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了讨论: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

其实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一个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读书和旅行应该是同样重要的。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西安、南京、洛阳和北京,少了学识的浸润,没有了刀光剑影,丹心汗青,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阅读不仅仅会让现实的旅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小窗幽记》中有两句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哪怕是身处深山,阅读也能让精神插上翅膀,来一场跨越地域千万里,时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在阅读中可以去古罗马斗兽场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角斗,可以去古希腊听智者们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以去三国时期探访竹林七贤与他们一起饮酒作赋,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里的繁华和热闹,前人的著述都是开启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门,在这里,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见任何人。

这就是阅读的巨大魅力,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读书,也只是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孤独地去想象。

庄子在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些是文字之中无法体会的,也是别人的言语和文字无法传达的。

就如同你不去绍兴,不去尝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黄酒,不去瞧白墙黑瓦,长凳和四角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哪怕写得再真实,想象起来也觉得缺了一份真实和烟火气。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时间中残损的汉长城,不身处荒凉壮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领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无法知道这里既是故土又是他乡的感受,就无法明白古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壮举,也不会去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的:“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深邃。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如果你不去故宫,不去用脚步丈量青砖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宫殿的雄伟和壮观,就无法体会到古代帝王拥有的是多么大的权利和财富,也无法去明白他们又被囚困于多么大的孤独之中,更无法理解有的帝王为了守住这权利和财富的兢兢业业,有的帝王为摆脱这孤独而生的放纵和疯狂。

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人生一直都是在阅读,“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二者同时进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在这样一个求快的时代,读书是慢的,旅行也是慢的,有些人不会去思考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因为读书和旅行都不在他们的选项之中。

他们认为读书是效率低下的,读了再多的书对自己追求的金钱和地位都是没有裨益的。

但是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人生是自己的,无论世人追求的财富、权利或者其他都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加物,真正的核心只有自己,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认识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去追求不违心地为自己而活着还要更棒的事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有气质,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曾国藩也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气质,说起来是个玄乎的东西,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修养和才华,也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举止上,让人更有魅力和亲和力。

同样的,作为身体的阅读,旅行也可以改变气质。

如余光中所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所见识的多了自然就会心胸宽广,豁达包容,最终得到的就是由内而外的气质醇厚的魅力。

去看书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纠结是该先走出家门,还是先翻开书,阅读和旅行就像是人的双脚,同时发力又交替进行,你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才能让精神和身体都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4565.html

(0)
上一篇 2023-05-19 16:21
下一篇 2023-05-19 16:27

相关推荐

  • 高校需要在编博士学位馆员干什么?

      《高校在编博士学位馆员稀缺应引起重视》(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213646-1477735.html)发布后,引起了一定范围关注与讨论。种种原因,社会公众乃至高校师生对高校图书馆的关注与了解存在感知与认知偏差。笔者特此撰写本文。 《普通高等学校图书馆规程》(教高〔2015〕14号),“第十一条 高等学校应根据发展目标、师生规模和图书馆的工作任务,确定图书馆工作人员编制。图书馆馆员包括专业馆员和辅助馆员,专业馆员的数量应不低于馆员总数的50%。专业馆员一般应具有硕士研究生及以上层次学历或高级专业技术职务,并经…

    2025-03-18
    00126
  • 关于数据库培训的思考:以EBSCO数据库培训为例

    在当前的数字化网络化多元化业态环境下,图书馆的资源与服务实际上是随时随地全天候(7*24小时)服务,这种表述实际上符合实际的。到馆服务(物理图书馆),利用图书馆的空间、纸质馆藏等是利用图书馆;借助网络利用图书馆提供的资源与服务,也是利用图书馆。以文献资源经费为例,江苏省本科院校数字资源与纸质资源经费投入比例为7:3。具体到我校,2024年数字资源经费预算文献资源总经费的79%。 高校图书馆购买的数据库,数据库既有综合性资源,也有学科专业性资源,以科研、学术性电子资源为主,教学、学习性资源为辅。有中文、有外文,…

    2024-04-20
    00328
  • 陈建龙: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发展五大趋势

      圕人堂文摘 图谋摘编自:陈建龙,王新才,邵燕,等.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指南针报告[J/OL].大学图书馆学报,1-19[2025-01-14].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2952.G2.20250109.0843.002.html. 《大学图书馆学报》2025年1月9日网络首发陈建龙、王新才、邵燕等《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指南针报告》,报告采用问卷调查法对全国第二轮“双一流”建设高校图书馆的资源服务一体发展情况开展调研,总结当前全国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一体化建设的发展现状与先进经验,分析研判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为一体推进高校图书馆的资源和服务…

    2025-01-17
    00218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