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从文《边城》精彩书评:现想与现实的矛盾

边城》展示给读者的是湘西世界和谐的生命形态。《边城》中的一切都是那样纯净自然,展现出一个诗意的自然环境与人类社会。《边城》也许是作者努力建构的充满自然人性与牧歌情调的世外桃源。

人性的张扬

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现代文明已经渗透进边远偏僻的湘西,作家感到昔日宁静和谐的生活环境与淳朴善良的民风将难以维系。正如他自己所说:“我所能做到的不过是在文学作品中构筑一座供奉人性的小庙而已。”在这部小说里作者塑造了一群闪耀着神性之光的理想人物。这也许是作者对人性美的热着与热爱的表现,作者是极力张扬人性中善的一面的。在小说中人性中庄严、健康、美丽、虔诚等都有所展现,一切都充满了善,处处闪耀着人性的光环。

命运的无奈

小说中最终美好的一切只能存留在记忆里:天保与傩送一个身亡,一个出走,祖父也在一个暴风雨的夜晚死去,一个顺乎自然的爱情故事以悲剧告终。一部极力张扬人性美的小说却以悲剧而告终,这不能不使读者陷入无边的怅惘。作者自己曾说:“一切充满了善,然而到处是不凑巧,既然是不凑巧,因之朴素的善终难免产生悲剧。

故事中5月中的斜风细雨,以及那6月中夏雨欲来时闷人的热沐浴着湿润与和谐的水边小城,朴实、率真的人们在和谐的环境中自然地生活着。比如翠翠,思想是那样的单纯,没有任何杂念,气质中透着自然美。所以“文明”社会古旧的礼法与习俗在自然人性面前难以施威。然而,当生活中的各种情感都顺乎自然向前发展时,却有着这样那样的阴差阳错与偶然,仿佛一切的一切冥冥之中都是命运的安排。现在和过去的、生存和死亡、恒久与变动、天意与人为等诸种命题,常人都是无法解释而又无法摆脱。所以说笼罩在整部小说之上的是一种无奈的命运感。

民族的孤独

在《边城》里没有血腥的政治、军事冲突,有的是普通山民平凡人生情态及其人生哀乐,所以作者所表现的湘西土著民族的生活与外部世界迥然不同,却不失人之本性、长达千年的文化承传。文字表层,实近于一种平静而又浸透伤感的倾诉。实际上再现湘西土著民族的悲剧命运,这也就是湘西土著民族不为人理解的千年孤独。

湘西是中国西南少数民族的聚居区。土家族苗族是湘西两个主要的世居土著民族。秦统一中国后,开始以武力强迫湘西土著民族归于王化。征服与反征服,同化与反同化,便成为长达两千年的湘西民族关系的主旋律。 沈从文曾明确表示:“苗人所受的苦实在太深了,所以我在作品中替他们说话,且为他们长久以来所受到的不公平待遇深深不平。”

在《边城》这种民族孤独感还通过作品中人物的情绪状态被传递出来。比如翠翠遇到陌生人时,“作成随时都可举步逃入深山的神气”就是这种文化心理的象征。孤独感直接成为《边城》人物的基调,恰恰源于人与人之间因文化冲突造成的隔膜与相互不理解,最终落得翠翠在渡口孤独地等候心上人的归来。

处处闪耀人性光环的小说却是个悲剧的结局,生活在纯自然的状态下的湘西人却处处受命运的摆布,快乐、自由生活的人们都有一种难解的凄凉……也许就是这一点对理想与现实的矛盾,才提升了这部小说的阅读价值吧。

来自: 骚可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沈从文《边城》精彩书评:现想与现实的矛盾》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沈从文《边城》精彩书评:现想与现实的矛盾》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ping/21104.html

(0)
上一篇 2024-03-21 17:51
下一篇 2024-03-21 17:57

相关推荐

  • 张嘉骅:给孩子一个缤纷的传统中国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少儿绘本大系》由山东省委宣传部策划指导、青岛市委宣传部组织青岛出版集团编纂出版,是山东文化“两创”重大标志性出版工程,入选中宣部2023年度主题出版重点出版项目和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 近日,《中华读书报》刊发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书评,从形式、内容、思想等方面给予《绘本大系》高度评价。 本文刊发于《中华读书报》2024年9月18日 本文作者:儿童文学作家张嘉骅 从事儿童文学工作近 40年,我一直有个基本的认识:童书不怕做得小,就怕没有做出该有的情怀。反过来说,要是一部童书能做出独特的情怀又…

    2024-10-10 图书评论
    00108
  • 树语皆情语-树荫的温柔精彩书评

    “在我的后园,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树,一株是枣树,还有一株也是枣树。” 这是鲁迅先生常被人揶揄的名句,细品之下却为这寥寥数语勾勒出的情景交融所折服。 树语由来是情语,法国历史学家阿兰·科尔班在缀满树语的专著《树荫的温柔:亘古人类激情之源》中表达了这一观点。伊甸园中的故事发生在苹果树下,神话传说中的魔幻之树令人难以置信,人类在树上刻下印记几乎是种本能,任岁月的痕迹加深往昔记忆,顺带为不同品种的树赋予性格。树,见证历史也传播文化。 旁征博引的科尔班当然也没有遗漏那些与今天理解不同、略显吊诡的故事:譬如,在…

    图书评论 2024-02-17
    0088
  • 野有蔓草:古书读3遍以内基本没用,但常互见

    在读第三遍《史记》,而且去年读第二遍的时候发现第一遍读的印象并没有忘完。即便如此,第三遍都已经读到“世家”了,还是不那么好懂,应该说,《史記》一书好懂的地方都在“近代史”部分,即司马迁自撰秦汉史部分。而融化《尚书》《左傳》《大戴礼记》等的篇章常常限于原文既定语言,比较难懂。 我这种读书状态,读三遍的古书仍然没有较好地理解。我就感觉古书读一两遍除了跟别人交谈可以提及自己完整读过,除了新鲜印象,其余真的用途不大。你敢笃定地给学生讲吗?真不敢。至少比较精深难解的部分不敢讲。 虽然如此,古书都要读五遍以上吗…

    2024-02-21
    009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