倦怠社会
7.7(18733人评价)
德国哲学家韩炳哲的《倦怠社会》是一部剖析现代性困境的思想随笔,聚焦 “过度积极” 如何成为当代人的精神枷锁。
书中颠覆了传统对 “倦怠” 的认知 —— 它并非懒惰的产物,而是 “自我剥削” 的终极恶果。
韩炳哲提出核心论点:当代社会已从 “规训社会” 转向 “功绩社会”。
在福柯描述的规训时代,权力通过禁令(“不许做”)压制个体;而如今,权力化身蜜糖般的鼓励(“你能行”“要更好”),让人们主动将自己逼入绝境。
倦怠的根源:“积极自由” 的陷阱。当 “实现自我” 成为最高指令,人们将休息视为浪费,将放松当作失败,用 “996”“副业刚需”“终身学习” 等口号自我绑架,最终在 “必须成功” 的执念中耗尽精神能量;
倦怠的表现:从生理到心理的全面崩塌。
书中剖析了 “抑郁症”“注意力缺陷” 等现代病的社会成因 —— 并非个体脆弱,而是 “永远在线” 的生活方式摧毁了工作与休息的边界,让大脑沦为永不停歇的 “绩效机器”;
倦怠的解药:对抗 “过度积极”。
韩炳哲呼吁重建 “消极自由”,学会对无意义的忙碌说 “不”,在独处、沉默、放慢节奏中找回生命的本真。
单向度的人
8.8(1277人评价)
马尔库塞对现代文明的病理剖析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单向度的人:发达工业社会意识形态研究》(1964)是20世纪最具颠覆性的社会批判著作之一。
本书不仅成为欧美学生运动的“造反圣经”,其“单向度”概念更渗透至当代对技术统治、消费异化和文化工业的反思中。
本书创作于1960年代美国经济繁荣期,马尔库塞却洞察到“富裕社会”的深层危机:技术理性催生了一种新型极权主义。它并非依靠暴力镇压,而是通过满足物质需求、同化文化生活、消除批判思维来实现全面控制。其结果便是“单向度社会”的形成——社会丧失自我否定的能力,民众成为“单向度的人”,即只保留对现存秩序的肯定维度,却抛弃了质疑、批判与想象另一种可能性的能力
工作、消费主义和新穷人
8.3(3157人评价)
这本书聚焦于工作伦理、消费主义以及新穷人这三个核心概念,深入剖析了它们在当代社会的演变与相互关系。
作者指出,工作伦理曾是社会秩序的基石,它倡导人们通过辛勤劳动获取物质回报与社会认可,塑造了传统的劳动价值观。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消费主义逐渐兴起,它取代工作伦理成为主导社会的新力量。
消费主义将人们的生活意义与消费行为紧密相连,鼓励无节制的消费,以促进经济增长。
在这一背景下,新穷人应运而生。
他们并非传统意义上因物质匮乏而贫困的群体,而是在消费主义盛行的时代,因无法满足社会既定的消费标准而被边缘化的人。
这些新穷人即使有工作,收入却难以支撑体面的消费生活,从而陷入一种精神与物质的双重困境。
书中通过大量现实案例和深入分析,让理论变得鲜活易懂。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推书网推荐读这三本书可以避免奶头乐陷阱》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一本书一视界”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推书网推荐读这三本书可以避免奶头乐陷阱》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shudan/5668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