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微生物猎人》,长江文艺出版社

“2023全国小学生暑期分年级阅读推荐书目”

四年级选书

列文虎克是怎样在一滴清澈的雨水中

发现了微生物?

巴斯德经历了多少波折

才将狂犬疫苗研制出来?

埃利希的“魔法子弹”又是怎么被发现的?

第一位出场的微生物猎人是安东尼·列文虎克,十七世纪七十年代,籍籍无名的他,第一次闯入了神秘的未知新世界。那里有成千上万种各种各样的小生物,有的凶狠霸道,杀人性命于无形;有的乐于助人,是我们不可或缺的朋友,它们对人类意义重大。你是不是以为我在说大话?这么说吧,即使人类丢了一块大陆或者一串群岛,受的损失也没有离开它们大。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列文虎克的照片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没有人称颂列文虎克,很少有谁记得他的名字。直到现在,大部分人对他的事迹,依然是一问三不知。那么,我们先从第一位微生物猎人列文虎克讲起。在他身后,跟随着一群勇敢、坚毅、充满好奇心的探索者,誓要从死神的镰刀下抢夺生命。本书便讲述了他们的传说,也是他们不知疲倦地窥探新世界的真实史实。他们不停追踪,不断探索,一路跌跌撞撞,犯过错,走过弯路,也收获过鲜花和掌声。有的人倒在追缉凶犯的险路上,用生命挥洒出一片鲜为人知的光辉,而杀手正是他们研究的小到肉眼看不见的家伙。

列文虎克出生于1632年的荷兰代尔夫特。在世界没有看到他的二十年中,列文虎克先是找到制镜师,向他们学习磨镜片的基本知识;又拜访炼金师和药剂师,不动声色地打探用矿石冶炼金属的秘密;最后磕磕绊绊地模仿工匠锻打金银。列文虎克是天底下最吹毛求疵的人,整个荷兰最厉害的制镜师也不能让他满意——他们精益求精,打磨出那个时代最完美的镜片,可他仍旧抱怨效果不够好。列文虎克把镜片嵌进自己做的小铜(或者金、银)框里,放在火上烤呀烤,他全然不顾金属散发出的奇怪味道和呛人的烟雾,也不顾手上燎出的水泡。

列文虎克废寝忘食,渐渐和家人、朋友疏远了;邻居们议论纷纷,说他怪里怪气的。无数个寂静的夜晚,孤单的灯影和清冷的月光下,他一个人做着看似千篇一律的动作。最终,一块长度不超过八分之一英寸(1英寸=2.54厘米)的小镜片成功诞生了。它拥有奇妙而清晰的放大效果,列文虎克新奇地用它观察所有能找到的东西,比如鲸鱼的肌肉纤维啊,自己的皮屑啊等等。他从屠夫那儿弄来一颗牛眼,被其内部漂亮的晶状体所惊艳。镜片下,羊毛、海狸毛、驼鹿毛大如粗糙的树枝!他花了几个小时看啊看啊,百思不得其解。他小心翼翼地剖开一只苍蝇的头,取出大脑,插在显微镜的细针上——纹路繁复、巧妙又清晰,他惊叹得合不上嘴巴。比较了十几种不同树木的横截面之后,他眯起眼睛分析植物的种子。第一次发现讨厌的跳蚤和虱子也有奇特完美的嘴巴和大腿时,他哼了一声:“不可能!”列文虎克毫不客气地检查周围的每一样物体!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正在用显微镜观察的列文虎克

列文虎克是世界上最缺乏自信的人。他把标本固定住,翻来覆去观察几个月也不敢确信自己看到的景象。为了同时观察更多东西,他不停地磨镜片,最后做出好几百个显微镜,每个镜片下都放着一个标本。他又回头观察第一个标本,试图找出自己的“错误”。他不敢把观察的结果写成只言片语,直到数百次的验证表明,在相同条件下,镜片中的景象完全相同,他才终于拿起笔把画面描摹出来。然后,他又陷入了另一种自我怀疑:“即使人们看了也会说,哦‘我看到了,但这有什么意思?你费这么大劲图什么?’……我的观察不是为了别人,纯粹是自己喜欢!”于是,他并没有把自己的手稿对外展示,继续沉默、孤单地投身到这场秘密的研究中。

在代尔夫特有个人从来没有嘲笑过列文虎克,他叫雷古纳·德·格拉夫,因为有关人体卵巢的发现,他已经获得了皇家学会的准会员身份。在列文虎克的允许下,格拉夫透过神奇的镜片看了几个标本。格拉夫被深深地震撼了,别说英国、欧洲,全世界都没见过这样的场面!他飞快地给皇家学会写了一封信:

让安东尼·列文虎克告诉你们他的发现。

列文虎克思考了一段时间,决定答应皇家学会的邀请,他同时告诉自己别抱什么奢望:“我一个没受过什么教育的家伙,能发现什么有价值的东西呢?”他的信很长,东拉西扯讲了不少,用的是他唯一会讲的荷兰语,言词带着有点滑稽的率真。信前还有个开头:“在列文虎克精心制造的显微镜下,对皮肤、肉体等物体表层的霉菌,以及蜜蜂等的观察样本……”皇家学会的学者们被逗笑了,这个家伙居然声称镜片下还有一个世界!他们要求列文虎克提供更多证据,而最不缺的就是真凭实据,他把大量的手稿砸向皇家学会。列文虎克几十年来的奇妙发现说服、震动了所有人。

列文虎克终于得到正名。代尔夫特的看管员撬开奇妙微生物世界的大门,向里面投进去一束目光。自生命在地球上出现以来,无数的微生物诞生、成长、战斗、死亡,而人类却对此茫然无知。它们是势不可挡的凶徒,能够将比自身体形大千万倍的人类屠戮得片甲不留。它们是令人谈之色变的猛兽,连喷火的恶龙和多头蛇怪也自叹不如。它们是闭口不言的杀手,无论是襁褓里的婴孩还是皇宫里的帝王,通通被它们收割了性命。它们微小又无形,却不可替代。现在,列文虎克第一次捕捉到了它们的身影。

他打开了未知世界的大门……

这就是我们的第一位微生物猎人。接下来,你还会结识比他能力出众的斯帕兰札尼,比他想象力丰富一千倍的巴斯德,以及为抹除微生物带给人类痛苦做出更多实际贡献的罗伯特·科赫。但请记得,他们所延循的捕猎之路,都是列文虎克开辟的。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实验中的巴斯德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保罗·埃利希与他的“魔法子弹”

对于这本被翻译成十八种语言的国际经典畅销书,科普作家、《新科学家》杂志前编辑伯纳德·迪克森曾评价道:这本书“肯定吸引了成千上万的青少年进入生物学或医学领域”。

弗兰克·冈萨雷斯-克鲁希说:“它取悦并吸引着新老读者,今天继续以难以形容的深情感染着我们的心灵和思想。”

亨利·路易斯·门肯认为:他把书中的英雄从冷漠无情的科学家变成了非常真实的、有血有肉的人。这些才华横溢的人为历史上最崇高的事业做出了令人振奋的宝贵贡献。

海伍德·布龙说:这是我读过的最精彩的书。魔鬼与英雄的交易,血与雷。这是一场永不谢幕的伟大演出。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希望读完这本书,能点燃你求知的热情。你能在这十二个惊心动魄、感人至深的奇妙故事中感受到科学之力、科学之美。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 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荐语:/

少年强,则中国强。

科学兴,则中国兴。

广大青少年,今天是科学的后备军,明天是科学的主力军。

《微生物猎人》是一本优秀、生动、有趣的科普图书,是微生物学这门科学的“招生广告”,把广大青少年招募到科学的后备军之中。

中国的强大,第一支撑力是科学技术。

愿广大青少年读者,从小受到科学的启蒙,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长大之后成为中国方方面面的科学家,担负中国强起来的重任。

同时我们还精心为你准备了《阅读单》和写作小妙招,供你更好地提升读写能力。

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百班千人暑期书目:河北特级教师张艳霞带你读《微生物猎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12832.html

(0)
上一篇 2023-08-07 11:49
下一篇 2023-08-08 09:37

相关推荐

  • 余华最清醒的9句话,带你看清世间真相

    01.生命就像是一个疗伤的过程,我们受伤,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每一次的痊愈好像都是为了迎接下一次的受伤。或许总要彻彻底底的绝望一次,才能重新再活一次。 《活着》中,福贵的一生充满了坎坷。意外中失去了父亲,妻子因难产而去世,女儿也在一次事故中不幸丧生。他遭受了贫穷和疾病的折磨。每一次的受伤都让福贵痛苦不已,但他从未放弃希望,而是在每一次痊愈后,以更加坚定的信念,迎接下一次伤痛的袭击。 生活中,我们也在不断受伤,然后痊愈,再受伤,再痊愈。正是这一次次的受伤和痊愈,让我们更加坚强,更加勇敢地面对生活的挑…

    2024-04-03
    00172
  • 图情研论:基于生态理论的图书馆员学术竞争力分析

    安徽科技学院图书馆 (图片选自网络与本文内容无关) 编者提示 为拓展专业研究思路,此处以文摘方式推荐更多平台渠道所发表的一些看法观点,仅供思考与讨论,不作他用。 基于生态理论的图书馆员学术竞争力分析 杨 萍 高等学校图书馆承载着文化传承、知识沉淀、信息引领与服务社会的职责,高等学校图书馆是学术性的组织,而不能简单地沦为书籍的仓库。图书馆员是学术性机构的主体,图书馆员的学术能力构成其业务素养的重要内容。 笔者借鉴生态理论对图书馆员学术竞争进行了分析。首先,在分析图书馆员学术竞争力研究现状的基础上,根据洛…

    2024-12-30
    00140
  • “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的光环已逐渐褪去”有感

    吴建中先生近期发布的新浪微博中说:“以前常说大学是知识的中心,图书馆是大学的心脏,现在依然有如此的底气吗?今天,图书馆作为大学‘心脏’的光环已逐渐褪去,而大学本身也不断失去原有的知识中心的地位。知识包括其产权正在转移至商业出版社及代理商手中,大学生产了知识,又不得不花巨资将它们买回来,即使如此也越来越不能满足学校自身的教学科研的信息需求。同时资源越来越向少数人倾斜,形成深深的科学鸿沟,那些缺乏经费、尤其是位于全球南方的科研机构及人员往往徘徊在鸿沟的另一端。” 吴先生这段话,图谋读过之后,颇为感慨。“…

    2024-10-10 文化对话
    00296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