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教你说话》作者采访实录

1.我们知道这本书有同名音频节目,那么,您认为这本书能给读者带来哪些不同于音频节目的收获呢?

答:一,音频与专著不同,前者是口语表达,后者是文字撰写。音频内容更注重故事性和口语表达本身的语声艺术,文字专著更注重逻辑性和故事联系技法的经典理论。

二,音频111期没有划分类别,本书特地为读者划分了章节十类,便于读者一目了然地找到口语传播技法的归口,增加阅读的愉悦性,提高对文章的理解程度。

三,考虑到受众需求等问题,本书更突出“说话”二字,在写作过程中提取了音频内容的精华,在不改变原有创作内容的基础上,增加了“篇首语”、“提要钩玄”两大部分,便于读者通宵阅读的目标,并联系自身在表达方面的具体问题。

《历史教你说话》作者采访实录

2.您在这本书中融合了许多传播学的专业知识、历史故事以及口才技巧,您是如何权衡这三者的关系的呢?

答:这就是一个理论联系实践的过程。历史故事是全书每一篇文章的引子,古人的所言所行都给了我们很好的借鉴,能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播开去也是本书的目标。口才技巧不是凭空出现的,它来自于故事中历史人物的表达,本书站在了较为客观的角度分析历史人物的言论,联系现实的用语方式,启发后人。而这一切都立足于口语传播专业知识的支撑,如何生动形象地解读这些专业理论也是本书的重点。

3.在《刘邦平叛把话说清楚》一文中,刘邦在接连面对不同级别的下属的叛乱时所展现出来的说话技巧,有哪些是值得读者借鉴的?

答:借用刘邦把话说清楚的历史故事,本文通过解读刘邦向下属解释自己赦免将官的所作所为,分析出了这一口才技能涉及的三个方面,即天赋、能力、态度。天赋属于先天,能力可以学习,态度需要反思。结合“沙盘推演”中成年人教育孩子的口吻一事,本文最想阐述的感悟是我们在与人沟通的过程中需要端正自己的传播态度,时刻反观自己对问题的表述方式。

 

4.在《鲍叔牙结交贬己欲抬人》一文中,鲍叔牙一连串贬己抬管仲的做法,最终成就了“仲父”的美名。如果联系到现实生活,你觉得什么情况下这一技法要慎用呢?

答:任何言语都有其背后的思维动机,换言之,语言就是思维的外化,这一点相信大家都有感受。贬己抬人的说话技法使用的关键在于说话者的动机,如果能像鲍叔牙那样真诚地推荐管仲,抬高管仲,任何一名听众都会接受他的说辞,且这是一个双赢的局面。然而,这个技法最忌讳动机不纯,一旦你不是真心夸赞抬高别人,而是故弄玄虚,就会产生反技法的后果。

 

5.在材料变通一章中,陈轸辗转多次就任各国,均通过编故事的套路为自己赢取了一线生机。但在现实中却有人认为,玩弄“套路”不如夯实自己的实力。您觉得使用“套路”有哪些前提条件呢?

答:如果我们去查询汉语词典,会发现“套路”只是一个中性词,词典本身没有把它定性为贬义词,而是在我们日常传播中把它给用“坏”了。材料变通这一章就是为了告诉大家中立且客观地看待“套路”,材料变通就是根据内容改变传播方式,让传播效果产生利益最大化,如果这么说大家就不会再误解“套路”的含义了。更重要的是,善用口语传播中的“套路”,本身就是一种实力。

 

6.在本书中,那些饱含说话智慧的历史故事,您印象最深的是哪一篇?

答:如果不是本书篇幅有限,还有更多文章可以入选,这次的内容只是忍痛割爱情况下选择的篇目,令我印象最深刻的一篇永远是手头上正在写着的那一篇。比如,冯唐的不老精神,谢安的爱国情怀,苏秦的人生逆袭等等。我总觉得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着太多值得我们学习的瑰宝,能够挖掘历史人物的语言智慧,于我是一种荣幸,也是一种荣耀。

 

7.针对很多人谈到的一种现状——会做的比不过会说的,您是如何看待其中体现的踏实肯干和“能说会道”这两种工作为人的方式呢?

答:这个问题提的很好,我在大小场合都说过。我们可以就事论事,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绝对不要一刀切,更不要凡事都二元对立论。一旦把“踏实肯干”和“能说会道”并列在一起,已经表明了一个倾向——后者有问题,应该向前者赔不是。事实上,为什么要把“会做”和“会说”做PK呢?只会中间任何一项,人生都不健全,所以我们推崇的是言行一致,不是谁为谁服务的问题,而是我们要健全自己言行的综合素养。

 

8.我们知道您是中国国家培训网“路演师”专业技能培训项目的导师和专家,当下围绕语言的内容形态也逐渐丰富,比如脱口秀、《奇葩说》等等,未来您有计划参加这一类的节目吗

答:我一直觉得知识学习和知识产出是两回事,不是一个学习知识的人就一定具备了生产知识的能力。如果仅具备学习能力,那只是独乐乐;如果两种能力都有,那就是众乐乐,就能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虽然说很多网综都存在着资本驱动下的某些问题,但一些优秀的网综甚至是新媒体平台做了一个很好的示范,它们不断地将长期蜗居在象牙塔中的学者推向了幕前,给了他们更好的知识输出渠道。本书在喜马拉雅上的同名音频作品就是出于这个目的,如果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我也很乐意合作。

 

9.您现在拥有多重身份:演讲导师、大学老师、作者等,您以不同的身份做口语传播时,会遇到哪些不同的难点呢?

答:现在我遇到的最大难点是时间分配问题,每天时间有限,只能做那么多事,更重要的是我还需要不断学习进步。除此以外,我很幸运,因为无论是高校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与科研任务、上海市一级学会的日常工作主持,还是新媒体平台的节目录制主讲和专著的写作,以及社会平台的讲课,这些工作无一不指向一个核心,就是我的专业——口语传播研究。当然,不同的工作对象也给我提出了一个要求,如何改变口语传播的方式,提高口语传播的效率。所以,历史教你说话,历史更在教我说话。

 

10.从事口语传播类工作,以这个角度您觉得当下大众群体在日常表达中最大的问题是什么?以及导致该问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呢?

答:这又是一个非常优秀的问题。我并不想以专家自居,我也是大众的一份子,说话是生活的事,我也一直在用普通的视角审视自己的研究。我个人以为人们日常口语表达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几方面:一,对于说话这件事的理解不够准确;二,对于意识到问题后的改变不够坚决;三,对于想要改变时的学习途径不够丰富。导致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一,我们的大学没有口语传播的必修课,向来重笔头,不重口头。二,口语传播研究起步较晚,教学体系也不够完善。三,社会各大培训机构众生百态,能够长期经营存活且真正服务于大众口语表达的罕见。好在教育部门已经发现了这个问题,媒介的发展也给口语传播提供了多种渠道。

 

11.您最想把这本书推荐给什么样的群体?

答:我猜这个问题的提出者一定会臆想我以工种划分来作回答,比如,销售人员,公关人员,教师等。我思考了一番,我最想推荐的群体是“为人父母”,我想通过这本书引起家长们的共鸣。在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伟大的群体、伟大的职业,想要从中挑出哪一个最了不起,无论如何筛选,“父母”这个群体必在其中,因为他们寄托着未来的希望。而绝大多数孩子的语言都是从模仿父母开始的,这个群体最需要关注自己的交流沟通。

 

12.如果用一句话来介绍这本书,您会怎么形容?

答:一个人的表达受限于他的认知,本书所阐述的视角和撰写的内容也受限于我的认知。我自知没有能力教授大家什么,但让我们一起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从经典历史人物身上,学习和借鉴熠熠闪光的智慧。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历史教你说话》作者采访实录》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历史教你说话》作者采访实录》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zixun/1997.html

(0)
上一篇 2021-03-04 14:22
下一篇 2021-03-04 14:38

相关推荐

  • 《殷商六百年》六问六答:一部跨越夏商周三代的华夏文明演进史

    伊尹是商朝初年最重要的历史人物。学术传统认为,伊尹是一位道德极为高尚的辅政大臣,忠心不二地辅佐成汤、太甲。《殷商六百年》对伊尹与成汤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全新的评价和定位,认为①伊尹本是夏朝的氏族首领,受到夏桀的冷落之后投奔成汤。投汤期间,多次反复,甚至背叛成汤回到夏朝。但是伊尹善于权谋,尽显一代枭杰的本色。最后伊尹联结夏朝反汤势力,与成汤结盟,灭了夏朝。②商朝建立以后,成汤与伊尹形成两头政治,共治天下。③成汤死后,伊尹为了夺权,废太甲,结果为太甲所杀。④伊尹的儿子伊陟也太戊时期的权臣,太戊重用巫咸,撇开伊陟,由此重创了伊氏家族,殷商复得以兴。这些都与传统学术观点略有差异

    2023-03-10
    00573
  • 北京地铁上那些读书的人

    图文 | 朱利伟 到2024年2月底,我拍北京地铁上的读书人就满六年了。六年间,我遇见过无数个印象深刻的地铁阅读瞬间:反复遇到的书,反复遇到的人,反复遇到的同一个作者的不同作品,经典的、大众的、冷僻的读物,站着的、坐着的、走路读书的地铁乘客……在有限空间里,他们手中的书也占据着有限的时间。到底为什么,喧嚣中仍然有人选择阅读?究竟为什么,年复一年记录仍在继续?在一段短短的地下旅程中,那些投入到纸书文字的心灵真的显得笨拙吗?如果将我在过去六年间拍下的两三千张照片和每一张照片下的文字一并交给AI,它或许会自动生成…

    2024-04-13 图书资讯
    00688
  • 磨铁书讯:也许生命裂了缝,阳光才能透进来

    一个人的朝圣 “美丽的爱情,痛苦的人生,心灵的洗礼” 我们或许要付出很多代价,才学会如何面对自己和爱的人 这是一个与我们所承载的一切达成和解的故事 直面隐秘的伤痛,弥补亏欠的爱,打开伤痕累累的心让阳光进来! 哈罗德·弗莱,六十岁,在酿酒厂干了四十年销售代表后默默退休,没有升迁,既无朋友,也无敌人,退休时公司甚至连欢送会都没开。他跟隔阂很深的妻子住在英国的乡间,生活平静,夫妻疏离,日复一日。 一天早晨,他收到一封信,来自二十年未见的老友奎妮。她患了癌症,写信告别。震惊、悲痛之下,哈罗德写了回信,在寄出的路…

    2023-07-06
    00195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