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浩如烟海的日本文学是柔嫩飘零的樱花花瓣,那么根植于日本人骨髓中的思维方式就是支撑起花枝的树干。读《菊与刀》,想象自己是一滴清水,由根部引入,随着日本文化的思维脉络,通向日本民族思想、情感、文艺作品的缤纷花间。
日本文艺有着一种独特的美学气质,在种种义理约束与生死命题的山峡之间,有清泉叮咚作响,这就是日本人的自然陶情。山水之间的种种清雅物事,使得日本这个民族拥有一种极反差又极和谐的魅力,观樱,赏月,插花,品茶,与严苛自律形成反差,又通过移情入景的“物哀”情节,与民族性格达到高度和谐。读日本文学或观看日本电影,常感受到一种难以名状的气质,清淡,缓慢,冷色调的。像初冬湖面上的水汽,缥缈清冷,却可以勾得人久久凝视,忘却寒气袭人。日本人爱樱花,在于一树繁花的美,也许更在于樱花那种转瞬即逝的飘零之美,精致,脆弱,短暂,如同生命。
一年前读白石一文《我心中尚未崩坏的地方》,觉得这书空虚,压抑,无力,主人公对世界抱着一股没有道理的抵触,有种众人皆醉我独醒的疏离感,很是感到不喜欢。一年后读《菊与刀》,看到鲁思说日本小说的主角“厌烦一切”,小说的主人公或作者都不分析阴云来自何处,“人们都容易伤感”,发现《菊与刀》作为一部社会学研究作品,一些章节却大可作为日本文学的书评来读,可见作者确实有着高超的洞察力,今天的我们仍能从书中获益。
日本文学中对死亡的描写非常多。一些是以死亡为结尾,全书的叙述将结果引向死亡,如渡边淳一《失乐园》,随着故事的发展,读者越来越觉得死亡是主人公唯一的出路。或是以死亡为开端,从死亡出发引出故事,如吉本芭娜娜的《厨房》,从死亡的黑暗出发,渐渐走向光亮。再如被称为“追逐死亡的殉道者”的三岛由纪夫,字里行间都透着对死亡的痴迷。
在我们的文化中,死亡不是一件值得大书特书的事情,尤其自杀,更被视为是一种逃避困难、不负责任的行为,秉持这样的观念,就很难领略到日本文学中的死亡之美,或者对一些情节设置感到莫名其妙。《菊与刀》作者在进行了大量的资料分析之后,对日本人的死亡观念作出了解读,为达到自我目标而自愿死去是一种英勇的、可以洗脱耻辱罪孽的行为,自认为死得壮烈,强过活得苟且。了解了日本民族的死亡观念,对于日本文学中的死亡情结便能多一些理解和感悟。
许多结构精奇的小说,在前面的十分之九里极尽繁琐变幻,用最后的十分之一抽丝剥茧,以一条精微的线索串联起所有的情节,使它们各安其分,若合符节。在接触一些日本文艺作品之后读《菊与刀》,就颇有翻读悬疑小说最后一章的那种豁然和痛快。世界在变,人在变,时至今日读《菊与刀》,也许不一定能够从政经等方面印证说明什么,但从欣赏文艺作品的角度看,《菊与刀》使我们更接近那群创作者的内心,不失为了解他们的思维方式和风俗观念的一条途径。
来自: 格一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落花速速飞,处处迷归路-菊与刀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落花速速飞,处处迷归路-菊与刀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10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