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了的爱情-张小娴想念精彩书评

我们,到底可不可以不要爱,能不能够不关情?答案是否定,尽管大多的爱都伴着无奈,都有着悲哀,但那份独有的回忆会让人喜润心田或者痛彻心扉,也许你现在很纠结,也许你至今还无法释怀,还放不下过往,而当又一天你真的想透后才会明白:曾经有过那份爱,曾经有的那个人,都是生命馈赠与你的美好而独特的礼物,是只有青春尚在时的独家记忆,当有一天,你敢于也乐于开启这扇思念之门,怀念会将一切变得不一样。

的确,在看书的最初,看到《想念》和散文这个组合之后,我觉得自己会喜欢异常,拿到,看到精致的装帧,淡雅清新的封面设计就有种不染尘世的感觉,当然在阅读的过程中我不得不承认我疏忽加博爱了,以为是事关人间冷暖情的大爱思念,而独独忽略了那行关于爱情注解的小字,也已然忘记了在上学的纯真年代里看了哪些关于张小娴的文字,总之记忆的深处有一种美好,拼起记忆的碎片之后才发觉她的拿手菜便是言情,有时候我会惊讶于为什么大家对爱情都有那么多话要说,在写尽了千古离奇各式百态情爱之后,依旧还是作者们笔下的肥肉,而且不分体裁,读者也会不倦于沉湎其中?为什么只有爱,才让我们渴望?拿起时便失去,而失去时又放不下,让世代世俗的你我都躲不开?

我无法给这本书准确的定位属于什么,说散文,应该是具备形散的要件,也神聚在爱情这一主旨上,文末的点题算是一个标志,但偶尔还会读出些杂文、小品文、哲理故事的味道。作为读书“杂食家”的人当然不会介意,而作为散文的话,除了那份情感的细腻描写外应该还少了那么点煽情的力度,冷度多了点,感染力弱了点,情的投入少了点,窥世的思考多了点。在这种清新美好中少了一点感染力,反之看穿爱情真谛的穿透性给人一种清澈却不很透明的感觉。

记得学生时代也读过张小娴的书,但大多忘了什么味道,至今看到这个名字也很亲切,加之以前更偏重于散文诗歌等的阅读,对这本书更多了一些向往,但读后觉得今非昔比,想想在今天吃肉都再吃不出以前馒头香味的时代,自不是说这本书不好,只能说读的不合时宜,许是在社会中浸染的久了,思想变化大了,倒觉得同为讲述情爱的非纯言情类洞察爱情的书籍,苏芩式的裸露的情爱心理路线的讲述风格更适合我这个奔三的年纪,而张小娴式的半裸文风本该属于过去年轻纯真时代的。注定,过往的爱情会被我们不断想念,再看张小娴也会成为我们已逝青春的祭奠。

这本散文集除了回味外,更多的是一种释然,关于曾经倾情而今已经散了的爱情,我们都应该看开,因为爱不再,情却散不尽,但找不见了悲情。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散了的爱情-张小娴想念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散了的爱情-张小娴想念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0849.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1
下一篇 2024-02-17 23:31

相关推荐

  • 《有匪》正确的打开方式——男女主性转(1)-priest有匪精彩书评

    后昭,建元十七年春。 没有雾霾,海棠初开。 蜀山四十八寨,几个寨中弟子围着个白衣少女正在试手。 身后突然有人说话:“借过。” 众人闻言一回头,只见来人竟是个十三四岁的少年,他一身利落的短打,长发高高束起,肩背挺拔,身量不高,带着没发育的少年人特有的那种纤细单薄。他面容十分白皙,眉目间有种冷冷的清秀。 弟子们忙毕恭毕敬对拿少年道:“周师兄,对不住。” 正在指点别人功夫的李大小姐抬头看见他,顿时露出个欣喜的笑容,周到:“阿翡表弟,来过两招吗?” 少年充耳不闻,拿李大小姐当了个屁,头也不抬地匆匆走了。…

    未分类 2024-02-17
    00181
  • 唯独爱是活下去的理由-玖月晞他知道风从哪个方向来精彩书评

    “爱你的人如果没有按你所希望的方式来爱你,那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全心全意地爱你。”关于野哥为什么独自一人去战斗,为什么不为程迦而留下来,上面这句话就是我对野哥所做的决定的理解。正如作者所说,如果野哥离开了,那就不是彭野了。所以我不认为野哥的独自前行是对程迦的不负责。其次来谈谈结局,对于正文的结局我刚开始是不接受的,后来我再细细看了一遍,认为这真不愧是最好的结局了。人啊,总会被一些主观情感所左右,这是难免的,所以看到结尾那一刻也是留下了眼泪。后来,再看一遍也就慢慢释怀了。因为野哥承诺的“许你有风却顺遂…

    未分类 2024-02-17
    00217
  • 春风十里,谁也不如你-飞鸟集精彩书评

    冯唐说自己:写诗第一,小说第二,杂文第三。有趣的是,他以小说闻名,读过他的诗的人反倒寥寥无几。这是冯唐的自我认知与大众认知之间的偏差。冯唐自有一条“金线”理论:“文学的标准的确很难量化,但是文学的确有一条金线,一部作品达到了就是达到了,没达到就是没达到,对于门外人,若隐若现,对于明眼人,一清二楚,洞若观火。”这个理论是他提出的,想必他必然属于“明眼人”之列,对于门外汉不认可他的诗歌,他是不在乎的。 冯唐出版过诗集,名字很大,叫《冯·唐诗百首》,隐约有跟古人较劲的意思。我翻看过,其中有些妙句,比如…

    未分类 2024-02-17
    00191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