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多读书,多读好书——这是所有伟大人物的告诫。
有人做过估算,平常人一生能够读完的书不超过3000本,值得收藏的书不超过1000本。
值得反复阅读的经典,不超过100本。如果具体到某一领域,更是屈指可数。
因此,如何挑选出“不可不读的经典好书”,就是每个读书人的头等大事。
历史学家何炳棣曾提出“三个一流”,作为甄选好书的“金标准”。
1.回答了一流的根问题。比如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回答了“人类如何一起过上幸福生活”这个根问题,成为政治学的开山之作。
2.提出一流的新观点。比如牛顿《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力学三定律,建立了科学理论的范式。
3.与一流的思想家对话。比如康德《三大批判》,与休谟、笛卡尔等先哲对话,成为启蒙哲学的集大成之作。
这些传世经典影响深远,需要常读常新。
然而它们也面临着以下挑战:
- 1.经典之间,尤其是社会科学经典,往往相互冲突,导致读者陷入困惑与对立。比如同样是回答“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什么”,马克思认为是生产力,韦伯认为是宗教,双方的支持者各走极端,相互攻击。
- 2.无法适应新时代的变化。比如《国富论》提出的“劳动价值论”,根本不能解释智能时代的经济现象。
- 3.脱离现实和大众,很难给读者启示。比如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非常晦涩、深奥,只有少数专业学者能够读懂。
可见,今天值得反复细读的好书,除了要符合“三个一流”的传统标准,还要直面时代的新问题,能够解决上文提到的三个挑战。
这样的经典,要有新思想、新视角、新的写作范式——2023年出版即引起小范围轰动,2025年8月再次修订出版的《历史的逻辑》,正是这样一本好书。
这是一部面向未来的人类文明演进史,也是一部从整体视角研究文明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的“大历史”之作。
但这本书又和传统经典的视角、观点、研究方法有所不同。它开启了大历史研究的一种新范式,甚至是一个新学派。
由于本书观点之颠覆、体系之庞大、知识密度超载、研究方法之多元,导致它迄今只在学术界、科学界、金融界受到推崇,大众鲜有知晓。
万圣书园创始人刘苏里先生评价《历史的逻辑》:一部充满原创精神的作品。
站在汤因比、布罗代尔、麦克尼尔、戴蒙德、迈克尔·曼等前辈大家的肩膀上,作者整合出一整套文明演进(生存)的条件,围绕“文明传播周期”“文明权力结构”“文明对话”等概念,展开大开大阖的论证。
该作另一特色是,跨学科工具的运用,大大增强了作品的力量与可信度。
历史学者舒小昀、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许宏、经济学家付鹏也倾情推荐。
那么,这本书究竟好在哪里,以至于引起如此反响呢?我们可以借鉴经典的三种范式,来简单介绍《历史的逻辑》。
回答了一流的根问题——什么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
历史最重要的功能,就是从历史事件中提炼出“历史的逻辑”,解决现实问题,预见未来趋势。
为此,历史学者必须回答——什么是历史的“第一推动力”?
回答过该问题的经典包括:诺斯《西方的兴起》主张“制度决定论”,汤因比《历史研究》主张“英雄决定论”,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主张“地理决定论”……
而黄漫在《历史的逻辑》中主张,与“人”有关的变量是最不稳定的,且各种“决定论”之间缺少统一的解释,所以必然走向极端。
为此,本书追溯到最稳定、最硬核的约束条件——物理规则,即所谓的“科技”。
本书跳出“人类中心主义”,以“科技本体论”统摄制度、文化、经济等变量,建立起统一的、自洽的、可预测的解释——科技才是文明的第一推动力,文明的周期就是科技的周期;人类不是文明的主角,而是科技的载体。
本书不是要否定各种“决定论”,而是要摆脱模棱两可的历史叙事,使它们在相应场景内更加自洽。
比如,为何在公元前1400年~公元前200年间,各大文明都普遍走向了“轴心时代”和集权大一统?已有的历史都语焉不详,或者推向不可知论。
但本书指出,原因在于铁器技术的扩散,它可以超越地理、文化、经济、制度、种族,形成不可逆的大趋势。
▲根据七次科技大变革来系统地构建一整套历史解释的框架,《历史的逻辑》还是独一份。
——北大博士徐守磊为本书所作的导读
提出一流的新观点——文明的周期,就是科技的周期
能写大历史的作家很少,能写出新观点的人更是凤毛麟角。
比如布罗代尔提出“长期而言,政治事件不是历史的中心”;赫拉利提出“语言、虚构能力是人类统治地球的关键”,这些一流的新观点,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而这本《历史的逻辑》,在学科上,跨越物理学、地理学、生物学、人类学、政治学、经济学等等;在时间上,从生物诞生前的“无机世界”,写到未来的“AI世界”;在空间上,从微观世界,写到地球环境、宇宙空间。
这是当之无愧的“大历史”作品。
作者黄漫正是以这种跨学科、超长时段、超大空间的视角,创建了三个全新的理论模型——HBOM(静态权力结构);离域(爆发新文明的规律);ALIK(科技周期模型)。
这三个模型逻辑非常严密,系统梳理了“七次科技周期如何主导了文明进程”。
比如书中谈及宋朝的朋党之争。新旧党都在以自己的方式解决政治经济危机。但是当时的科技周期正处于“重骑兵时代”,因此他们的一切举措都是徒劳的。
而普通人越早意识到“中原政权必然崩溃,经济重心必然南移”的大趋势,就越能趋利避害。
与一流的思想家对话——预见下一个文明生态
《历史的逻辑》的作者黄漫是研究物理学出身,且广泛涉猎人文经典,他熟悉科技前沿,长期从事金融工作。
这样的优势,使这本书的研究非常扎实,也极具现实操作性。
书中集萃了历史上1000多部思想元典的核心观点,囊括了所有最一流的思想家。
堪称“ 21 世纪的百科全书”,读完本书,相当于触摸到了人类知识的边界。
本书每个章节都可以独立成篇,故事丰富、逻辑完整,无论任何专业或兴趣的读者,无论从任何章节开始读,都会获得解决现实问题的智慧。
下一个科技周期是什么?下一个文明中心会在何时何地爆发?《历史的逻辑》都有清晰的论证。
比如书中预言,如果AI变得比人类更强大,将会如何对待人类?答案是“AI将与人类和谐共存”。因为AI文明的生态位不同于碳基生命,它需要的是超大能量。因此对AI而言,人类不是竞争者,甚至地球资源对它而言都相当有限,它将会向宇宙深空发展。
总之,这本书的认知极具颠覆性,一定会引发激烈争议,但是研究非常扎实,逻辑非常清晰,它在学术史上、在未来的思想界,都必然会有相应的地位。
随着学科壁垒越来越高,知识产品越来越碎片化、功利化,已经很少有学者会使用数理逻辑,去写这种跨学科、系统性的巨著。
此外,在这个大数据绑架全人类的时代,几乎所有平台都热衷于迎合大众情绪。于是这类“烧脑又醒脑”的书籍,常常被消遣、猎奇的内容淹没。
但是正如赫拉利所说,在这个时代,2%的“神人”和98%的“数字人”的差距,就是看问题的高度、洞察力和系统性。
因此,本书探讨的问题,展示的视角和方法,以及它揭示的结论,可以说是最不合时宜的,却也是最宝贵的。
无论企业家、创业者、投资人、公共决策者、大历史的爱好者、前沿科技的关注者、喜欢烧脑阅读的挑战者,都应该将《历史的逻辑》当成一本必读经典。
本书尚未正式出版,就获得付鹏、刘苏里、许宏、舒小昀等多位学者联袂推荐。北大博士徐守磊在精读六遍后,写出万字导读,甚至开始撰写一本浓缩版。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强烈推荐这部看似不合时宜,却洞察古今变局的烧脑神作》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强烈推荐这部看似不合时宜,却洞察古今变局的烧脑神作》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56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