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

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

很少有纯文学作品能复制《泥潭》这样的销量奇迹,预售期间,便突破了40万册。从无名之辈到畅销书作家,刘楚昕仅仅用了一个月,而人们都清楚,这得益于他在漓江文学奖颁奖礼上的获奖感言,经由短视频的疯狂传播,让刘楚昕一夜成名,也面对汹涌而来的审视。

人在痛苦中如何自救

在新书发布会时,刘楚昕谦逊地说自己写得不够好。他自称受鲁迅和大江健三郎的影响较大,渴望写一本像《阿Q正传》那样解剖时代的小说。而在写法上,笔者认为《泥潭》映射出加缪《局外人》、余华《第七天》《河边的错误》的影子。

《泥潭》终稿有13万字,据悉是从50多万字的稿件里删减而来。以辛亥革命序幕——武昌起义为背景,以亡灵之声起,以神父之声止。小说有三大部分,分别借没落贵族旗人恒丰、革命党人关仲卿、神父马修德的角度展开叙事。其中,第一部分是以亡灵恒丰的叙述开篇。他是荆州左都统恒龄的儿子,一名与历史潮流相悖的军官;第二部分是第三人称叙事,主角是曾经伪装在恒龄手下军队的革命党人关仲卿;第三部分则是神父马修德的日记与回忆。刘楚昕用倒叙、自白、闪回、解离与复调等手法,讲述了个体被社会剧变裹挟时的迷惘与行动。

刘楚昕九年前便开始创作此书,其间曾入围首届梁晓声青年文学奖长篇小说决选,投稿漓江文学奖后,终于修成正果。这是一部具有现代主义质感的小说。它以加缪《局外人》式的句子开场,采用故事套故事的方式,融合了侦探小说和历史小说的技巧。主人公恒丰让我想到了历史剧《人生若如初见》的主角之一梁乡。只不过,梁乡身为清室贵族后裔、宗社党的创始人之一,他在临死前都对光复清廷抱有幻想。恒丰则是一个彻底迷茫的人。他先后经历了家道中落、父亲去世、妹妹失踪。他自己也非典型的正面角色,在经历人生剧变后,他自暴自弃,在自毁欲念的推动下,他对婢女实施了强暴。而他的结局是被革命党的乱枪打死。

革命党人关仲卿是小说的另一位主角,也是与恒丰形成对照的角色。关仲卿加入革命,渴望改变中国,他无疑比恒丰更有行动力,也更加摆脱了虚无主义的泥潭。但是随着辛亥革命果实被袁世凯及北洋军阀窃取,随着革命阵营走向分化,关仲卿自己也陷入了困境与沉思,但他的良知与正直,仍会指引他走出黑夜中的泥潭。

马神父则是将小说主要人物串起来的角色,作者设置这一角色,一方面是要将拼图式的小说结构补全,将前两个部分埋下的伏笔收尾。另一方面,马神父是社会剧变进程中的观察者,用他的视角进行回顾,便于作者抒发他对于战争与个体困局的思索。整本书,战争与革命是壳,作者借辛亥革命前后众生相,想要探讨的是——当一个人面临他无法改变的巨大外力所引起的人生剧变,他该如何安顿这一切所引发的矛盾情绪?因此,这是一本有关“人在痛苦中如何自救”的小说。

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

借着乱世流离写当代人心

接下来,不妨重点谈谈刘楚昕在此书中的写作技巧。

“如您所见,我死了。一九一二年五月,八号还是九号,不知道。”显然,这是一段模仿了加缪《局外人》开头的句子。刘楚昕写作此书时,正处于创作者的学徒阶段,而模仿名家的经典开头,是创作者在学徒期常见的习惯。

小说第一段富有画面感。动词、形容词与环境描写都较为妥帖,体现了作者不错的语感。刘楚昕在小说情节需要转场时,会有意识地通过描写不同场景之间相似的画面、声音,或者借助意识流的笔法来转场,而不是生硬地用议论或小标题的方式滑过去,这也是能体现其写作功底的地方。

如果仔细揣摩,您会发现这部小说的对话有话剧腔,像是作者把北京人艺话剧里的腔调融入到对话里。譬如第72页人物“八十四”与恒丰的对话。八十四说:“所以说旗人最可笑。我这样的旗人最可笑哩。”恒丰说:“不是,相比于你,我更可笑。我在荒郊野外遇到一帮流浪的旗人,然后心软又动了帮他们的念头。”

在刘楚昕的笔下,主人公“我”有一种梦游人般的感觉。小说中常见这样的句子:“我忽然醒了。铁轨有节律地震动着。月光照进车厢,过道里睡满了人,头挨着脚,几乎每一寸地方都躺着一副躯体。”同样是借助亡灵之口写道:“也许生死就是一场大梦,也许我正做着一场持续百年的大梦。我不知道此刻我是在梦中还是醒了。听着车轮滚滚的声音,我的心境渐渐归于宁静。”

刘楚昕借着乱世流离,写当代人心,他跳入一百年前的亡灵身体,抒发着改革开放后一代人在面临转折期时的失落、疲惫、迷惘与渴望。因此,他对人物心境或状态的描绘,是能够让我产生共鸣的。比方说他用“我”之口吻写道:“他们死不死、活不活都无所谓。我只想永远安息,像困倦到极点后洗个澡躺在干干净净软乎乎的床上大睡一觉一样。”第72页,“我”同样表现出对休憩的渴望:

“他走后我半躺在藤椅上望着街边的银杏树,心想这应该是最后一次悠闲地享受故乡的时光了。……也许多年以后我们会在某地偶遇,也许一辈子都不会再见。但不管未来怎样,眼下我只想安安静静躺着过完这一天。”

然而,这部小说我更愿称其为勇气之作,而非杰作。刘楚昕已经34岁,对待他的作品,如果仅仅用对待新人的眼光去宽容和吹捧,那反而是对这位严肃作家的不尊重。30—40岁恰恰是许多作家出代表作的年龄段,而《泥潭》彰显了刘楚昕的野心与文体意识,但在实际执行上,这部小说更像是闪光与问题之处都很突出的试验品,是刘楚昕在写出代表作之前对自我技艺的试炼。

小说最大的问题是结构上的失衡。亡灵自述的比重很大,革命党人关仲卿的部分相比之下较为单薄,二者便不能成为掎角之势。刘楚昕在写亡灵自述时语言啰嗦,在写神父回忆时更加简洁,这种语言质感上的不统一,对小说整体的力量感是一种伤害。另一个明显的问题在于:作者急于传达道理,借人物对话抒发启迪人心的句子。单拎出来,是能发在社交网络上的金句摘录,但放在小说里面,当这样的句子持续袭来,却不是靠事件或情境自然而然地带出来,而是作者附身人物,急于让他讲出来时,小说就会多出突兀之感。

类似的典型案例,就是韩寒的电影《后会无期》。这部电影的小镇青年质感是不错的,可是韩寒在那部电影里延续了早年写小说时的金句癖,塞入了大量所谓的金句,其实都是他自己的口吻,只不过分配到了不同角色的嘴里。

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

 “哲理小说”的一次书写尝试

除此之外,小说中时不时出现赘词,削减了小说叙事的紧凑感。比如第28页:“我跳下车,他们一个接一个过来同我打千。我这才发现端瑞身形异常健硕。他忽然局促不安地对我说……”这段话里“同我”“异常”“忽然”皆可删去。29页,“我们一行人摸黑穿过一片树林。黑夜中的树干仿佛巨型守卫一样,将我们团团围住,和黑夜中许多其他事物一同目送我们经过。”这里“摸黑”已经包括了黑夜,没必要再重复两次黑夜。有“仿佛”没必要再加“一样”。类似的赘词,时不时出现,就像是吃一盘美食掺杂了隔夜的肉片。

说了上述问题,我仍认为这是一部勇气之作,至少在青年作家的小说比赛里,这部小说能够获奖属于情理之中。因为它是当下青年写作里少有的,能够将现代派技巧、哲理思辨与历史洪流下小人物故事融合起来的小说。查阅作者自述,刘楚昕先是用19世纪现实主义的笔法来写作,觉得不合适,才转而学习现代派的技巧。从结果而言,小说用一个亡灵的口吻展开叙事,的确是让人感到惊喜的。

小说对清末民初历史语境的呈现,能看到作者在查阅资料、理解不同人物动机上的努力。这是一个写作难度很大的题材,刘楚昕敢于去挑战,在青年创作者里是可贵的。类似的努力,我想到的还有林棹用19世纪珠三角雌性巨蛙口吻展开叙事的《潮汐图》、周恺继承李劼人风范的长篇小说《苔》、颜歌的《平乐县志》、周游的历史小说《麒麟》《钦探》等,都是值得阅读的青年作家作品。

《泥潭》的故事与江奇涛编剧的封笔之作《人生若如初见》恰好衔接,倒是可以对照来看。私以为,《人生若如初见》在成熟度上更胜一筹,刘楚昕如果还想涉猎清末民初的题材,这部剧和同样是江奇涛编剧的《人间正道是沧桑》,是值得他去看看的。

《泥潭》里三个主人公都走向了死亡,刘楚昕认为:“死亡是给了我们一次重新看待生活的机会。”他的小说有一定的哲理,考虑到他的哲学博士身份,《泥潭》或可理解为他书写“哲理小说”的一次尝试。他在小说中为人物设置种种困境和考验,激发人物的生存本能与道德本能,从而叩问人性的真实面貌。

他的意图,是想写一本能唤醒读者直面生活的小说,是具有启蒙倾向的,尽管这么判断,与迎合下沉市场的当代流行氛围相抵触,但基于刘楚昕的文本及作者谈,他的哲学本味和启蒙主义倾向是很明显的。这也构成了有趣的“错配”——一本具有启蒙主义倾向的小说,却通过短视频传播的逻辑火了,火的原因则是小说之外作家与前任感人的故事。从《泥潭》本身到观察它的走红路径,反而能窥见这个世代作者与读者之间变化的关系。

《泥潭》点题的句子,出现在第95页:“我能放下吗?也许我心里想的没有那么简单,所以我对他们、对这里、对整件事怀着极为复杂的态度,导致我踌躇不决,像深陷泥潭一样没法脱身,最后自作自受,越来越痛苦。”当“我”自暴自弃,因为无力面对现实而想要听天由命时,马神父对他说:“我有一句忠告:迷失在黑夜中时,不妨抬头看看星空;如果不知道该相信什么,人应当面对自己的良知。”

 

文|桑梓

编辑|罗皓菱

本文刊登于2025年7月10日《北京青年报》

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北青艺评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刘楚昕《泥潭》:并非杰作,但勇气可嘉》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55741.html

(0)
上一篇 2025-07-14 00:11
下一篇 2025-07-16 15:42

相关推荐

  • 《长明灯》精彩书评:我爱得坦坦荡荡,无惧无畏,打火机与公主裙

    首先,我想给任迪这个助力打一百分。正如她自己所说,她和李峋从一开始就是相似的人,她了解李峋,也担心李峋没有个人让他惦记会做出什么荒唐事,也知道能对付李峋的人只有朱韵,所以才有了这场于朱韵而言糟糕透顶但对李峋选择今后道路也许至关重要的见面。 其次,我想给今天的朱韵打一百分。不是说之前朱韵哪儿哪儿不好,只是一直觉得和荒草园中的她差了那么一点,这种感觉我自己也道不明。直到这一章,看到和李峋小声说话唯唯诺诺的朱朱,我喜不自禁,恨不得在车上喊出声来,这tm才是我要的朱韵啊!然后我才知道为什么之前总觉得差了那…

    图书评论 2024-03-21
    00323
  • 《小谎言》精彩书评:埋在大小谎言下的不堪

    莉安·莫利亚提的《小谎言》封面上醒目地展示着一根硕大、斑斓的棒棒糖,正在碎成千片万片。以这样的封面呈现来展示书中人物看起来甜美的生活,以及他们藏起来的糖衣包裹的谎言是如何碎成齑粉这件事,是一个绝好的暗喻。 在《小谎言》及其前作,包括2013年撼人心魄的《别对我撒谎》(The Husband’s Secret),莫利亚提按时间顺序叙述的这个故事,起初似乎是简单而不足提的,写的不过是在她的祖国澳大利亚的人妻与母亲们每天重复的日常生活。除了她们偶然使用“李好”(gidday)以及澳洲的其他俗语,住在悉尼附近彼立威半岛的女人们如此闲适…

    图书评论 2024-04-03
    00364
  • 山雨欲来:“一战”前的西方世界-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精彩书评

    众所周知,无论是在政治经济方面,抑或在思想文化领域,“一战”对西方世界的影响都很深远。然而,就“一战”的爆发,有人认为出乎意料,将其定义为一场原可以避免的灾难;也有人认为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资本主义列强步入帝国主义阶段,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状要求新型世界秩序的建立。偶然也好,必然也罢,都半只具有一定程度上的解释效力。那么,在回顾历史时,我们不禁要问,在“一战”开真正始之前,是否存在着某些症候呢? 《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The Proud Tower:A Portrait of The World Before The War,1890-…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28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