凿光泅渡
马克思主义学院 23思政2班 黄思睿
每年高考前,校园便沉入一种特殊的寂静。走廊里的脚步放轻,连空气都仿佛屏住了呼吸;校门口的小摊上,悄然摆出了“状元红”笔袋;系着“考试必胜”流苏的文昌结……各种小物件无声地悬挂着,似乎承载着无数沉甸甸的期许。
倒计时牌上的数字一天天瘦削下去,像悬在头顶的秒针,滴答滴答,催促着我们走向那个既定的渡口。教室里空气凝滞,压着每一颗年轻的心。模拟试卷堆叠成山,红笔划出的叉号如同细小的伤口,在某个晚自习的角落悄然崩裂。沉默中,突然有人伏案啜泣,那肩膀的抽动像一声闷雷,惊醒了我——我们都在同一片汹涌的海域奋力泅渡,恐惧着被下一个浪头吞没。
那时的我们,总感觉被围困在一堵密不透风的高墙之内。墙内是试卷的群山,是熬不到头的深夜,是父母眼中欲言又止的灼灼期盼。晚自习结束,我常独自站在走廊尽头的窗边,看路灯在暮色中连成蜿蜒的星河。书包里躺着半本未完成的习题,笔袋里是几支耗尽墨水的笔芯,胃里还残留着食堂那碗冷掉的汤面的滋味。那一刻,《肖申克的救赎》中“有些鸟注定不会被关在笼子里”会闪过脑海,带着一丝苦涩的自嘲——我们何尝不是自愿钻进这名为“高考”笼中的鸟?心甘情愿,又满心渴望挣脱。
步入考场,空气绷紧如弦。落座,深呼吸,目光掠过一张张同样年轻而紧绷的脸庞:紧抿的唇线,微颤的指尖,无意识转动的笔杆……这些细微的姿态无声地汇聚,在肃穆的寂静中起伏、涌动,推着我们各自的扁舟,驶向命运的彼岸。
我永远记得高考结束那天的黄昏。大巴车在渐深的暮色中穿行,车窗玻璃映出我们疲惫而沉默的侧影,无人讨论考题,也无人欢呼,像一罐被剧烈摇晃后骤然静止的汽水,只剩下无数细密的气泡在心底无声地翻腾、破裂。窗外的风景急速倒退,街边的香樟连成模糊的绿色河流。恍惚间,仿佛听见时光断裂的脆响——那些伏案疾书的深夜,那些偷偷传递的纸条,那些在操场边背单词时踩碎落叶的声响……所有的一切,都被郑重地封存进一个透明的时光胶囊,留待日后开启。
后来,我去了许多远方。高原的星空璀璨得令人屏息;海浪拍打礁石的声音震耳欲聋;在陌生城市的地铁站迷失方向,在凌晨三点的便利店里啃冷掉的饭团。某次整理旧物,翻出高中笔记本,扉页上一行稚嫩却坚定的字迹撞入眼帘:“我要去更远的地方。”像一株石缝里倔强生长的野草。那一刻,豁然开朗:高考从来不是人生的绝壁悬崖,它只是我们亲手推开的,通往自身那片广阔海域的第一道闸门。
或许所谓成长,便是与过去的自己达成某种和解。那些在题海中窒息的夜晚,那些被压力碾得喘不过气的瞬间,那些以为永远无法翻越的高墙……如今站在墙外,终于得以仰望更辽远、更澄澈的天空。那些曾被我们视为囚笼的围墙,拆解下来,竟成了构筑通往远方之桥的基石。原来,风并不大,只是当时的树太过紧张。高考不过是我们漫长行旅中一道重要的坡道:坡顶自有风光开阔,中途亦有驿站休憩,即便暂时在某个弯道歇脚,也自能感受独处的清凉。步履不停,峰回路转,必会遇见豁然开朗的天地。
岁月拉长,回望这段曾浸透着汗水与泪水的时光,我们终将彻悟:真正决定生命广度与深度的,绝非一纸薄薄的分数,而是在重重迷雾中,依然执着地相信前方有光,并奋力向它泅渡的勇气。这份勇气并非源于对彼岸的确知,而是我们在暗流汹涌的题海深处,挣扎着学会泅渡自身时,意外打捞起更加坚韧、更加开阔的自己。
人生没有所谓的终极通关,只有不断穿越一个又一个隘口。高考赠予我最珍贵的礼物,是让我在翻越之后真正懂得:生命丰饶的起点,始于敢于承担风雨的肩头;而它永恒的朝向,则是地平线上,那束永不熄灭的光。
编辑 | 李浩爽
责编 | 张明霞
审校 | 佘丽娜 王颖臻 王涯星
终审 | 张志红
本篇文章来源于微信公众号: 昆明学院图书馆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昆明学院图书馆投稿优秀作品展示:凿光泅渡》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昆明学院图书馆投稿优秀作品展示:凿光泅渡》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duhougan/60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