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2024年11月23日下午,“深圳读书论坛”在深圳中心书城举行,作家、学者、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梁晓声,北京作协副主席乔叶,中央广播电视总台《读书》栏目主持人李潘,以“全民阅读与大湾区的文化发展”为主题展开对话,整理如下。

01.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同行

李潘:各位读者朋友下午好,本场读书论坛首先请梁晓声和乔叶两位老师,围绕“全民阅读与大湾区的文化发展”,来谈一下自己的感受。

乔叶:我想,任何地理意义上的大都比不上精神意义上的大及经典之大,阅读时所意味的精神世界之宽阔、丰饶,是不可衡量的。深圳在读书上倾注了很多,我近十多年每次来深圳都是参加文学分享、阅读活动,深圳对我来说,是花香和书香同样浓郁的美好城市,有这么多可爱的读者,人人身上都有书香。没有什么比这个更有魅力的。大湾区之大,最终还是要落实在每个人精神世界的辽阔和丰富上,在这个意义上,我很期待和祝福这么多读者朋友越来越享受经典之美、阅读之美。

我的长篇小说《宝水》是一个乡村小说,很荣幸2023年获得了茅盾文学奖,2024年获得了香港浸会大学主办的“红楼梦奖”。2024年7月,我去香港书展做了读书分享活动,无论是香港的读者还是深圳的读者,包括其他城市的读者,他们热切的眼神都是一样的,大家对阅读的热情都是一样的。读纸版书是一件特别物美价廉的事,这么薄的书里有着人世间最长的道路,里面凝结了太多的知识、思想、智慧、文化、文明,种种营养都在里面,当然这个前提是经典阅读。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经典有一个特点,其内在容量极大。我觉得《红楼梦》一直在容纳我的人生,我十几岁就读《红楼梦》,读得不明所以;我到三四十岁再看《红楼梦》,感受又不一样。原来我很不喜欢的邢夫人,再看时能体会到她的苦楚;刘姥姥和贾母第一次见面寒暄,两个天差地别的人物,见面聊很家常的话,我就会想起“真佛只说家常”,里面有很多人生的宽慰,完全能理解贾母为什么那样说话,刘姥姥尽管很贫寒,但是她也要尽量保持自己的自尊和体面。现在再读《红楼梦》,或再过十年读《红楼梦》,可能会读出更不一样的东西和人生滋味,这就是经典的魅力。

梁晓声:我关注大湾区的建设比较早,从建设还是一种方案时就关注了。中央电视台关于大湾区的建设和发展几乎实时进行报道,在2024年春节或元旦前后,大湾区还举行过青年音乐活动,每次看到大湾区的变化,我总是发自内心地为粤港澳三地的人感到高兴。

谈到读书文化和大湾区的关系,我想起一位喜欢读书的深圳女孩,她和北京青年们读的内容有较大差距,她更喜欢读香港和澳门青年阅读的内容,她谈到日本的文学和书籍比较多,谈到香港和澳门的散文和作家也比较多。我们说粤港澳三地在文化交流互通时,三地的青年在阅读方面会拉近,会交换不同的读书心得,这可以使读书的内容变得更为丰富。

我觉得将来的粤港澳大湾区不但非常美丽,而且文化气息也会更浓郁。我现在都能想象到,很多关于影视的颁奖晚会放在那里举行,很多青年歌手也争相到那里登台演唱,更多分享读书的活动也会在粤港澳大湾区举行,我非常期待看到更美丽的粤港澳大湾区。

李潘:梁老师提到一个特别有趣的问题,如果几个地方的年轻人融合得很好,你会发现青年们的阅读比较接近,他们更容易找到文化认同,文化之间更容易产生碰撞。

梁晓声:格非的“江南三部曲”,在粤港澳大湾区这一代的青年中知名度比在北京、上海会更高一些,他们是非常喜欢读的。葛亮写的《燕食记》,一翻开书他们的代入感很强,那些小吃都是他们熟悉的。包括早些时候的香港女作家的作品,他们的营养有着和北京、上海不一样的地方,大家坐在一起交流是有意思的。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李潘:通过阅读促进文化的交融,乔老师有这样的例子吗?

乔叶:京津冀也算是一个共同体,京津冀和粤港澳大湾区文学对话,至少已经连着两年了,这挺有意思的。

梁晓声:京津冀的文学或文学现象,包括年画、民歌、童谣,包括1949年以后新作家的作品,这之间的差别不是太大。但是粤港澳的差别是比较大的,香港青年喜欢读的书,在十年前未必是澳门青年喜欢读的,他们之间会有不同,但经过我们这个平台,以后会形成更多的交流。

乔叶:有时候地域性的东西确实会造成差异,但阅读包括经典阅读会有非常大的共通面,比如金庸,不分南北方,大家都喜欢读,比如香港作家亦舒,大家很喜欢,还有梁老师的《人世间》,也得到了读者的喜爱。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02.如何看待手机阅读和纸质书阅读

李潘:深圳的读者与其他城市的读者有没有不一样的地方?

乔叶:深圳本来是个年轻的城市,读者整体来说更年轻,因为深圳本身的开放性和包容性、多元性,读者的阅读趣味也很广泛,和他们交流的时候会听到各种各样的问题,各种问题就代表了他们的背景和立场,交流得很有意思,生机勃勃的,充满了生长性的城市特色。

李潘:这个和我的感觉有点相似,我上个月参加了深圳十大童书和十大好书的评选,走在街上很少看到老年人,这和我在北京街头上的观感很不一样。

梁晓声:几乎可以肯定地说,深圳是全中国读书人口较多的城市之一,哪怕举出五座城市,深圳也一定是其中一个。深圳有份刊物叫《深圳特区报》,还有一份刊物叫《深圳青年》,我们那个时候在《深圳青年》发表一篇文章觉得很快乐。这个城市的文化内涵通过这份刊物很快就呈现出来了,当然主要还是由深圳人所呈现的。深圳的孩子和其他地方的孩子还是不一样的,家长们带孩子到图书馆比较多,他们把更多的时间放在读书上了。

李潘:在这样一个手机时代,咱们更多的时间都用来刷手机,哪里还有时间阅读,您觉得这个现象好吗?

梁晓声:我觉得刷短视频比吸烟还有害,尤其是经常刷不健康的、没有价值的短视频,对我们心灵的伤害,对孩子的影响更大。我刷手机只有两年的时间,有一个时期医生检查身体说每天必须坚持吸三次氧,吸氧的时候捧着一本书确实很累,所以打开手机,但尽量不刷那些没有意义的,但有时候“标题党”很厉害,确实吸引了我,国内国际的都有,忍不住打开了,读完之后突然觉得他说那些等于都没说。或晚上刷手机时,我总想难道我刷了一个多小时还不能刷到一点有意义的事吗,因此又延长了十几分钟,还是没有,所以就很愤怒,也很生气,生自己的气,感觉浪费了生命真对不起自己。

李潘:关于这一点,乔叶老师肯定也有很深的感受。

乔叶:我也刷,但是我没有梁老师的负罪感那么重。有一句话,说有些时间就是用来浪费的,有些爱情就是用来心碎的。刷抖音为什么那么吸引人,各种有趣味性的东西,有些无聊但它有趣,符合人心中某些空白的地方。

人人都有大量碎片化的时间,碎片化的时间就一定是碎片化的阅读吗,碎片化的时间也可以攒起来,构成一个整体阅读。前两天我和格非老师做一个活动,他对我说,这学期他说要领学生们共读《战争与和平》,有些学生自觉地退出了,也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留了下来了,他和学生说不要恐惧读大部头,《战争与和平》1500页,每天读100页半个月就读完了,每天读50页一个月也读完了,相信大家会获得一个对经典的深入感受。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李潘:聊到最后,还是觉得很多人对纸质阅读是比较推崇的。

乔叶:纸质阅读让我们更有沉浸感,纸质书的形式本身就是有前提的,要求我们有相对沉浸的心境,你拿起这本书的时候,肯定就不刷手机了。

梁晓声:首先我们不必把读书和刷手机这件事完全对立起来。其次,我们也不必把读纸质的和读电子的对立起来,甚至不必和听书对立起来。我刷抖音的时候也会刷到读我的短篇小说、散文的内容,有的读者声音确实好,听他们的声音也是一种享受。但是我个人觉得,手机上更多的呈现的是一个碎片化的、娱乐化的内容,刚才所说的娱乐也很重要,很多年轻人搞科技前沿,他们那么累,在他们休息的时候给他们一乐,我也觉得很开心。恰恰是学文科的人,是需要多读多读再多读的,要克服对娱乐的强烈满足感,因为你的人生、你的发展、你的事业,和多读原著、多读纸书是紧密连在一起的。

03.阅读如吃饭,写作是干活

李潘:我代表现场的读者问两位老师一个问题,阅读对你们的写作有怎样的作用和帮助?请举具体的例子说明。

乔叶:我们每个写作的人,既是作家也是读者。我们自称专业读者,想要写得好,先要会读书,读好书、读经典,然后消化到自己的写作里,才有可能写得好。读书像吃饭,写作像干活,饭吃得不够好,就干不了好活。就阅读和写作相比较,阅读比写作更重要。一年时间里,我至少有一半时间在读书,阅读的份额甚至要超过写作的份额,这样我会比较踏实。比如,我写《宝水》的时候,因为写的是一本乡村的书,我一直在读《乡土中国》,乡村虽然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乡土中国》的底子还是很坚实的,是费孝通先生上世纪40年代写的社会学的经典之作,到现在他的核心观点依然是有效的。为什么说经典能容纳我、伴随我成长,在《宝水》的写作里,《乡土中国》对我来说有重要的映照和鉴照的意义。这样的例子很多,比如我写的方言性的东西很多,我也看当地学者们整理的关于方言土语的书,我从中汲取了很多民间语言的营养。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梁晓声:我在写作之前当了多年编辑,做北京电影制片厂的外稿编辑和主稿编辑,外稿编辑就是自然来稿。我参加工作的时候是新时期的文学电影刚刚复苏的时候,北京电影制片厂每天要收到一二百部电影剧本,都由我们外稿编辑来看。一个写作者可以多看一点,尤其是要看好作品,这样自己的写作就有了标尺,就会有自信。

04.有没有时间阅读是个人选择

李潘:有很多人面临这样的问题,其实是想读书,而且也爱读书,但因为生存而奔波,没有时间读。

梁晓声:当我们强调自己没有时间读书的时候,你放眼望过去,你身边的人都和你一样是没有时间的。你把目光再放得远一点,还有一些和我们一样的人他是怎么做的,是通过读书做出成绩来了,例如,有一部IP作品叫作《黑神话:悟空》,这就是一些读书的青年们的成果。同样是搞舞蹈的,为什么有的青年就编出了《只此青绿》,为什么有的编舞编出了《咏春》?当然这和传统有关。还有一些年轻歌手,把通俗歌曲国风化,把传统的唐诗宋词元曲和通俗歌曲结合起来,同样都是通俗歌曲,同样大家都在一条起跑线上,为什么你走到一半走不下去了,另外一些人的歌又激活了,这样的人为什么会想到国风,你不读书的话,连这个想法都没有。我个人觉得时间都是挤出来的,我们未见得比马斯克还忙,但马斯克读书。习近平总书记从这个国家到那个国家,他在巴西的时候连续不断一天要和好几个国家领导人座谈,但他还有时间读书。

乔叶:是不是有时间读书,归根结底也是个人选择。你觉得精神上、思想上、心灵上要吃饭,就要给点时间来阅读,如果把精神的饭和物质的饭看得同等重要,那你总会有时间。

李潘:感谢两位老师谈了这么多感受,相信大家和我一样受益,谢谢!

本文刊发于《新阅读》2024年12期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国家新闻出版署主管

中宣部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主办

推动全民阅读 建设书香社会

...........................................................

邮箱:xinyuedu2022@163.com

订阅电话:010-52257138

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新阅读杂志”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全民阅读与大湾区文化发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readhb/53390.html

(0)
上一篇 3天前
下一篇 3天前

相关推荐

  • “书香校园公益行”儿童文学作家伍剑专题讲座

    “荆楚阅读季”书香校园公益行 用一本好书打下生命底色 美好时光,在这段岁月 期待已久! 同学们终于见到喜爱的伍剑老师! 《外婆》《九岁红》《西大街》 伍剑老师带着佳作走进随州校园 两场讲座共7所学校 超3000名师生同时在线“云”学习 还与同学们近距离交谈 接下就和随小新一起 回顾这令人难忘的一天吧! 随县炎帝学校 1月4日上午9:00 上午8:50,同学们已在报告厅安静坐好,紧张期待着伍剑老师的到来。 专题讲座 伍剑老师以“用一本书打下生命底色”为主题,从文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进行讲解,并结合自身的创作经历举出一个个鲜活的事例,让…

    2024-01-07 全民阅读
    00166
  • 湖北中文在线荣获“全国优秀图书馆数字内容供应商”奖项

    湖北中文在线充分利用平台资源和技术优势,为阻击疫情贡献文化力量,为数字农家书屋的建设开辟新模式,为数字出版与互联网教育的融合发展不断探索,此次获奖可谓实至名归。2021年,湖北中文在线将凝心聚力再出发,努力拓展服务范围,提升服务质效,继续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合作与沟通,助力图书馆服务数字化升级,促进馆配行业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为营造良好的全民阅读氛围积极作为。

    2021-02-25 全民阅读
    00253
  • 换书阅读节 旧书再散“书香味”

    10月27日,十堰市郧阳区柳陂镇中心小学学生交换借阅喜爱的图书。该校举办换书阅读节,同学们把家里“睡大觉”的闲置旧图书拿到学校,相互交换借阅,让有价值的旧图书再散美妙的“书香味”。

    2020-10-29
    0012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