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这本书与李硕的《翦商》相比,有哪些不同?关注点、角度、立意等。
李硕老师的《翦商》在借助考古材料和史传文献,以锐利的目光重新审视了残酷的上古人祭习俗,以及人祭与华夏早期文明从伴生到分离的伟大转折,鲜活地再现了周人为终结殷商和人祭习俗付出的巨大努力,让读者对华夏文明的起源产生全新的认知。视觉较为宏观。
《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则运用二重印证法,对殷商王朝的辉煌历史作了详尽的梳理,着重从史实角度入手,从微观的视野,去认真探究历史细节中的点点滴滴,然后用生动语言把它们串连起来,使得读者能够全面了解殷商六百年的历史,从而对中国早期文明的产生与发展进程有了清晰的认知。
众所周知,夏商周上古三代在史传文献中的记载,相对较为匮乏,而且大都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存在,这就必须借助丰富的考古材料,加以甄别、复原。考古学研究的是从“是什么”到“为什么”,考古材料展现的是器物的组合方式以及使用方法,由此产生了一系列疑问,诸如考古材料为什么存在,有什么作用,蕴含着哪一些社会制度、宗教信仰、军事斗争、日常生活等内容?要解决这些疑问,必须与史传文献进行对应与互动。《殷商六百年:殷周革命与青铜王朝的兴衰》就是一部文献与考古材料对照研究、互动探讨的历史作品,在显微镜下仔细观察上古三代的发生与演变过程。
2.《殷商六百年》这本书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要给读者什么新知?
《殷商六百年》这本书就是要解决如何解读考古材料包括器物、遗迹及甲骨文背后蕴藏的殷商文明,主要内容包含殷商时期的社会结构、国家大事、宗教信仰等等。殷商王朝呈现出一个金字塔式的社会结构,金字塔尖是王室成员,包括商王、王妇(甲骨卜辞中通常记作妇某)、王子(甲骨卜辞中通常记作子某)。王室成员以下是内外服贵族阶层,包括内服的各级官员,诸如尹、服、亚、小臣等。外服则有侯、邦、伯等。再之下则是一个极为特殊的贞人集团以及地位更为低级的普通民众。位于金字塔底的是战俘和奴隶。国家大事主要是各个时期的对外征服活动、国内政治活动等等。殷商文明的方方面面,诸如王室贵胄、内外服重要人物、周祭活动、对外征伐等等。这一些历史文化现象是了解殷商历史必须具备的知识,但是在先秦的史传文献中缺乏记载,即使有零星记录也是错漏百出,让人如雾里看花,不知所以然。
《殷商六百年》通过对甲骨卜辞的释读、考古材料(包括历史遗址、器物、竹简等等)的分析解读,结合可信度高的史传文献,进行辨析、研读,在殷商王朝的文明细节上着重笔墨。从而展现给读者一个有血有肉、活生生的青铜王朝。对上古时代早期国家的起源与特征,能够产生了一个明确的认识。
一些有争议的问题,比如殷商民族的起源、早商时期两座都城偃师商城、郑州商城的性质如何,在确保言之有据、论之有理的前提下,在罗列出各种观点后,也提出自己的看法。其中有些观点较为新颖,比如甲骨文起源年代的估算,夏桀与创造了二里头遗址的辉煌,清华简中的“汤丘”在哪里,成汤自西东击夏桀,桀奔南巢的新说,等等。这些看法大都是首次提出,引人深思,具有启迪性意义。相信读者看了之后,会大有收获的。
3.《殷商六百年》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特点?
在写作方法上,《殷商六百年》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材料,诸如历史学、考古学、文献学(包括史传文献和近年来出土的简帛文献)、古文字学(主要是甲骨文、西周金文),以及夏商周三代的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地梳理了晚夏、殷商、先周长达近千年的历史。全书脉络清晰,对商族的起源,夏商并立、商周对峙,夏人、殷人、周人三个族群各自的发展历史,成汤征伐夏桀,商初风云,中商九世之乱,盘庚迁殷,武丁盛世,岐周崛起,文王征伐,武王伐纣等上古历史大事件条分缕析,娓娓道来。除了对这些历史大事的讨论、叙述之外,还介绍了殷商、先周的考古学文化,并辅以一些历史图表,诸如夏商周世系简表、历史地图等等,对上古三代之间的代际传承与发展交代得非常清楚,有利于广大读者去正确认知中华文明的起源、早期国家的形成发展。
《殷商六百年》语言流畅通顺,可读性强。虽然并非严肃的学术著作,但是行文严谨,充分运用多学科研究成果,使之做到言之凿凿,论述有据。而且尽量避免了古文字学、考古学上的一些晦涩难懂的专业问题,做到生动化、形象化、通俗化。全书遵循夏商周替代的历史过程这条大脉络进行历史叙事,客观地呈现出各大名家的观点,但也严谨地陈述了自己的见解或意见,保证了普通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有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情,通畅地读完全书。
4.《殷商六百年》中夏商周各自有什么样的精神特征,三代之间又是如何进行这种精神或思想层面的传递和更新的,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殷商六百年》中,夏商周上古三代的精神特质可以用三句话来总结。夏人尊命、尚朴,殷商尊神鬼、但也循自然、敬人道,周人畏天命、尊人伦。
夏朝是中国第一个奴隶制王朝,离蛮荒时代并不很遥远,直接脱胎于朴实的原始社会或者氏族社会,处于中华文明的起始阶段,所以民风淳朴、忠实,拥有原始的宗教信仰或者崇拜。当时文字还处在草创时期,精神文化不如后世那样丰富多彩,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淳朴度日,一切顺其自然,少诡计多忠淳。
殷商时期,甲骨文已经发展成为一种颇为成熟的文字,文化高度繁荣,青铜制造业蓬勃发展,表现旺盛的精神活力。殷商先民们亦农耕、亦游牧、亦贸易,对自然环境依赖性较高,所以殷人尊重自然、遵循自然规律,山川、日月、河流甚至树木皆有神灵,都是殷人崇拜的对象。当时科技并非十分发达,所以殷人也像夏人那样,或者说是继承夏人的原始信仰崇拜,尊鬼神,好占卜,重祭祀。到了武丁时期殷商王朝进入巅峰阶段,统治阶层的鬼神崇拜也达到顶峰,尚鬼、重巫、人祭成为当时社会的三个最主要特征。武丁时期的祭祀文化,更像是披着宗教信仰外衣的一种威权统治,由此塑造了殷商崇尚鬼神的传统。早期文明都存在农耕文明重人道的特征,殷商的农耕文化高度发达,所以在殷人身上也体现出比夏朝更加鲜明的重人道特色。比如史书上记载了,商王朝的开创者成汤“网开三面”的典故,可见当时已经树立了仁德思想。商王武丁对后宫如妇好的关怀,更是人道伦理上的楷模。商业贸易很早就发展起来,这给殷人的精神特质注入了他们所特有的诚信务实理念。在与周边族群的贸易往来中,殷人逐渐形成了兼收并蓄的开放性精神,殷商文化由此呈现多元化特征,融合农耕、游牧、商贸文化与一体,又包容了东夷族、夏人、北狄、蜀人等外来文化,由此创造极为辉煌灿烂的殷商文明。
周人本来是关中西部一个文化落后的部族,所以周人也像夏人那样畏天命、淳朴。周人奔窜于野蛮的戎狄之间,但是周人善于学习,很快就转型为农耕社会。农耕社会均有重人伦的特点,这在周人身上尤其明显。在崛起的过程,周人充分吸收了殷人优良的文化传统。为了壮大自身的实力,周文王继承了成汤时期的仁德诚信,以收拢周边各部族,从而达到孤立殷人的目的。周人由此树立了重人伦、崇礼仪的精神传统。其后的周武王、周公,承袭了周文王衣钵,在灭商之后,制礼作乐、敬天明德、仁义保民,从而开创了一个礼乐昌明的大时代。
殷周革命,包括成汤灭夏与武王伐纣,文明在王朝的更迭之中得到传承,也有变革与创新,奠定了华夏文明的精神基石。
5.《殷商六百年》一书中有哪些不同于传统学术观点的地方?
依靠考古发掘出来的器物,只能间接地解释夏商周三代的历史文化特征。但是史传文献又非常匮乏,所以在传统学术上多种观点并存,令人莫衷一是。《殷商六百年》在尊重传统学术上的各种观点之外,根据考古、古文字、史料文献,对一些读者感兴趣的争议性问题也提出自己的观点。这些观点包括:
(1)殷商民族的起源。殷人种属的起源有陕西说、东方说、河北说、冀鲁豫说、东北说、山西说等六个说法。《殷商六百年》根据史传文献中“简狄吞鸟卵而生商”、“流共工于幽州”、以及夸父逐日等传说,结合考古学上夏家店下层文化的形成,提出了殷人的起源多元说,与北方戎狄文化、东夷文化均有关。
(2)殷人先公相土迁居的商丘,传统上有河南濮阳、河南商丘两种说法。河南商丘说似乎更加流行。《殷商六百年》对此根据文献记载作了详尽的考证,认为应是河南濮阳。
(3)殷人先公王亥之死,传统学术上多认为死因与有易氏之女相关。《殷商六百年》结合大量的史料,认为王亥试图将有易氏纳入自己势力范围,甚至产生并吞有易氏的想法,由此遭到有易氏之君的忌恨,最后惨遭杀害。
(4)传统学术上对殷人先公上甲微重要性认识不清,《殷商六百年》重新为上甲微进行了清晰的历史定位,提出上甲微是殷商文明的奠基人,是殷商民族精神世界的塑造者。
(5)甲骨文作为一种成熟的文字,起源时间不明,也未见讨论。《殷商六百年》从卜辞中的殷商人名入手,追溯甲骨文产生的大致时间,约在夏朝初年。
(6)传统上认为,夏朝末代王桀是一个残暴的君主。《殷商六百年》认为,夏桀并非一个十足的暴君,并从二里头遗址中去寻找夏桀的踪迹,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夏桀。
(7)成汤伐桀灭夏过程中的争议。①《殷商六百年》结合清华简、史传文献的记载,认为成汤伐夏是一次旷日持久的战争,成汤曾经在汤丘受到重创,濒临绝境。汤丘的地理位置不详,有人说在山西境内,《殷商六百年》则根据先商考古文化、屈原《天问》及其他史传文献,提出汤丘就是郑州商城的前身这一观点。②成汤进攻夏都的路线。传世及出土文献都认为是自西向东,令人十分费解。《殷商六百年》根据多方面的考察,提出自西向东是成汤在进攻斟鄩时,由于受到地理因素的制约,不得不渡过黄河,迂回至斟鄩的西边,开辟了一个全新的战场,从而出其不意攻其不备,一举攻下夏都。③夏桀灭国后逃亡南巢。学术传统上认为南巢在今安徽巢湖一带。《殷商六百年》根据早期的文献以及考古发现,提出南巢在今河南颍川、南阳地区。
(8)伊尹是商朝初年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学术传统认为,伊尹是一位道德极为高尚的辅政大臣,忠心不二地辅佐成汤、太甲。《殷商六百年》对伊尹与成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评价和定位,认为①伊尹本是夏朝的氏族首领,受到夏桀的冷落之后投奔成汤。投汤期间,多次反复,甚至背叛成汤回到夏朝。但是伊尹善于权谋,尽显一代枭杰的本色。最后伊尹联结夏朝反汤势力,与成汤结盟,灭了夏朝。②商朝建立以后,成汤与伊尹形成两头政治,共治天下。③成汤死后,伊尹为了夺权,废太甲,结果为太甲所杀。④伊尹的儿子伊陟也太戊时期的权臣,太戊重用巫咸,撇开伊陟,由此重创了伊氏家族,殷商复得以兴。这些都与传统学术观点略有差异。
(9)周人起源,有多种说法,十分混乱。《殷商六百年》从考古、文献等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认为周人起源于山西中北部,后西迁至陕西渭河流域,与当地土著姜氏部落融合,缔结姬姜联盟,从而奠定了周人的统治基础。
(10)商王武丁初期的统治上出现一些混乱。《殷商六百年》认为,这与洹北商城遭遇毁灭性的大火灾有关。
(11)武乙射天、周王季历之死,在《殷商六百年》中补充了一些新的看法。
(12)学术传统上,商纣王是一个极其残暴的统治者。《殷商六百年》认为,商纣王与夏桀一样,所谓的暴君之说,都是胜利者为了统治需要而塑造的。书中详细铺陈了商纣王伐东夷,以及殷周之间的恩怨,试图从一个全新的角度去阐述殷周之变。
(13)武王伐纣过程中的一些争议,诸如孟津观兵的性质,武王的进军路线,牧野大战的具体过程,在《殷商六百年》中都有一些较为新颖的提法。①孟津观兵本来是武王精心准备好的一场大战,因缺乏战胜的信心不得不暂时退却。②牧野之战,武王进军路线是在汜水渡过黄河,与传统上孟津渡河不同。③商纣王最后的抵抗力量有多少?《殷商六百年》中根据考古材料,重新作了估测,约十二三万。④商纣王的最后结局如何,通常认为在黄昏时自焚于堆满金玉的鹿台。《殷商六百年》中提出了自己的看法。
总之,《殷商六百年》在对殷商历史的详尽梳理之后,依据自己的认知和研究体会,产生了一系列与传统学术观点不同的新看法。
6.除了人祭制度,商朝还有哪些值得关注的制度,这些制度在《殷商六百年》一书中讲了哪些?
李硕老师的《翦商》一书中,对殷商的人祭制度有非常精彩的描述。有商一代独具特色的制度除了残酷的人祭制度之外,还有贞人制度、王妇制度等等。
贞人是主持王室占卜事务过程中最核心的神职人员,主要负责占卜,预测吉凶,与鬼神对话,在商王武丁时期形成一个独特的群体。他们是殷商王朝的精英分子,谙习天文历法,熟练掌握甲骨文,并凭借这一特长,垄断殷商王朝的宗教祭祀活动。“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商王朝的社会活动中占据极其重要的地位,贞人通过垄断宗教祭祀活动,进而参与商王的政治决策,甚至控制中枢权力。在殷商后期,贞人是一支不容忽视的政治力量。发现的几万片甲骨卜辞,绝大多数是贞人使用过的遗物。所以我们今天能够通过甲骨卜辞,一窥殷商社会的方方面面,贞人群体功不可没。
王妇就是商王的配偶,她们拥有三种身份,商王的妻子、商王政治生活中的助手、方国首领。商王朝时期,女性地位非常之高,像妇好除了为武丁生儿育女之外,还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巾帼英雄,领兵过万,为商王朝南征北战,开疆拓土,非常了不起。不但如此,王妇还主持祭祀、占卜,甚至担任方国首领,拥有自己的领地和为数众多的奴隶,并劝课农桑,为商王朝的农业生产贡献颇多。
当然,商王朝最基本的政治制度是内外服制度。内服是王畿、外服是附属国,内外服是商王朝国家的基本形式。
人祭制度、王妇制度、贞人制度、内外服制度,等等,它们是构筑殷商社会的基石。它们有的非常残忍,比如人祭制度,是商王朝阴暗的一面,有的充满温馨的人性,具备进步意义,比如王妇制度,是商王朝洒满阳光的另一面。《殷商六百年》一书中详细地介绍了这些制度,对了解商朝历史能够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殷商六百年》六问六答:一部跨越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文明演进史》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殷商六百年》六问六答:一部跨越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文明演进史》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25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