),这个请求引起了我的高度重视。

我还担任法律顾问。有人问我蓄意杀人和过失杀人在法律上有何区别,让我给他们找保释条例和刑期指南;甚至还有囚犯向我要绑架儿童、引渡和持手榴弹抢劫等相关的法律条文。监狱里不乏机灵的罪犯,有个耍小聪明的犯人想学马萨诸塞州有关古枪支和古军火的法律条文,希望这些条文不那么严谨,最好漏洞百出。
透过眼角的余光,我注意到另一个囚犯正在炫耀他脸上那个用油性笔画的胡子——古代火枪手才会蓄的那种,他还一脸沾沾自喜地用英国人的口音说话。有人可能需要吃药了——像这种琐事我也会细心记下。
一个囚犯感谢我建议他去听“谢伯特”(他想说的其实是舒伯特)的音乐;有囚犯来找我借涅盘乐队的书,想从中参悟涅盘的境界;还有不少人来借瑜伽书、“如何做一名好爸爸”的自助书、关于“如何混合化学物”的书以及房地产指导书。

想借“如何混合化学物”的那几个,我没有把书给他们,反而建议他们去看零门槛的“傻瓜书”,先入门再说。先前,有些囚犯很敏感,怕我喊他们傻瓜,所以我只好委婉点。有一个社工突然冒出来,想借一本关于老虎的书。她是一个疯婆子,总是捏造自己和欧洲王室约会的谣言,一讲就停不下来。在后面耐心等着的是甜哥,他是一个皮条客传记作家,头顶的毛发稀疏,为人机灵善变,想请我校对他改过的自传。
尽管与骗子和流氓的谈话十分有趣,偶尔还能引发精彩的讨论,但我现在的重点是专心做好手头的工作,而不是和他们聊个没完。一次,我无意中听到一个年纪大点的皮条客对一个新来的囚犯说:“我不是从娘胎里生出来的,我是孵出来的……”

《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没有什么比监狱文化更千奇百怪的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没有什么比监狱文化更千奇百怪的了!》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监狱里的图书馆》连载:没有什么比监狱文化更千奇百怪的了!》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zhai/1690.html

(0)
上一篇 2021-01-04 14:42
下一篇 2021-01-04 14:47

相关推荐

  • 《看守所医生》试读

    据了解,本书是作者在大量采访看守所里的管教、犯人、医生、武警后写成,用小说的形式,揭开看守所这个被很多人好奇、但又非常陌生的神秘面纱,作者用精彩的笔墨、跌宕起伏的情节,讲述看守所里正在真实上演的警匪故事,反映狱警这一特殊警种的工作日常和他们的生活智慧。

    2022-05-07
    00330
  • 《教师:挑战》连载:了解孩子

    每个人都渴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这是作为人类的最基本的需求。人是社会性的生物,只有在群体中才能充分发挥作用。只要他认为自己从属于某个群体,他就能根据环境的需要做出自己的贡献。而他归属感的程度则取决于他“社会兴趣”的发展。每个人生来就具备某种潜能,即他可以作为社会的一员发挥作用并发展出足够的社会情感。如果这种潜能得到了充分发展,那就意味着这个人不仅可以在群体中占据一席之地,他还有能力在群体中发挥建设性的作用。要想成为人们所说的“正常人”,就必须具备这种潜能,同时它也是人际合作和人们取得成就的基础。而如果这种潜能得不到充分发展,那么这个人的社会功能就会受到限制。

    2023-02-15
    00468
  • 梁晓声:父亲与茶

    父亲是从不饮茶的。 我想,他年轻时大约也在什么场合饮过几次茶的吧。当然,那天他肯定被失眠所折磨了,结果再就畏茶如畏虎。 正如酒于父亲也是如此。 1963年冬季,春节前,父亲从四川辗转数千公里回到了家。 父亲回到家里时,双腿浮肿得一按一个坑,却那么高兴。 他将一个纸包递给母亲,叮嘱说:“这是茶,在咱们东北是稀罕东西,哪天要分给邻居,放好,千万别沾水。” 1963年我已经14岁了,还没见过茶。但从读过的小说里知道,茶是南方有身份人家待客的饮料。 第二天,父亲和母亲一块儿将茶分成十多份,一一用红纸包好。红纸是我替母亲买…

    2023-05-23
    0054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