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草无事可做:弃绝社交,大女主不需要婚姻

目下,越来越多的独立女性选择不婚,甚至选择单身带娃也不要婚姻。这种选择无疑令男性感到不安。

因为说到底,在婚姻中男性得到的福利更多。一百多年来,婚姻家庭生活与男性的事业工作毫不冲突,因为他们不需要怀孕生产哺乳做家务,即使在子女长大过程中缺席也被视为理所当然。

而女性一觉醒,男人就恐慌。

其实,不需要婚姻的女性,一百多年前就有了。

美国女诗人艾米莉·伊丽莎白·狄金森1830年12月生于马萨诸塞州的小城阿默斯特。她在家中排行第二。

一般家中的第二个孩子在更小的孩子出生以后,就处于相对孤独的地位。长子和更小的孩子可能得到父母亲友更多关注。所以,狄金森最后成长的道路,也有孤独意识的投射。

她是射手座,也不是没交际过。小时候,她热爱大自然,特别喜欢外出游玩, 在小城也常常参与应酬交际。

她在艾默斯特学校毕业后,进入芒特霍利约克女子学院就读,但不足一年就辍学了。

狄金森二十三岁时,第一次随父亲到华盛顿旅行。在费城,她邂逅了华兹华斯。她深深地爱上了他。但华兹华斯当时已有妻室。

她绝不会选择默默跟随做个外室,更不会打碎所爱的人的婚姻鹊巢鸠占。

 

她的爱仿佛找不到容器的酒,无处安放。

 

回家以后,狄金森闭门谢客,弃绝一切社交,从此开启了孤独的诗歌创作之旅。

邻居们当然也都是非常八卦的,一个老姑娘不结婚,他们都很好奇,偷窥,议论,不一而足。他们偶尔瞥见狄金森身穿一袭白袍,就给她起了个绰号,叫“白衣女尼”。因为她只穿白衣,是那么遗世独立,孤高绝决。

白色象征着她的圣洁和清醒。可以在家务劳动中消耗时间,但不可以在世俗的泥淖里迷失方向。

 

在刘曙刚写的《活在大宋》里,有一章,专门讲了是谁让乌纱帽展开了翅膀。原来宋朝的大臣们上朝时爱传播八卦,宋太祖赵匡胤给他们发了新官帽。帽子内衬骨架,黑纱涂漆,帽子两边的硬翅向外平伸展开,而且足足有两尺长,大臣们戴上后,只能互相间保持距离,没法附耳蛐蛐了。

你看,爱八卦是人类本性,东西方都一样。所以狄金森活着时没少被人议论。可是她活在诗歌王国里,任何非议都伤害不到她。

1886年5月,狄金森因肾病在昏迷中离世,享年56岁。她孤独一生,但留下了大量新颖独特的诗作。而在她生前,只公开发表了10首诗歌,也有一种说法是8首,总之,相比她数量可观的创作,实在少得可怜。

这世界上,有很多作家、画家在死后才迎来盛名。狄金森就是这样的诗人。她的诗作都是在她去世后由亲友整理、结集,陆续出版的。

小草无事可做:弃绝社交,大女主不需要婚姻

狄金森的诗集出版后,得到的评价越来越高。

经过半个世纪传播、品评和研究,狄金森作为对美国文学作出了重大独创性贡献的诗人的地位最终确立。

有人甚至把她和莎士比亚相提并论。她的诗和惠特曼的诗一样,已被公认为标志美国诗歌新纪元的里程碑。十五年前参编《大学语文》教材,即使孤陋寡闻如我,仍然选了狄金森和惠特曼的诗。

狄金森对传统诗歌规范表现出叛逆姿态,她打破常规,开启了新的诗歌道路。她不追求韵脚的工整,而追求诗意的别样。她既炽烈又蕴藉,既清新又不走寻常之路。

她对自然的描绘细致入微,能发掘出为人所忽略的美。

她探索生命的意义,追问存在的价值。她热爱生命,同时敢于面对死亡。如果活到六十岁,相信她也可以写出“让我们红尘作伴”那样的洒脱诗句。

生活在灶台和女红之间,狄金森生活的半径极为狭窄,但因为没有婚姻的束缚,没有生育的拖累,她超越了俗世,有不羁的表达。

如果说写小说需要深入人群观察体悟获得素材的话,可能诗歌在一个诗人的内宇宙中就可以独立完成。而越是孤独,越是向内追寻,灵魂就越自由,诗歌也就更具有探索的深度。

她有一首《小草无事可做》(选自浙江教育出版社2021年版狄金森诗集《孤独是迷人的》),写得逸趣横生,简洁隽永,意蕴无穷:

小草无事可做——

一片朴素的绿色——

只能育养几只蝴蝶

款待几只蜜蜂——

 

它整日伴着和风

美妙的曲调摇曳——

把阳光抱在膝头

向万物鞠躬行礼——

 

它彻夜把露滴串成珠链——

悉心装扮自己

容貌如此出众

令公爵夫人黯然失色——

 

即使它死去,也将带着——

神圣的气味消逝——

像卑微的香料,长眠

像香松,枯萎——

 

然后,住进尊贵的谷仓——

把岁月虚度,

小草无事可做

我愿成为干草一株——

 

孤独是她的选择,也是她的信仰。

在孤独中,她看到了不一样的小草。小草是诗人的自况。谦卑朴素,美妙自处。与阳光和风为伴,虚度也是一种幸福。所以,尊贵的谷仓敞开大门,接纳平凡里的出众,枯萎中的深藏。

在孤独中,她用诗歌完成了与上帝的对话。即使小草纤弱,也是被上帝眷顾的。它可以令公爵夫人黯然失色,好一个强大的小草。

在孤独中,狄金森活出了两倍的生命。一个是自然的不与世俗相融的生命,一个是可以无限延长创作的生命。所以直到今天,她仍然在《如果我不曾见过太阳》中活着。

诗歌不死,诗人也是不死的。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木兰良朝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小草无事可做:弃绝社交,大女主不需要婚姻》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木兰良朝”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小草无事可做:弃绝社交,大女主不需要婚姻》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48018.html

(0)
上一篇 2024-12-11 15:52
下一篇 2024-12-11 16:07

相关推荐

  • 沈丽新:无关年龄的品格——读成尚荣先生《年轻的品格》

     (现场聆听成尚荣先生,2023年8月宁波) 工作多年,最喜欢的评价来自身边的年轻同事:“这个人真是的!一点也不像老教师!”因为我每天总那么热忱地跟大家聊班上学生的各种趣事,他们觉得我没有老教师的淡定,倒充满了初入职教师的热乎劲。 在那个刚过去的工作了整整三十一年后的暑假里,与成尚荣先生的《年轻的品格》一书相遇,倍觉感奋。是不是我所有“不像老教师”的模样从此都可以被诠释? 我认真在书中找寻答案。 我读到了“终身性” 年轻的品格当然不局限于年轻人才能具备,虽然年轻人给出了“年轻的品格”的范本。观照年轻人,他们旺盛的…

    2024-06-27
    00339
  •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

    苏菲的世界读后感一 然而对于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是作者的写作手法,如果剔除那些哲学课程,本书内容可以说所剩不多了,但作者从一开始就设置了谁是席德这个悬念?引导读者一直读下去,顺道把哲学这门功课也让你收下,欣欣然读到故事靠后部分席德以超出想象的方式出现,直令我大开眼界!(发出这样的感叹是因为读书少,见识浅,不要投来鄙视的眼光,请把我温柔的对待) 顺着作者的思路读了大半本书,当那个谜一样的席德第一次出场的时候,原来她在另外一个世界,而苏菲的世界只不过是席德手里的小说,爸爸写的故事!而席德的爸爸写这些…

    读后感悟 2023-06-04
    00177
  • 《呼兰河传》读后感

    《呼兰河传》是中国作家萧红创作的长篇小说。 该作品于1940年9月1日见载于香港《星岛日报》,1940年12月12日,萧红于香港完成《呼兰河传》书稿创作,12月27日全稿连载完。 该作品以萧红自己童年生活为线索,把孤独的童话故事串起来,形象地反映出呼兰这座小城当年的社会风貌、人情百态,从而无情地揭露和鞭挞中国几千年的封建陋习在社会形成的毒瘤,以及这毒瘤溃烂漫浸所造成的瘟疫般的灾难。 呼兰河传读后感一 说实话,读《呼兰河传》的经历并不十分美好,甚至有点失望,大约是之前将萧红的地位拔的太高,不是小时后印象中那烧的绚丽、…

    读后感悟 2024-03-10
    0019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