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狂的科学实验》书评: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

1932年5月,波兰研究人员塔德乌什·哈纳斯披上猿猴的外皮,钻进了华沙动物园的灵长动物区。接下来的八个星期,在获得动物园官方批准的前提下,哈纳斯就住在那里,与一群猿猴为伴,吃猿猴们的食物,并尝试学习猿猴们的语言。当他六月底出来时——身上无疑带着不大好闻的气味——接受了一群好奇记者的采访。“里面怎么样?”记者们问道,“你了解到了什么?”哈纳斯挺直身子,努力让自己看起来尽可能严肃一些,回答道:“猿猴的生活习惯与人类有极高的相似之处。”

《疯狂的科学实验》书评: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

与哈纳斯不同的是,我的同伴并非猿猴。他们是一群疯狂的科学家。约翰·威廉·里特尔就是其中之一。他是一名德国的物理学家,曾系统性地电击自己身体的各部分来研究这到底是什么感觉;还有弗雷德里克·赫尔策尔,他仔细地测量了绳结、玻璃珠和钢螺栓通过他的消化道的速度;心理学家玛丽·亨勒,她喜欢藏在女生宿舍的床下,偷听学生们的对话。此外,我还花了些时间和芝加哥人在一起,他们总是勤勤恳恳地趴在书桌上,草拟用核武器炸毁月球的计划。

这本书讲述了这些科学家所做出的各类壮举和怪异的实验,并展示出这些人为了科学进步付出了怎样的努力。

你大概已经知道,我所说的和这些科学家一起生活,并非字面的意思,而是他们是我思想的同伴。我通过学术期刊、报纸和书籍追踪他们的事迹。尽管有时,当我坐在图书馆或者面对电脑屏幕时,感觉他们就在我身边。

日常生活中,我无法抗拒疯狂的科学家们的“吸引”,我总会花更多的时间和他们在一起。我在图书主题和人物身上花了不少时间。一旦他们的实验特别吸引人,我就想讲述更多关于他们的故事。

我在每个章节前都加上了戏剧化场面的引言,发挥了一些艺术想象。但不管一切看起来有多奇怪——虽然我已尽我所能地保证它们的正确——你读到的每个篇章的正文都是完全真实的。

疯狂科学家们的吸引力

疯狂的科学家们到底有什么吸引力,肯定不是因为他们魅力不凡。事实上,其中一些人,倒实在令人毛骨悚然。

疯狂科学家们之所以吸引人,部分原因在于,他们毫不羞惭、自由地探索新的想法,不论这些想法就我们其他人看来多么错误。我们大多数人虽然会时不时地有奇特的想法从脑子里冒出来,但是我们并不会就此采取行动。相反,我们会不大引人注目地继续生活。我们会尽力不跨越所谓正常行为的边界。而相对而言,疯狂的科学家们会任自己脑子里打转的奇思怪想信马由缰。如果他好奇“切开自己的肚子、取出自己的阑尾”是种什么感觉,他会直接上手去把这件事做了。

疯狂科学家们的壮举也展现了科学更黑暗、更情绪化的一面,相比那些聪明过人的天才毫不费力地得到全部正确答案的科学故事,我感觉这些故事要有趣得多。

“疯狂的科学家”这个字眼具有贬义,但是我实际上对你将遇到的一些人物产生了相当感同身受的心情。我无意嘲笑他们。我认为科学需要科学狂人(至少需要那些没那么残酷的科学狂人),因为当你面对困难和反对时,是需要某种疯狂来坚持你的想法的。有时候没人相信你。有时候这样的情况年复一年地持续。有时候你会变得饥渴,或者就像西格蒙德·弗洛伊德那样,成为可卡因的瘾君子。有时候你给自己做手术,而你的内脏涌了出来。但是科学上许多最重大的进步恰恰归功于这些固执的研究人员,他们即使境遇如此艰难,仍然拒绝放弃自己的理论。当然,如果他们的理论被证明出来了,他们会被纪念并被称赞为不走寻常路的人。但事实上,不走寻常路者和科学狂人难道不正是硬币的正反两面吗?

哪种奇怪?

四个世纪的科学研究,累计了数量庞大的奇怪实验。因此,当我创作这本书时,所遇到的挑战并不是找不到足够多的奇怪实验来写,而是从多到令人为难的素材里选出合适的案例。那么最后我是如何决定哪些实验可以被放进本书的呢?

我想我寻找的是那些出人意料的故事,那些将罕见、奇怪的元素联系在一起的实验。比如患精神性神经症的山羊和原子弹。

排除法的第一条原则是:那些希望自己奇怪的人,其实并不够奇怪。因为研究人员有时会以一种闹剧的方式,故意把自己伪装成疯狂的科学家。比如,他们会用公式来描述美味的奶酪三明治,或者计算用瑞士的大型强子对撞机给一张比萨解冻需要多久。这类科学家有时候非常好笑,但这并不是我想为这本“实验集”搜寻的内容。

我想找的是对自己的另类研究完全严肃认真的疯狂科学家。对我而言,他们认真的意图使他们的行为奇怪得多,而且更为引人入胜。在一些更稀奇古怪的实验中,他们可不只是乖僻、无害的,在他们的奇怪背后甚至还潜伏着一丝危险。我们不得不感到疑惑,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

排除法的第二条原则是:我并不愿意以探索科学之名,行野蛮之事。很多人,在想到古怪的科学时,总会想到科学式的恐怖——纳粹研究、塔斯克吉梅毒实验、日本731部队。收录这些实验恐怕会让整本书变成“人类恶行手册”。所以我避开了在伦理层面上偏向于残暴恶行的实验。

说完了这些,我还得提出适当的警告。尽管在这本书中,我并不详述恐怖实验,也不提供轻科学故事,但在接下来的内容里,仍然是“黑暗”与光明相交织;仍然有一些实验会令某些人惊讶——它们在对科学真诚的追求中竟然被允许。比如以21世纪人类的视角来看,有些动物实验可能会显得残酷。

我不对任何道德上难以界定的实验表示支持。但即使是在最令人不快的故事中,我想我们也还是会看到一些值得思考的东西。这才是我向你们呈现这些故事的主旨。你可以将它们作为一个小小的提醒。

悲剧、喜剧、荒谬与对知识的追寻往往紧密地交织在一起。

【作者简介】

埃里克斯·伯依斯(Alex Boese),加利福尼亚大学圣迭戈分校科学史硕士。已出版多部作品,内容涉及物理、化学、心理学等领域。1997年创立了“恶作剧博物馆”网站,全球累计用户过亿。美国IT杂志《个人电脑》将其评为“世界上100个你不能错过的网站”之一。


 

书名:《疯狂的科学实验》

作者:[英]埃里克斯·伯依斯

出版: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出品:酷威文化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疯狂的科学实验》书评: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疯狂的科学实验》书评:为了得到想要的答案,他们到底愿意走多远?》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1370.html

(0)
上一篇 2020-11-09 14:53
下一篇 2020-11-09 15:11

相关推荐

  • 野有蔓草:古书读3遍以内基本没用,但常互见

    在读第三遍《史记》,而且去年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第一遍读的印象并没有忘完。即便如此,第三遍都已经读到“世家”了,还是不那么好懂,应该说,《史記》一书好懂的地方都在“近代史”部分,即司马迁自撰秦汉史部分。而融化《尚书》《左傳》《大戴礼记》等的篇章常常限于原文既定语言,比较难懂。 我这种读书状态,读三遍的古书仍然没有较好地理解。我就感觉古书读一两遍除了跟别人交谈可以提及自己完整读过,除了新鲜印象,其余真的用途不大。你敢笃定地给学生讲吗?真不敢。至少比较精深难解的部分不敢讲。 虽然如此,古书都要读五遍以上吗…

    2024-02-21
    00378
  • 《龙阙》精彩书评:论凤仪登顶人气

    从闵王投诉后大家的反应来看,凤仪的人气值还不错,但综合相比距离大皇子颇远 1、皇帝本人:二八开,凤仪二,大皇子八。嫡长子的天然优势,皇帝投入心血多,且大皇子无大过,一直作为继承人培养,大皇子个人综合素质不错。凤仪的二分,也只在两可之间,甚至没有分量,目前皇帝还没有换继承人的打算,但凤仪才干更佳,皇帝潜意识里继承人更应该具有凤仪这样的才干,所以给两分。 2、皇家家族,分几队,(1)以裴太后为首裴系,不要小看太后的政治力量,尤其是裴太后这样有想法有能力并能辅助儿子登顶的太后:四六开,大皇子六,小□□,凤仪…

    图书评论 2023-06-28
    00735
  • 六一特别策划:创伤 | 给想回到童年,又害怕回到童年的你

    任何成年后无法解决的困惑和障碍,都可以在童年期找到成因和答案。只是,当我们明白和了解这一切,童年已经无法回返,更难以修正。 图 | 《欢乐颂1》 六一儿童节到来之际,长江文艺出版社连续推出三期特别策划,一起聊一聊和童年有关的回忆,以及适合大儿童和小儿童们读的书。 今天我们先从不那么快乐的童年回忆聊起——这却并不是因为悲观丧气。 弗洛伊德的童年创伤理论认为,我们成人后都在有意、无意地创造着早年类似的创伤体验,为的就是满足当年那个孩子的期待:“我一直在等待当年的那个人,可以用不一样的方式来回应我。” 著名作家殷…

    2023-05-30 图书评论
    0059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