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啃读”一本书

如何“啃读”一本书
 

在我们的学习生活中,常会遇到一些只闻其名却难以通读的“名著”,其中最为艰涩的莫过于理论著作。以前我总是不吝表达自己对理论书籍的不感兴趣,细思下来,恐怕还是因为自己读不懂。正因为读不懂,也就与经典渐行渐远,在一个自己感“兴趣”的小圈子里打转,难以精进和突破。

 

最近几年我开始学习批注阅读,以啃读的方式来阅读,接连读完《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的目的》《论对话》《语文科课程论基础》等著作,收获很大。

 

什么是啃呢?啃,不求快,稳扎稳打,一点一点推进;啃,力求深,步步紧逼,一步一步深入,在最艰深处可能还需要借助外力和工具,而这往往也是最有风味的地方。

 

具体怎么做呢?

 

首先,要快速通读全书,思考两个问题:第一,这本书对提升自己现阶段认知水平和实际教学能力有没有帮助?第二,自己当前的认知水平与读懂这本书之间有多大差距?能不能通过阅读填补这些差距,填补过程中又要付出哪些时间成本和知识积淀?

 

快速阅读全书是啃读的第一道门槛。面对一个陌生的文本,要憋着一口气全部读下来,哪怕是过一遍也不容易。我在快读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之后,头晕脑胀得半天缓过不来。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这种头晕脑胀其实是一种“遭遇”,是个人旧有认知结构与新知体系发生碰撞而产生的矛盾和模糊。我们在面对陌生的表达方式和语言习惯时,最好的办法就是以量的累积来实现质的提升,读多了就会产生感觉,特别是像《教育的目的》这样的翻译作品,想要适应唯有重复阅读全文,适应其表达方式。

 

其次,要暂时悬置自我,想方设法融入作者的表达世界。遇到不理解的地方,甚至无法接受的地方,应先暂时悬置自我的“偏见”,努力厘清作者的思路,沉入作者的语言,理解作者的本意,融进作者的话语体系和思维逻辑中。对作者所使用的专有名词,切忌以自己的认知来理解,应将其放到原文中加以认识。如怀特海提出的智力发展三阶段:浪漫—精确—综合,就需要放置到作者的话语环境和前后文中加以理解,以文解文。

 

如何“啃读”一本书

 

阅读时,不妨先接受对方的思想,把作者借助文本想要表达的东西抽出来弄清楚,然后再跳出文本,结合个人的生活体验进行批判和扬弃。理解不等于认同,但不加理解的认同和反对一定难以产生价值和意义。

 

再次,遇到知识盲区,查找补充。我在阅读王荣生教授的《语文科课程论基础》时,对“归属参照系”“层叠蕴含分析框架”“定篇”“样本”等一系列专有名词常有不知所云之感。遇到这种情况,我就先停下来,上网搜索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来填补自己的知识空白。

 

啃读是一个发现不足、暴露知识短板,从而查找补充、提升自我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尽量不主动请教他人。如果遇到问题马上请教他人,下次阅读同类文本时还是难以读下去。相 反,在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思考会更加深入,再经过导师点拨,就会有豁然开朗之感。同时,在思索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和思维水平也会随之提升,再去阅读同类文本就会简单很多。

 

最后,在阅读结束后,需要对啃读过程中的笔记进行总结和提升,把灵光闪现的认识和思索加以梳理,融入个人认知体系中。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中说:“先贤们的思想交流是启发灵智的盛会,但聚会只可能有一个殿堂,这就是现在。”在阅读中,任何伟大的思想、经典的书籍都需要一个交汇的场所,那就是“我”。“我”需要对书籍的观点作出自己的理解和判断。“我”赞同的,联系生活加以延伸;“我”反对的,找出事例进行分析、批驳,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

 

怀特海在书中提出的种种观点,与作者的个人经历和知识背景有关,读者需要结合个人情况和受教育者的情况加以区分鉴别,正如怀特海所说:“教育是一个难题,不能用一种简单的公式来解决。”教育如此,读书亦如此。

 

啃读的过程是一个打破思维限定,不断发现自我、充实自我,纳彼之思想为我所用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打破权威、建立个性化认知的过程。一味地否定文本和崇拜作者,都不是科学的态度,也不是阅读的态度。啃读是一种方法,更是一种态度和追求。

 

啃读之路艰辛漫长,但在艰难过后总会迎来新的自己,这种新知对心智的刺激是阅读者最难以拒绝的“兴趣”。

END

文章来源:复旦大学海南校友会
来源:《中国教师报》、书香中国
作者:李利(河南省乡村中小学首席教师,河南省骨干教师,永城市知行读书会理事,永城市作家协会会员)
 

如何“啃读”一本书
如何“啃读”一本书

长按下方二维码关注我们

如何“啃读”一本书
如何“啃读”一本书

书香江苏微信公众号

江苏省全民阅读办官方微信

shuxiangjiangsu@126.com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书香江苏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如何“啃读”一本书》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如何“啃读”一本书》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755.html

(0)
上一篇 2023-04-06 12:35
下一篇 2023-04-10 11:12

相关推荐

  • 六一特别策划:创伤 | 给想回到童年,又害怕回到童年的你

    任何成年后无法解决的困惑和障碍,都可以在童年期找到成因和答案。只是,当我们明白和了解这一切,童年已经无法回返,更难以修正。 图 | 《欢乐颂1》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连续推出三期特别策划,一起聊一聊和童年有关的回忆,以及适合大儿童和小儿童们读的书。 今天我们先从不那么快乐的童年回忆聊起——这却并不是因为悲观丧气。 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认为,我们成人后都在有意、无意地创造着早年类似的创伤体验,为的就是满足当年那个孩子的期待:“我一直在等待当年的那个人,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回应我。” 著名作家殷…

    2023-05-30 图书评论
    00318
  • 《罪爱》精彩书评:我猜中了开头,猜不中结局-心理大师

    【岑晓】 抑郁症患者其实失去一个爱的对象(父母、某个亲人、爱人等重要他人),而病人与这个对象的关系中仍然有着矛盾的情结。 患者渴望这个对象,又认为这种渴望是不被允许的,或者说,认为自己是不得不失去这个对象的。 这种渴望的问题没有获得解决,那么那个对象(弗洛伊德称为:客体),就被病人“带入”了自我里面。 而在一切的“带入”,最终会转移为病人针对“自我”的一种自责。 岑晓在童年,亲情的缺失,与姐姐之间微妙的相处,让她在最初的时候,就产生了朦胧的依赖与情愫。一个同性的姐姐,在自己的世界里面,充当了一位“王子”、“…

    图书评论 2024-10-13
    00402
  • 推演兴衰荣败-骄傲之塔:战前世界的肖像,1890-1914精彩书评

    如果说参考文献能佐证一部著作内容的充实与否,那在《骄傲之塔》背后长达50页的文献说明则象征着美国著名历史学家、作家巴巴拉•W•塔奇曼在创作上的勤奋与严谨。当阅读这部《骄傲之塔》的时候,内心会由衷的赞叹这部著作。正如作者简介中引用奥利弗•B•波拉克对其的评价:“在她的著作里,字里行间,千百万大众读者通过她的文字感受到了历史的精彩之处。” 巴巴拉•W•塔奇曼的行文有一种画面感,让人在阅读过程体验到历史长河中波涛激起的浪花。塔奇曼擅长挖掘历史,在她的书中历史的追溯环环相扣、紧密相连,她带领读者真正站在理智的角度去…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22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