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红色笔迹——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

在20世纪40年代后期,拼音化文字改革在世界上似乎已是大势所趋。新中国成立后,汉字拼音化的文字改革又一次被提上日程。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持反对意见,认为汉字不是机械化的障碍,保存数千年的民族文字是必要的。80年代,我国彻底放弃汉字拉丁化。《汉语拼音方案》只是一套表示读音的符号系统,而不是独立的文字,这已成为中国人的共识。如今通过当时的信札、手迹,我们还能窥见当年那场争论中一些值得回味的细节。

吴玉章:废除汉字,推行字母化新文字

开国大典前夕,吴玉章对当时中国文字使用混乱的情况表示担忧,主张进行汉字改革,即废除汉字,在全国推行字母化的新文字。吴玉章在给新文字研究家张照的回信中,对其《中国拉丁化定型新文字研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和有关建议。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吴玉章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吴玉章致张照信札

茅盾:保存数千年的汉字是必要的

20世纪50年代中期,文字改革专家叶籁士致函时任文化部部长的茅盾,征求对文字改革的意见。不久,茅盾复信,在充分肯定文字改革工作成绩的基础上,对汉字简化、汉语拼音、拼音化文字改革等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设性意见。

他对用拉丁字母拼音替代汉字的意见,提出疑义。他在信中写道:“文字机械化,我是双手赞成的……但此事亦不简单,个人用拼音字母的打字机做笔记等等,其事易为,倘要推广到社会上,比方说,公文、报章用拼音字母,则恐怕要很长时期的准备,或者要到我们孙子的手里才可以试行。而且我又有这样的设想:也许五十年后,由于科学进步,电子打字机普遍了,汉字不再是机械化的障碍,而由于教学法的改进,认为汉字也不像现在那样费时,那么,‘舆论’也许又变了方向,以为保存数千年的民族文字(汉字)是必要的了。”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茅盾

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

叶籁士

今天,随着“国学热”在海内外普遍兴起,我们应当有这样的文化自信:汉字将永远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我们的子孙后代再也不会去尝试用拉丁字母取代传统的方块字,永远不会遗忘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红墙下的名人手迹展:来之不易的汉字自信》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18066.html

(0)
上一篇 2024-01-06 21:53
下一篇 2024-01-06 21:59

相关推荐

  • 纪念叶嘉莹:与诗词相偎着,她走过了漫漫一生

    古典文学研究学者、南开大学讲席教授、诗人叶嘉莹于2024年11月24日下午逝世,享年100岁。 诗词伴随了叶嘉莹的一生,也陪她度过了许多人生困厄的时刻,让她“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对她来说,“生命的感发”是她研究古典诗词的核心,也是她“终身热爱诗词,虽至老而此心不改的重要原因”。 在叶老逝世之际,央视新闻《夜读》用她最爱的诗词,以怀故人。 (本文转载自“央视新闻”公众号) 叶嘉莹讲杜甫 李白是了不起的一位天才,但他的诗多半是从自己出发的;杜甫不是这样的,他真的是深入生活,关心大众。他能够体验各方面、各阶层人民的…

    2024-11-25 图书资讯
    00217
  • 小野丽花:错失2021诺贝尔文学奖后,村上出了一本新书

    这不过是两件我细碎的人生中发生的微不足道的小事。如今看来,只是两段走了点弯路的插曲。就算它们不曾发生,我的人生大概还是和现在一样,几乎不会有什么变化。

    但关于它们的回忆有时也许会走过漫漫长路,来到我身边,然后以令人难以置信的力量,撼动我的心。就像晚秋的夜风一般,卷起森林中的树叶,吹倒芒草丛生的荒原,有力地叩响家家户户的大门。

    2021-11-17
    00359
  • 生活美学的“集大成者”,北京时代华文书局重推周作人系列和蔡澜系列图书

    周作人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现代散文的集大成者,也是五四时期最有影响力的理论先导者和批评家。郑振铎说:“鲁迅先生和周作人是两个颠扑不破的巨石重镇,没有了他们,新文学史上就要黯然失色。”除了散文创作,周作人在儿童文学、童话学、神话学、性心理学,以及翻译理论与实战上,都卓有成就,著述及翻译作品文字达1100多万。2019年,北京时代华文书局出版了周作人系列图书,本系列选取了一个大众的视角,来阅读周作人。为本套书作序的社科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博导董炳月先生说:无论从学术角度和大众角度,这一套书都值得阅读收藏。 《…

    2019-12-11
    00272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