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
然而对于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果剔除那些哲学课程,本书内容可以说所剩不多了,但作者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谁是席德这个悬念?引导读者一直读下去,顺道把哲学这门功课也让你收下,欣欣然读到故事靠后部分席德以超出想象的方式出现,直令我大开眼界!(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读书少,见识浅,不要投来鄙视的眼光,请把我温柔的对待)
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了大半本书,当那个谜一样的席德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原来她在另外一个世界,而苏菲的世界只不过是席德手里的小说,爸爸写的故事!而席德的爸爸写这些东西也是为了教女儿了解哲学。面对这样的变局,一瞬间决定自己好傻,被作者玩弄了,继而就完全对作者臣服了,深深地赞叹作者写作手法的高超和创新。以前看的书无论何种故事都发生在一个层面的世界里,而这本书却创造了两个,并且两个世界里的人物还能想到对方,虽然没有相互的交流,但却能猜到对方的心思,苏菲的世界里当苏菲认识到自己只不过是席德手里小说的人物时,就谋划开始逃离被人控制的这个世界,而席德的世界里当席德也有替苏菲鸣不平的想法。小说的发展在席德出现后一直交替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进行,作者把两个世界的转换安排的顺其自然,寥寥数语就能自在穿越,毫无违和感和破绽。
当哲学课的内容接近尾声,苏菲和席德的世界渐渐融合,仿佛在说只有现实的世界才是真实的,但也暗暗表达如果用辩证的哲学思想来看,事实也并非一定如此。然而合上书本,我们和作者生活的这个世界才是最真实的,不是吗?
读完此书,我当然系统地了解了西方哲学,但我最大的收获是作者的写作手法,见所未见,大开眼界。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二
在接触《苏菲的世界》之前,阅读一直很杂,涉略过很多门类,读完《苏菲的世界》之后,对哲学有了一种很深的喜爱,也基本确定了自己以后的阅读方向——《道德经》《庄子》《西方哲学》。
有这样一种说法,当人掉到河里时,落水之人会一边呼天抢地,一边奋力挣扎,而不会思考“水的本质是什么?”“水将流向何方?”,以此来看,哲学不是救人性命的技能。
从前,蜈蚣是森林里的舞蹈家,她每次跳舞时森林里的动物都特别喜欢,唯独乌龟不喜欢,但乌龟又不好当着众人的面说出来,于是写了一封信给乌龟,“亲爱的蜈蚣女士,我很喜欢你的舞蹈,所以我想和您请教,您在跳舞时是先抬起左边第27条腿还是右边第35条腿?”从此,蜈蚣女士再也不会跳舞。这个故事又告诉我们,理性是创造力的杀手。
人一生难逃一死,纠结生命本源、世界的本质是不是也是一种贪念?在《消失的地平线》中,佛陀经历了漫长的人生年月,获得了真正的智慧,一种岁月里的不匆忙,一种内心安定平静的力量。
但是,我们的生命刻度不是从0瞬间跳到0的,而是或长或短的许多个年头。在这些个年头里,我们在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内心的交互中,产生无数的困惑,这些困惑遮在我们眼前,让我们迷茫,同时也让我们思考,我们去追求智慧、追寻世界之源,我们用望远镜看向宇宙,我们用冥想与内心对话,我们用对话与人交互。
哲学的伟大不在它的实用性,正因此,它才能穿越历史长河而长存。即便我们人类真有一天可以长生不老,我们对世界、对知识、对自我的探索也不会停止,因为万物纷纭、智慧如海,我们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渺小的存在,就如浩瀚宇宙中的地球。
求知欲是推动人类文明向前的动力,这或许也是一种束缚——让我们背负着欲念的煎熬;更或者,求知欲也可能最终葬送人类的动因,科学的进步,理性的最终获胜,都将把人类的命运锁定在灭亡这个唯一归宿上。
但是,作为生命个体,难得活一场,作为人类这个族群,难得在大抽奖中幸运一次。没有去刨根问底一次,总是对造物的幸运的恩赐的一种亏欠。
这种求索,让人类个体可以挣脱“实用性”的牢笼,获得一种思想上的自由,让人类这个族群,可以带着智慧与理性,带着爱与正义在星空璀璨的宇宙闪耀自己独特的星光!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三
艾伯特说:如果我曾教苏菲任何事的话,那就是,要有批判性的思考态度。黑格尔称之为否定的思考。对于读者来说也是这样,并且发现原来哲学没有想象中的枯燥和无聊。原来它不是一群老太爷研究的东西,他很浪漫也很有趣。
作者的设定真很好玩,苏菲和艾伯特打破“次元壁”的对话常常能让人莞尔一笑。用科学的方式讲解:我们都是星尘。当我们仰望天空时,我们其实是在试图找寻回到自我的路。最后一章说的太美了吧。
这真的是一本很好玩的书,除去设定。各哲学家的思想也很有趣。黑格尔所说的辩证过程,两种思想碰撞出了第三种思想,而思想又在不断的进步。马克思,笛卡尔,帕拉图……他们的思想如太阳一般耀眼,又如珍珠般在海底闪烁着熠熠光辉。作者的描写很真实又生活。即使过了很久,我也能想起帕拉图的饼干模型。
所有的思想都源于生活,最典型的例子应该是自然派哲学家,他们从植物生长,冰雪融化等现象思考哲学,试图从科学的角度解释自然现象。马克思从观察社会阶级和历史明白,物质的变化才是推动历史的力量。所以不要忘记生活,永远保持好奇和质疑。不要在兔子的毛上迷失了自己。最简单的东西也最强大。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四
苏菲的世界是由挪威的作家乔斯坦·贾德所写的。他是上世界50年代出生,80年代中开始他的文学创作。不出意外,乔斯坦大学时主要修的是哲学神学和文学,正因为如此才能给读者写出了一本截然不同的哲学小说。虽然这本书中涵盖了许许多多的哲学基本概念,但是乔斯坦使用了一个充满悬疑的故事线把这些知识点给串联了起来。整本书以第三人称讲述了一个十四岁少女苏菲的故事,苏菲某一天收到两封信,这两封信分别改变了苏菲的人生。
整本书中的知识和故事穿插的比较流畅。虽然哲学知识本身对一个从未接触的人来讲是十分的感兴趣,但是如果在书中加入了长篇的概念会让我们渐渐地失去读下去的欲望。相反在苏菲的世界这本书里,里面的知识都是苏菲的哲学老师艾伯特给他讲解的,这也让其中的故事和知识恰当的融合在一块,就像在和苏菲一起学习,一起思考一样,读者也会渐渐地把自己带到苏菲这个角色里去。开始重新认知自己,重新质疑这个世界,认识这个世界。然而在书中最重要的故事线是关于苏菲所在的世界,苏菲在用艾伯特所教的开始想办法爬出这个魔术师的大白兔。魔术师乃是他们世界的造物主,大白兔便是他们所在的世界。苏菲也逐渐地发现一切是那么的匪夷所思,不管自己做什么,自己与艾伯特一直被席德的父亲玩弄于股掌之间,仿佛自己存在的目的只是为了席德的生日。
在故事的最后,艾伯特在苏菲的生日上向大家阐述了这个事实,但是所有人都觉得自己的世界这是别人的幻想完全是无稽之谈。这一段和柏拉图的洞穴有异曲同工之处,一个见到过真正物体的人在向一群只见到过光和影的人解释真理时,洞穴的人不愿意接受这个事实,宁愿活在自己所见到的虚假的世界中。艾伯特与苏菲也处于这个状况,然而他们最终只好选择告别过去,逃离这个别人所撰写的书中,追求真正的世界,创造者所在的世界里。到最后我想说的是看到苏菲,我们也应该仔细思考?,太阳的背后是不是还有真正的太阳,所谓的真相背后是不是还有真相。人的本质就是通过不断的思考、质疑、并且超越才造就了现在的文明。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五
苏菲放学回家了。有一段路她和乔安同行,她们谈着有关机器人的问题。乔安认为人的脑子就像一部很先进的电脑,这点苏菲并不太赞同。她想: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她们走到超市那儿就分手了。
这是本书的开头,苏菲和乔安正在讨论人是否只是一台电脑。也许苏菲说完:“人应该不只是一台机器吧”这个问题就结束了,她也不会再继续探究下去。
但一封只有三个字的信改变了她的人生:
你是谁?
苏菲开始思考自己。我想人类最初的哲学也是从这个问题开始的。
世界从何而来?
苏菲收到第二封信的问题开始思考自己所处的世界的来源。
当然这两个问题对于14岁的苏菲来说有点宏大,但也是她这个年龄该思考的问题。14岁是人进入青春期的年纪,价值观和性格会在这个时期发生巨变,而那个叫艾伯特的哲学家开始把苏菲的青春期引向对生命和世界的思考。
人类在思考这两个问题的时候,产生了许多不同观点的伟大哲学家。即使他们有的思想相对于现在来说有些幼稚,但对于他们所处的时代来说无疑是引发巨大的思想浪潮。
希腊在在哲学发展史上地位很高,那里有西方最早一批哲学家——自然派哲学家,他们关切的主题是大自然与它的循环和变化。他们都相信世上必定有某种“东西”,万物皆由此衍生,而且最终仍回归于此。
代表人物泰利斯——我们所知道的第一位哲学家。他认为水是万物之源。
第二个哲学家安纳克西曼德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世界是由无限定者元素所构成,意思是形成万物的物质不一定不是这些已经创造出来的事物。
第三位叫安那西梅尼斯跳出来说万物之源必定是“空气”或“气体”。
每个哲学家的观点都不一样,但结论正在向真理不断地靠近。
意大利对于物质变化的问题也来凑热闹了,一个叫帕梅尼德斯的认为现有的万物都是一直存在的,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变成另一种事物。
他是那种“眼见都不为实”的哲学家,这种理智的态度被称为理性主义,所谓理性主义就是百分之百相信人类的理智是世间所有知识泉源的人。
在帕梅尼德斯的时代,还有一位大家比较熟悉的哲学家叫做赫拉克斯特里,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流动的。
恩培窦认为大自然是由四种元素所组成,这就是“四元素”:水火气土
最后一位自然学派出现了,他叫德谟克斯特里,他认为万物都由最小的物质——原子构成。
自然派之后出现了三个重量级的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他们的思想影响了整个欧洲的文明。
苏格拉底之后,雅典成为希腊的中心。雅典哲学家的兴趣是个人本身和每个人在社会的地位。一般称他们为“诡辩学家”,他们游荡在雅典的街头,以教导市民为生。
诡辩学家认为我们虽然没法知道所有自然之谜的答案,却可以肯定人类必须学习如何共同生活。所以他们把哲学中心转向了人。
普罗塔格拉斯:“人是衡量一切的尺度”,同时他也是不可知论者——一个无法确定世上是否有神的人。
苏格拉底:知善者必能行善。
柏拉图:既关心与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也关心人类道德及社会有关的永恒不变的事物。
“柏拉图的理型论”:在物质世界的背后必定有一个实在的存在。这个实在为“理型的世界。其中包含存在于自然界各种现象背后、永恒不变的模式。”
亚里士多德:巴乐兔运用他的理性,而亚里士多德同时也运用他的感官。一件事物的形式乃是它的特点,一件事物的“形式”不但说明了这种事物的潜能,也说明了它的极限。
他认为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但他对女性的看法不是很崇高:他认为女性在某些方面并不完整。在他眼中女性是未完成的人。
在他们所处的希腊文化时期,出现了许多哲学学派:
犬儒学派:强调真正的幸福不是建立在外在环境的优势,人们无需担心自己的健康,不因生老病死而苦恼,也不必担心别人的痛苦而让自己活受罪。
斯多葛学派:相信每一个人都是宇宙常识的一小部分,每一个人都像一个小宇宙,乃是大宇宙的缩影。
伊壁鸠鲁学派:人不能沉溺于物质上的享受,人生的目标就是追求最高度的感官享受。今朝有酒今朝醉。
新柏拉图派哲学:希腊文化的末期,受柏拉图学说的启发。
神秘主义:我就是天地之心或我即是上帝,因为上帝不仅存在于天地万物之中,他本身就是天地万物。
黑暗时代来了!
中世纪:它是古代与文艺复兴时期之间笼罩欧洲漫长的一千年的夜晚。
中世纪哲学家思考的问题:宗教与理性的关系
黑暗过后是春天: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是重生的意思,是指古代艺术和文化的再生,也是人道主义的再生。
口号:回归本源
出现了人文主义,以人为出发点。还出现了哥白尼、伽利略、牛顿、等科学家。
之后是,巴洛克时期。巴洛克已实施形状不规则的珍珠。夸张华丽的自我表达形式,退隐避世的潮流。
口号:把握今天
现代哲学之父出现了——笛卡尔
创造了一套哲学体系,我思故我在。二元论:思想的真实世界与扩张的真实世界。
史宾诺莎:第一个对圣经进行历史批判的人。一元论者:上帝与大自然是一体的。天性就是自然法则。
英国经验主义者:洛克、柏克莱、休姆
从感官的经验获取一切关于世界知识的的人。
法国启蒙运动:自由、平等、博爱
康德认为“事物本身”和“我眼中的事物”是不一样的
德国的浪漫主义开始啦
口号:感情、想象、经验、渴望
特殊:渴望遥不可及的事物的心态。
拜伦、雪莱都是浪漫主义诗人。
谢林:主张讲心灵和物质合二为一。
黑格尔浪漫主义的传人。
我们亲切的马克思来了:哲学家只诠释了世界。课室重点在于他们应该去改变这个世界。
自然主义:达尔文先生的进化论来了
弗洛伊德:发展了深度心理学或是精神分析
存在主义:祁克果和尼采影响了德国存在主义哲学家海德格。
西蒙波娃和萨特存在主义情侣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69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