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密战》: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

读书读史读自己,细读描述自己亲身所见所闻的文字最让人动情,让人回思不已。

也许可以这样说,我是当代中国和越南关系发展历程的见证者之一。我从青年时代起就投身于越南人民的抗法救国独立战争,随后又曾作为中国顾问团的一员,亲身经历了从边界战役到奠边府战役期间中越两国相互支援、共同奋斗的战斗生活。《越南密战》(初版书名为《秘密征战》)一书描写的正是这段历史。我有幸成为本书的第一位读者,从作者的采访开始,一直到书稿摆到案头。原以为战争烽烟远去,尊敬的首长陈赓、韦国清、罗贵波、梅嘉生……还有敬爱的胡志明主席等渐次乘鹤仙去,那场战争中惊心动魄的往事也将淡化。但是这部书将我带回那场决定一个民族命运的伟大战争,又使我想起了许多难以忘怀的人和事。

《越南密战》: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

历史之所以动人心魄,在于通过它能够加深对现实的认识,能够激发一代又一代生活的开拓者总结前人的经验,丰富自己。

往事值得回顾与思索。

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法国在本土刚刚摆脱德国法西斯的桎梏,即派遣远征军涉渡重洋,于1946 年对印度支那三国发动侵略,意在恢复老牌帝国的殖民统治。这真是历史的悲剧。当时,胡志明已领导越南人民建立了独立的越南民主共和国。胡志明和他的战友们不屈服于法军武力,率领人民抗击侵略,进行了长达八年的抗法独立战争。

这场战争可以分为前后两段。前四年,法军全面进攻,力图一举消灭胡志明领导的越南人民军。越军从全面防御、撤退,到逐渐在山区稳住阵脚,建立起根据地,逐渐削弱法军,到后来与法军打成相持局面。在此期间,中国正在进行规模浩大的解放战争,因此越南人民军独力支撑抗法战争。他们以落后的装备抗击法军,以游击战消耗法军,书写了越南反殖民主义战争史上惊天地、泣鬼神的一页。

1949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使越南抗法战争面临重大转机。胡志明抓住这一历史机遇,派遣特使前往中国求援。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百废待举之际,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在投入抗美援朝战争之前,即决心援助越南取得抗法独立战争的最后胜利,先后派出联络代表罗贵波、中共中央代表陈赓,以及以韦国清、梅嘉生、邓逸凡为首的中国军事顾问团进入越南北部,协助越方进行了从边界战役、红河中游战役到西北战役等一系列重大战役。特别是在举世闻名的奠边府战役中,在中国的大规模援助下,越军全歼法军精锐部队1.6 万人,使之遭受其亚洲殖民史上最大的失败,从而被迫同意撤军,承认越南、老挝、柬埔寨三国独立。越南抗法战争终于取得最后胜利。《越南密战》再现了这段历史。

越南抗法战争前后八年,据我所知,钱江写作此书,前后也正好八年。20世纪80 年代后期,钱江任《人民日报》驻云南首席记者,对中越关系有所接触,后来他将这种接触转为深入、持久的研究。我们就是在这时相识的。前后八年中,钱江的工作多次变动,但他始终坚持研究和写作。在作为中国访问学者前往美国霍普金斯大学高级国际关系学院研修之时,他还到美国国家档案馆查找有关档案资料。到后来,他已经说得上是关于这段历史的专家了。

我的家乡在云南,我早年投身进步学生运动,1946 年毕业于云南大学外语系。当时环境恶劣,我的身份已经暴露,乃接受地下党的指示,与妻子叶星(杨月星)一起来到了中越边境。不久又来到越南,我的组织关系也转入印度支那共产党(越南共产党的前身)。我们义不容辞地投身于越南抗法战争,不惜在越南的土地上洒尽自己的热血。从此,我的一生都与中越关系的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了。1950 年年初罗贵波来到越南,我很快转到中国顾问团工作,担任他的越南语翻译,我们在一起整整工作了八年,直到他首任中国驻越南大使的任期结束离开河内回国担任外交部副部长。在战争期间和战后,我和胡志明主席有过很多接触,他关心我的成长,使我毕生难忘。胡志明主席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感情,他是越中友谊千秋大业的奠基者。

在这场战争中,中越两国战友用青春和鲜血凝成了最令人珍视的友谊。在胡志明领导下,越南人民经过艰苦卓绝、前仆后继的战斗取得了最后胜利。仅在奠边府战役中,就有3000 多名越军战士捐躯疆场。同时,胜利的取得也离不开中国人民的援助。在越南抗法战争中,毛泽东、刘少奇和中共中央军委彭德怀元帅、粟裕大将关注着各个战役的全过程,与胡志明和越南劳动党中央保持密切联系,中越双方反复商讨,共同研究和制定战略决策、战役计划,甚至具体的战斗部署。大量的中国援越物资,包括武器、弹药、军装和粮食等,通过边界源源不断地运往越南前线。中国承担起了越南抗法战争大后方的责任。本书的内容跨度从1949 年年末至1954 年奠边府战役,详述了在此期间印度支那战场的发展和变化、越南人民军的成长、中国军事顾问团的征战经历,以及法国远征军在美国支持下强化战争的种种挣扎和失败,对当时的国际关系、战场

形势和战争进程做了生动的阐述和描写。

历史事实就是这样的。在战争中,中国军事顾问配备到越南人民军正规师营级以上单位(随后到团,后来在师一级配备顾问,对此本书都有详述),出生入死指挥战斗。即使作为顾问团首长的韦国清、梅嘉生将军也是这样,他们经常冒着法军的猛烈炮火和敌机轰炸亲临前线,协助越军总司令武元甲将军进行指挥。我的一些战友长眠在越南战场上,如今,他们的墓地上已经长满青草。

半个世纪后的今天,每当我想起这些,就觉得这实在是一段值得记录的珍贵历史。所以,我认为钱江为完成此书所做的努力同样值得称道。他收集、研究了许多材料,特别是及时地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包括罗贵波、梅嘉生、邓逸凡等当年军事顾问团的领导人,利用了当事人保存的珍贵档案和材料。他的勤奋、认真和执着,使我深受感动。因此,他请我来做本书的第一读者,我欣然从命。

捧读之际,我深感本书特点首在翔实。作者使用的大量资料都尽可能通过采访加以印证或修正,务求准确无误,凡有引用都尽可能注明出处。这样做符合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要求。二是全面。作者不仅从我方、友方的角度考察战争进程,还将视野进一步打开,从法方及法方之友方的角度来做客观的叙述和分析。这就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完整的历史画面。任何事物都是多侧面组成的,是两个对立面相互矛盾发展的结果,这是辩证法的一般法则。本书从两个对立面来进行叙述,亦是作者功力的体现。本书的特点之三是生动。作者将一位新闻记者特有的敏锐和热情,与历史学家的深刻交融在一起,把一出波澜壮阔的现代历史剧写活了,的确引人入胜。掩卷之余,顾问团首长陈赓、韦国清、罗贵波、梅嘉生,还有胡志明主席的音容笑貌跃然眼前,许多老首长、老战友的身影又在我眼前晃动起来。我深信,他们虽然已经远去,但他们亲手谱写的中越两国人民友谊的篇章将永垂青史。

我愿意向青年朋友们郑重地推荐这部书,请青年朋友们了解现代中越关系史是怎样发端和发展的。中越关系经历了曲折以后重归睦邻友好,今后还将怎样发展?我将希望寄托给青年朋友们。这不仅仅是因为我从这场战争中走出,更重要的是,青年一代是我们伟大国家的未来。读史使人渊博,使人睿智。我国是一个面向世界的大国,我国有着众多的山水相连的邻邦,我国与邻国之间有着内涵丰富的相互关系史。我们今天正在经历的现实就是从历史中孕育而来的,而现实又在奔向明天。了解这些知识,倾听历史的声音,有助于青年一代在建设伟大祖国的事业中丰富自己的人生。

我们过去的征战是为了和平,有和平的今天才有灿烂的明天。

中国赴越军事顾问团主要翻译 文 庄于北京外国语大学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越南密战》: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越南密战》:我从这场征战中走出》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537.html

(0)
上一篇 2019-11-15 16:09
下一篇 2019-11-27 12:33

相关推荐

  • 什么是馆藏发展政策/collection development policy/?

    来源节选于《中国大百科全书 第三版 图书馆学》 图书馆关于馆藏发展的政策性声明。 它以书面形式阐述图书馆任务与馆藏发展目标,确定收藏文献的学科范围、水平深度、载体形式及其比例关系,明确图书采访的原则、标准、方法和职责,规范馆藏文献的组织、剔除,以及对文献资源的共建、共享做出具体的规划与安排。 馆藏发展政策的理论研究始于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 1977年,美国图书馆学家C.B.奥斯本撰文论述了馆藏发展政策的功能和目的及达到功能目的应注意的问题。 1995年,美国图书馆学家E.福塔斯的《藏书发展政策与程序》(第3版),针对…

    2024-12-16
    00188
  • 读书人的思维清扫术:如何最大程度地集中意念来读书写作

    越来越庞杂的工作,越来越琐碎的日常,越来越卷的生活,每天我们都被困在各种冗杂的琐事里,导致注意力分散,难以专注地阅读和写作。 如何才能在这样的外部环境下保持专注,让自己集中意念来进行阅读和写作呢?今天,我要向大家介绍一种方法——思维清扫术。 思维清扫术是一种将大脑中所有想法、点子、感受和任务写下来的方法,可以帮助我们减少认知负荷,提高专注力和工作效率。无论是在阅读还是写作过程中,思维清扫都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思维清扫的具体步骤: 准备一支笔和一个本子,或者选择一款适合自己的线上文档(我个人习惯使…

    2024-04-13
    00364
  • 新书推荐: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中国博物馆管理体制的嬗变与演进研究》出版

    作者:何璇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字数:299千字 定价:76元 内容简介: 现代博物馆的兴建之风自15世纪始于西方,至19世纪传入我国,对我国近代博物馆的建设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为我国公共文化事业以及文化管理体制提供了可咨借鉴的发展经验。 本书运用公共文化、文化治理等相关理论,通过对比国外博物馆管理模式与运营机制,梳理我国近代博物馆管理体制的构建历程、运营机制的发展路径,以及在文化体制改革进程与由事业单位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转变进程中各项制度的改革,即以历史发展脉络为梳理纵轴、以各国博物馆管理制度为比较横…

    2025-02-18 图书资讯
    0021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