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

 

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

近期与一位前辈交流,前辈直言不讳批评我做无用功过多,得不偿失。其实,这位前辈很可能只知道我做的一小部分无用功,是图书馆史方面的。

前辈年近九旬,思维敏捷。近几年,我与其电话交流频繁,交流的话题以图书馆学史、图书馆事业史话题为主。受张厚生先生的影响,我将图书馆史研究作为一个兴趣爱好。20年来,我投入了不少时间和精力。我的藏书中,关于图书馆史方面的图书占据很大比重。近年出版的大块头图书,比如《中国图书馆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7),《中国图书馆人物口述史》(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22)等毫不犹豫买来,各种途径收藏与图书馆史相关图书及史料(购新书、淘旧书、师友赠送等)。花时间读,还要花时间输出。输出有两种,一种是浅层次输出(博文形式),一种是深层次输出(学术期刊发表)。两种输出均是体力活,尤其是后者,需要付出的时间和精力更多。我有较为“宏大”的研究计划,研究进度受影响,因为需要大量时间整理与考释。其研究价值,是有意见分歧的,有赞成者,也有反对者。我的观点是,无论是学术,还是事业,需要传承与开新。图书馆史研究是一种机缘,有缘做点事,要惜缘,尽份绵薄之力。尤其是在当下,越是小众的事情越应该有人去做。

我做的无用功实际真不少。写博客写了20年,2005-2019年间曾出版了5本博客书。出书其实属于“副产品“,最初并没有想过要出书,出书出习惯了,倒是有些期待,但是出版的门槛越来越高了。2019年之后,实际上下的功夫更“猛“,思考更深入,但没有出版的机缘。2024年5月4日,我做了一件堪称“疯狂”的事情。完成《科学网图谋博客图书馆学随笔选集》编辑整理(见:我的“大作”不可小觑——《科学网图谋博客图书馆学随笔选集》背后的故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46651.html

,并在“第一时间”利用“圕人堂服务体系”发布与宣传推广。2024年5月10日是圕人堂QQ群建群十周年,我以此书作为圕人堂十周年“献礼”。《科学网图谋博客图书馆学随笔选集》是我的“大作”,时间范围为2019年9月至2024年4月,文档共1144页,109万字。我写博客是有中心思想的,主要是为了“图谋”两字。顺带也带了点“私货”,写家乡、写家谱(家史、家族史)(见:湖坪村及其相关博文辑录.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46651.html),累计起来的文字真不少,写的过程,是学习与思考的过程,同时也是成长的过程,同时还是饮水思源、尊老爱亲的具体行动。我写我心,不仅如此,薪火相传,后继有人。圕人堂梦想与实践,2014年5月至今,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见:梅花香自苦寒来——《圕人堂服务体系“融媒体”》课程背后的故事.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48040.html),从现实功利角度,很大程度上属于无用功,不懈努力是因为,我认为无用之用,实为大用,得益于不少圕人的鼓励与支持,一直在积极“鼓与呼”。

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博名求赞?毫无意义。实际上,大多数场合选择了“隐姓埋名”。我对“图谋”“图谋博客”“圕人堂”的知名度、知晓度等还是有较为清晰地感知与认知的。对我的评论,有一种颇具代表性的是评论为“太清闲”(也许内涵很丰富),也无需辩解。我做的无用功,很大程度上属于“慢功“或“隐性功”,实际上并非一无是处、毫无用处。为什么能够持久地做无用功?其中一个“看得到”的原因,我能感受到这是有潜在社会效益的,是值得的,比如图谋博客二十年,无论是在哪个平台,可以说一直是比较受欢迎的,阅读人次算是比较高的(科学网博客总排行,图谋博客名列24位)。

 

编辑:图谋

封面及文内图为圕人堂成员biochem分享,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微信公众号圕人堂LibChat出品,转载请注明出处

圕人堂QQ群(群号:311173426)

为图书馆及图书馆学相关人员交流群

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为推书网注册网友“圕人堂LibChat”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为什么我热衷于做无用功?》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33272.html

(0)
上一篇 2024-09-04 09:58
下一篇 2024-09-04 10:05

相关推荐

  • 《人性的弱点》:这一点,决定了你能不能写出好作品

    最近付费加入了一个读书会,共读书单中的第一本书就是《人性的弱点》,这是一本人人都知道,也都“读过”的书。 但是,能将书中的原则和方法融入思想和行动中的人好少。即便有人“做到”了,也带着强烈的功利性,最终原形毕露。 能够不带功利,而是出自关怀和尊重的初心去对待他人,难能可贵。且,往往收获意想不到的结果。 这次跟着读书会重读《人性的弱点》,计划完成12篇读书笔记,本文为第1篇。 /正文 首先回答一个问题: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需不需要朋友? 这个问题放在10年前,大多数人可能会嗤之以鼻:这不是废话吗?谁不需要朋友…

    2024-06-20
    00164
  • 《道德经》中最经典的10句话,说尽人生哲理

    昨天完成了阅读《道德经》第二遍,这次看的是解读版本。 从去年11月份开始,误打误撞接触《道德经》,一开始阅读无法停止,发现这里面真的有人生的大智慧。 任何人都无法说自己能真正读懂《道德经》,我也只是理解了皮毛而已。 但就是这一星半点,足以让我醍醐灌顶。 《道德经》中这10句话,真的说尽了人生哲理。 1、故常无,欲以观其妙;故常有,欲以观其徼。 出自第1章。 妙:事物的内在,本质。 徼:事物的表面。 意思是,做事情足够专注,就能发现事物的本质。但若是欲望太多,那注意力就会分散,就只能停留在理解事物的浅层表面。 …

    2024-05-22
    00271
  • 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从李慈铭日记的一则佚文说起

    李慈铭素以毒舌著称,民国年间,他的日记稿本辗转沪上。经营《越缦堂日记》石印出版的蔡元培和商务印书馆,以及藏家、读者,他们不同程度地实施了遮蔽、涂抹,不仅破坏了日记的完整性,也给李慈铭造成隐没墨迹、惺惺作态的负面影响。 在“谁动了李慈铭的日记”这组文章中,复旦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研究馆员张桂丽将结合李氏日记稿本、抄本及书信、诗文稿,以时空坐标、人际网络及李慈铭心态变迁,来复原日记稿本一些被删文字的历史现场。 民国三十二年(1943),《中华月报》第6卷第1期,刊载陈乃乾的《<越缦堂日记>之□》一文,他称:…

    2025-03-19 读后感悟
    00119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