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在知乎上有个问题引发了讨论: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

其实古人早已经给出了答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这不是一个先后关系,而是并列关系,读书和旅行应该是同样重要的。

钱锺书先生说过:如果不读书,行万里路,也只是个邮差。西安、南京、洛阳和北京,少了学识的浸润,没有了刀光剑影,丹心汗青,它们只是一个个耳中熟悉又眼里陌生的地名,故宫、避暑山庄、岱庙、曲阜三孔,有了文化照耀,它们才不是被时间风化的标本,而是活了成百上千年的生命。

不去读书,就是一个邮差,风景过眼就忘,就算踏破铁鞋,又有什么用处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阅读不仅仅会让现实的旅行更加丰富,更重要的是能让精神突破现实和身体的桎梏,来一场灵魂长足的旅行。

《小窗幽记》中有两句诗: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哪怕是身处深山,阅读也能让精神插上翅膀,来一场跨越地域千万里,时光千百年的精神旅行。

在阅读中可以去古罗马斗兽场看一场酣畅淋漓的角斗,可以去古希腊听智者们激动人心的演讲,可以去三国时期探访竹林七贤与他们一起饮酒作赋,也可以去宋朝汴京的市井感受那里的繁华和热闹,前人的著述都是开启一段精神旅行的大门,在这里,你可以去任何地方见任何人。

这就是阅读的巨大魅力,但是不去旅行,一味地读书,也只是将自己困在文字的牢笼里,孤独地去想象。

庄子在 《知北游》中说: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天地有大美但是却不去炫耀,自然默默地不说话,如同摊开的一本书,等着人去用脚步,用切实的感官去阅读。这些是文字之中无法体会的,也是别人的言语和文字无法传达的。

就如同你不去绍兴,不去尝了硬得很的茴香豆,喝辣得很的雄黄酒,不去瞧白墙黑瓦,长凳和四角桌,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哪怕写得再真实,想象起来也觉得缺了一份真实和烟火气。

如果你不去敦煌,不去看在时间中残损的汉长城,不身处荒凉壮美的雅丹地貌,不去领略莫高窟的深厚的佛教文化,就无法知道这里既是故土又是他乡的感受,就无法明白古代丝绸之路究竟是怎样伟大的壮举,也不会去想起余秋雨在《阳关雪》中写到的:“这里正是中华历史的荒原:如雨的马蹄、如雷的呐喊,如注的热血。”是怎样的一种苍凉和深邃。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如果你不去故宫,不去用脚步丈量青砖的厚重,不去用目光眺望宫殿的雄伟和壮观,就无法体会到古代帝王拥有的是多么大的权利和财富,也无法去明白他们又被囚困于多么大的孤独之中,更无法理解有的帝王为了守住这权利和财富的兢兢业业,有的帝王为摆脱这孤独而生的放纵和疯狂。

清代文人张潮写“文章是案头之山水,山水是地上之文章。”

人生一直都是在阅读,“善读书者,无之而非书:山水亦书也,棋酒亦书也,花月亦书也。善游山水者,无之而非山水:书史亦山水也,诗酒亦山水也,花月亦山水也。”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而旅行又是身体的阅读。二者同时进行,又缺一不可。就如有人总结的“读书,是向内旅行,去往精神世界。旅行,是向外读书,探索天地苍穹。”

在这样一个求快的时代,读书是慢的,旅行也是慢的,有些人不会去思考时间用来读书和旅游哪个更好一点,因为读书和旅行都不在他们的选项之中。

他们认为读书是效率低下的,读了再多的书对自己追求的金钱和地位都是没有裨益的。

但是正如德国作家赫尔曼·黑塞曾经说过的,“世界上任何书籍都不能带给你好运,但是它们能让你悄悄成为你自己。”人生是自己的,无论世人追求的财富、权利或者其他都只不过是人生的附加物,真正的核心只有自己,试想,还有什么能比认识到自己,成为自己,从而去追求不违心地为自己而活着还要更棒的事呢?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更重要的是读书可以让自己成为更好的自己,让自己更有气质,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的道理所有人都知道,曾国藩也说过“人之气质,由于天生,本难改变,惟读书可变化气质。”

气质,说起来是个玄乎的东西,其实就是内心深处的修养和才华,也切实体现在日常生活中的谈吐举止上,让人更有魅力和亲和力。

同样的,作为身体的阅读,旅行也可以改变气质。

如余光中所说:旅行之意义并不是告诉别人“这里我来过”,而是一种改变。旅行会改变人的气质,让人的目光变得更加长远。在旅途中,你会看到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习惯,你才能了解到,并不是每个人都按照你的方式在生活。

所谓见多识广就是这个道理,所见识的多了自然就会心胸宽广,豁达包容,最终得到的就是由内而外的气质醇厚的魅力。

去看书吧,去旅行吧,也不要去纠结是该先走出家门,还是先翻开书,阅读和旅行就像是人的双脚,同时发力又交替进行,你才能走得更远,走得更久,才能让精神和身体都在路上。

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读书是精神的旅行,旅行是身体的阅读》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ihua/4565.html

(0)
上一篇 2023-05-19 16:21
下一篇 2023-05-19 16:27

相关推荐

  • 常永平:关于加强馆配电子书知识产权保护的思考

    互联网改变了传统的出版业,也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如今,越来越多读者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终端阅读电子书。电子书作为一种全新的阅读形式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它是将传统的纸质书通过计算机网络以数字化的形式实现,它为广大读者获取信息提供了一种便捷的途径,大大改变了读者阅读书籍的习惯。电子图书的出现使得阅读的载体、方式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据统计,2021年我国人均阅读3.30本电子书。读者对电子图书的阅读需求,也推动着数字出版产业快速发展。2022年我国数字出版行业实现两位数增长,显示出现在和将来必将…

    2023-05-24
    00397
  • 如何看待阅读推广在图书馆工作中的地位

    图书馆工作复杂多样,阅读推广是图书馆众多工作中备受关注、参与度高、影响力大的一项工作。对于图书馆而言,促进阅读始终是其永恒的使命,为此,图书馆投入大量资金、人力、资源开展阅读推广。但是,每年的借阅数据似乎并没有很好的反映出阅读推广活动在促进阅读方面所发挥的作用。 著名图书馆学家范并思认为阅读推广的目标分为五个层:公众满意的阅读推广、可持续发展的阅读推广、促进阅读与学习的阅读推广、包容性服务的阅读推广和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阅读推广。图书馆开展阅读推广应以这五个目标为指引,在活动前充分研究目标达成的可…

    2025-10-13
    0090
  • 周世恩:阅读就是与自我相逢,与灵魂碰撞

    在一篇文章中,我写下了少年时代与书相遇的美好回忆: 坐在堂屋的竹床上,有风,从中庭缓缓吹过。也兀自觉得,有香,挟着风,从书中袅袅升起,带着些许陌生,把我引入了一种似醉如痴,快乐幸福的境地……夕阳西下,我揉了揉酸胀的眼睛,走出了门。故乡的侧船山,一如既往地躺在村庄的远方,肃穆清远;故乡的天空,依旧深邃湛蓝。一切都是熟悉的景致,只是,我却朦朦胧胧中感觉,它们还是有些不一样,那些熟悉之中,分明沾了一些诗意的美好,分明浸润了一些我说不出又道不明的熟悉的陌生。 的确,阅读很美。不仅来自于文字的魅力,更是你…

    2023-05-15
    00684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