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了讨论: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

其实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一个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读书和旅行应该是同样重要的。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西安、南京、洛阳和北京,少了学识的浸润,没有了刀光剑影,丹心汗青,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阅读不仅仅会让现实的旅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小窗幽记》中有两句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哪怕是身处深山,阅读也能让精神插上翅膀,来一场跨越地域千万里,时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在阅读中可以去古罗马斗兽场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角斗,可以去古希腊听智者们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以去三国时期探访竹林七贤与他们一起饮酒作赋,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里的繁华和热闹,前人的著述都是开启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门,在这里,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见任何人。

这就是阅读的巨大魅力,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读书,也只是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孤独地去想象。

庄子在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些是文字之中无法体会的,也是别人的言语和文字无法传达的。

就如同你不去绍兴,不去尝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黄酒,不去瞧白墙黑瓦,长凳和四角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哪怕写得再真实,想象起来也觉得缺了一份真实和烟火气。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时间中残损的汉长城,不身处荒凉壮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领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无法知道这里既是故土又是他乡的感受,就无法明白古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壮举,也不会去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的:“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深邃。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如果你不去故宫,不去用脚步丈量青砖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宫殿的雄伟和壮观,就无法体会到古代帝王拥有的是多么大的权利和财富,也无法去明白他们又被囚困于多么大的孤独之中,更无法理解有的帝王为了守住这权利和财富的兢兢业业,有的帝王为摆脱这孤独而生的放纵和疯狂。

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人生一直都是在阅读,“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二者同时进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在这样一个求快的时代,读书是慢的,旅行也是慢的,有些人不会去思考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因为读书和旅行都不在他们的选项之中。

他们认为读书是效率低下的,读了再多的书对自己追求的金钱和地位都是没有裨益的。

但是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人生是自己的,无论世人追求的财富、权利或者其他都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加物,真正的核心只有自己,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认识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去追求不违心地为自己而活着还要更棒的事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有气质,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曾国藩也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气质,说起来是个玄乎的东西,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修养和才华,也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举止上,让人更有魅力和亲和力。

同样的,作为身体的阅读,旅行也可以改变气质。

如余光中所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所见识的多了自然就会心胸宽广,豁达包容,最终得到的就是由内而外的气质醇厚的魅力。

去看书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纠结是该先走出家门,还是先翻开书,阅读和旅行就像是人的双脚,同时发力又交替进行,你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才能让精神和身体都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4565.html

(0)
上一篇 2023-05-19 16:21
下一篇 2023-05-19 16:27

相关推荐

  • 专访布克奖得主萨曼莎·哈维:第一个购买《轨道》翻译版权的是中国出版商

    澎湃新闻特约记者 崔莹 被誉为当代英语小说界最高奖的布克奖于伦敦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揭晓,英国女作家萨曼莎·哈维(Samantha Harvey)凭借小说《轨道》(Orbital)摘下桂冠。 当地时间11月12日晚,布克奖宣布英国女作家萨曼莎·哈维凭借小说《轨道》获奖(图片来自布克奖官网) 《轨道》一书以一张真实的图片开篇,这是一幅“地球轨道24小时与北半球日光”的示意图,它展示了空间站在平面地球上飞行的轨迹。在这一天内,空间站窗外将迎来16次日出与日落,地球上的景象也会尽收眼底。空间站上共有六名宇航员,他们在这里收集气象数据,并进…

    2024-11-18 文化对话
    00606
  • 姗姗小镇:由于我不停地写作,所以织出漂亮的网

    这是我写作的第11个年头,从大学时在企鹅空间写日志记录自己郁闷不快的心情开始,到现在已经可以用写作养活自己,我已经坚定的想要把写作这条路走的更长、更远。 我是理科生,性格内向又敏感,写作完全是自发进行的,起初,不愿和周围人交流,想通过记录来发泄自己的情绪,于是通过写日志的形式,表达一些自己想说的话、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写东西真的很神奇,梳理思考能产生更多新思考,所以一旦对写作上手,是不会有“把话题写完”的担忧的,话题会越写越多。 写作为我构建了很大的精神世界,它给我带来的,是无尽的探索欲,和健全“自…

    2024-02-21
    00378
  • 他走了13年,余华还是很想他

    作者:柳嘟嘟 作为文坛泥石流+头号喜剧人,余华可以有一万种“不正经”。 唯独,对史铁生除外。 前段时间,他跟董宇辉聊《活着》,全程都靠董宇辉输出,他在一旁就只会“嗯嗯嗯,对对对”,再配上认真听讲的姿态和一脸崇拜的表情,你一时很难分清这书到底是谁写的。 但他聊起史铁生的作品,便一本正经,头头是道。 他自己的签书会,不仅眼神缥缈,还灵魂出窍,表情包直击打工人内心。 但同样是签书会,当粉丝拿着史铁生的《我与地坛》给他签名时,他一秒清醒,恭恭敬敬写上“铁生”,还把自己的名字划掉。 他甚至说,如果书的签名是“史铁生”,…

    2023-10-29 文化对话
    0039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