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塔上的瞭望-24个比利精彩书评

文/yhw_细雨微澜

灵魂如深水之鲨,看似凶残,实则在自然法则,人为意念下都是可悲的牺牲品!即使无奈挣扎,依然逃不过最终的命运枷锁!而透过灵魂的栅栏观看外面的世界时,一切的美景、万般的景致在伫立的人群中找不到动态的实际意义,人们像静物般看着比利逐渐驶离原本轨道的人生,恐惧、同情、愤怒、憎恶、闪躲、帮助,不同的内心赋予了人们不同的力量,他们不知道,在他们的做法中,他们给予了比利关于人生的选择,这于其而言,是幸运,而被理解,于其而言则是机遇,然而最重要的却是在伤害后的自我修复与坚强的面对。当他掩埋于内心的伤痛被揭开,当他藏于内心的孤独被窥探后,那一个个的灵魂背后掩藏着触目惊心的不堪,所幸,我们在《24个比利》中看到了美好的存在,在一系列治疗的背后,都是一个个真心付出的灵魂,然而与《比利战争》中那种既死即生的残酷疗法相比,比利的治疗经历是一种人性、制度的显著对比,也是舆论背后的一种表态!

在《比利战争》中,作者曾言明是《24个比利》的补充及延续,然而太多的主观意念让我们看到了不同的画面,如果说《24个比利》是一种挣扎中的人性救助,那么《比利战争》则是一种飞蛾扑火的求生本能!

(一)比利的性“幸”与“不幸”

在窗外的风景中,人们驻立着,像静物般看着载着比利人生的列车呼啸而过,他们不知道,于他而言,幸运是一种无奈的选择,而“重生”则是一种迫切的需求。比利是不幸的又是幸运的,他的不幸源于他悲惨的命运,源于他独立性存在的特殊表现,然而他也是幸运的,因为他的特殊引起了富有正义感与同情心的律师的关注,虽然这种关注仅仅是他满目疮痍的人生中得到的极少炭火。

法网恢恢疏而不漏,可是法理之外却有人情,于是他在被观察,被迫交流中得到了救助。虽然他的命运一波三折,最终逃不过被送往利玛医院,但是在之前的辗转周折中,在费尽心思却无奈败于充满恶意与不信任的舆论中的考尔医生的治疗中,他已然得到了不同以往的关注。人们是好奇的,却在好奇着带有一种恐慌,她们争相往前奔跑相告,却不允许被观看、被讨论的这个人靠近一丝一毫。

他们认为他有罪,不负责任的跟风者叫嚣着,仇恨的眼神如刀般剐着被审判者的血肉,于是,他被判定有罪,只是,他的罪过不是由法律以及那些默默关注案件、事态发展的人们所定,而是在舆论的导向中被唾弃、被不公正的带有偏见的有色眼光误导。然而当他的律师团在牺牲自我家庭,而完整又真实的陈述了整体事件后,媒体的舆论再次发生改变,他的罪过逐渐成为吸引人们的一种试剂,人们保持着复杂又矛盾的心态打量着这个病人,判断着一切罪过背后的真实,于是,作家、记者们纷纷登门拜访,力图证实他的清白。可是有对就有错,他的人性中藏着善良的人格,也藏着犯罪的诱因。同情被害人的民众没有错,理解他的民众也没有错,那么,他的罪过又该如何来抵?在《24个比利》中我们没有看到治疗的结果,看到的是让他变成这般模样的血淋淋的事实,看到的是一系列自我保护后被世人恶性评判后被强制治疗的事实。明明是一个害羞又优秀的男孩,却在家庭的伤害、继父的虐待、以及社会的逃避中分裂为自我保护的特殊存在。在这里,作为读者而言,我很心痛,即便那些帮助他的人无比善意,即便他的冤屈即将真相大白,即便他人格中的“恶”被理解,可是,当他再次陷入命运的轮轴时,《24个比利》中那些公正的、充满着人道主义的救助仅仅成为了幸运的代名词,他依然逃不过利玛医院的非人治疗,那些本该救死扶伤的医生们为他定了罪,于是,种种的酷刑成为了治疗的手段(《比利战争》开篇比利被送往利玛医院--《《24个比利》尾声一笔带过)。

在比利经历的种种幸与不幸中,我们无法置喙其公平性以及不合理性,但是普遍民众内心深处对人性的怀疑与不信任,很容易被舆论硬性定义,从而恶性循环,使人认为,他本该被如此待遇。由于《24个比利》中所采用的上帝视角,事实陈述,证据罗列,我们不得不怀疑,人们对于一个所谓恶贯满盈的罪犯、一个饱受折磨的受虐患者的印象,不再是理解,而成为了一昧的听信。

这般事实的陈列中,他的真实性更加让人信服,相对于《比利战争》中详尽的事件性描写,《24个比利》中带有缺失性的时间则更加让人震撼与心痛。

(二)The Crowded Room

不同时间、不同地点、出现不同的人物,在小说的情境设计以及场次出现的安排上显得层次分明,同样的聚光灯,有人缩于角落,有人昂首站出,有人成为领导者,有人被排斥,在一圈又一圈的自我解答与催眠中,他们组成了一个时而混乱、时而具有凝聚力的家庭。《24个比利》在混乱的结果中展开叙述,在回忆与治疗的片段中提出疑问并自我解答,在尝试中分裂与融合,终究,“老师”的出现给了“作家”以及世人一个既定的结果,并让人们信服多重人格是一个既成事实,非逃避,亦非借口。

1.语言的重要性

在《24个比利》中,缺乏了夸张性、戏剧性的小说性描写,语言便显得尤为重要。如何让语言变得深入浅出,在事实描述中更为动人,更为表述情境下的氛围,便成为写作者的功力问题。

显然,作者对事实性描述这点把握的很好,略表述了自己的观点,同时又通过具有公正性的信件、文件以及录音表述将自己排除在观点之外。只不过,他同时又参与进这种表述中,以“作家”的身份立足作品,客观的观察着比利不同人格的变化,真挚的与“老师”探讨着人格互动中的变化与细微末节。

老舍先生在《出口成章》中对对话具有精辟的点评,其认为“随着剧情的发展,对话若能始终紧紧拴在人物的性格与生活上,人物的塑造便有了成功的希望。”“对话本身似乎也有了性格……人物各有个性,他们的话也各具特点。”而这点,在《24个比利》中验证了语言性格化的事实。语言融汇在人格之间,显性的对话以及旁观者的旁白性描述都为情节的叙述推波助澜,从不同程度上体现了不同人格的不同魅力,不同人格的不同性格。例如方言以及人物举止的描写很清楚的将人格辨别出来。同时,又通过外界与不同人格交流的话语、对白引起了不同的猜测、疑问,引出了比利年少的遭遇,解释了不同环境下不同人格的出格行为。同时,语言赋予的心理描写,不禁让我们开始思考人性的自由以及尊重与被尊重的问题。我们通过阅读读心术的相关书籍(例如《FBI读心术》《微表情心理学》等)可以知道,人们细微的动作,表情变化均是一种思考或行为的心理表现,而在不同人格的转化中,这种微表情的转化便成为识别人物身份的媒介,也成为辨别语言真实性的传播介质。

2.结构

丹尼尔•凯斯在撰写《24个比利》过程中,应用了美式很传统的倒叙写法,或许因比利24种人格经历事件的混乱性,或许是时间段的缺失,又或许这种写作方式能够吸引人们的目光,但不管怎样,当比利被控告的事实作为“结果”作为小说展开的关键所在时,时间便已不再重要。当然,读完此书的读者知道,这个“结果”并非是真正的结果,而是接受治疗的伊始,是比利人生经历的过程,是混乱走向融合的催化剂。于是,结构被打乱,我们无法从结构上获取情节的流畅信息,却意外的通过跳跃性的情节发展得到了事件发展的问题性解答。

当然,结构解构并非没有结构,在第一部分中,我们作为看客,观察着在人格房间中走动的比利的状态,此时的他,不为所有人认可,他成为“穷凶极恶的强奸犯”“抢劫犯”等符号代写。于是,第一批真正接触他的律师团成为了认知的关键。在人性与公正面前,生活的支离破碎与信念的支撑成为诠释为比利付出的人们的赞赏。此时,不同的人格出现,不同的生活经历与行为习惯被暴露于公众面前,他们恐慌、不安却又无能为力,于是,“老师”被迫“出现”。而在第二部分中,时间再次跳开,比利成为了“社会”中的一份子,虽然他仍在接受治疗,但是他的人格行为却在不同的行为、情节叙述中作出了解答。第三部分乃至尾声是人性化治疗与舆论斗争的最终阶段,在这一阶段,老师的身份给予了故事一个完整性的展示,给予一个还原事实真相的身份,使得故事的发展具有合理性。无论是时间的缺失抑或是人格的混乱,在这里,我们找到了不同时期事件的起因,找到了一个不安却极力改变自己适应社会的弱势“群体”表征。而这种具有冲突性的矛盾表现直指语言隐性暴力中的舆论威力以及监管失调下权力外置的可悲。

(三)人•情——启动灵魂的秘钥

1.渴望爱的孩子

比利是一个渴望爱的孩子,父亲的失意以及死去,母亲的多次再婚,继父的无耻虐待让他时时刻刻脱离在家庭这个群体之外,久而久之,他成为母亲眼中的坏孩子,周围人眼中“不正常”的特殊存在,而这种存在将他更远的推向一个缺爱的空间,正如犯罪的之人所说,她缺乏爱,希望有人能爱抚他,其实在这些人格中,虽然有坏孩子,也是被现实逼迫而产生的不被社会接受的孩子。她,他,他们,只不过都是一群缺爱的孩子而已。

社会太残酷,不得不逼着他们成熟,于是他们开始妥协,开始制定可以存在而不被毁灭的生存规则。人格就在这时一个个的出现,有的在转化中消失,有的坚强存在着,还有的在覆灭后得到了新生。于是,阿瑟说“他最后认识到,若想在社会中生存,大家必须学会自我控制。”这种要求看似简单,却又困难重重,正如辩证会上检察官所说“所有人都是精神病”,因而作为患者的他理应被送进“监狱”。(利玛医院后被改为监狱)

2.心灵的索道

“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在比利的一生中,经历了身体的折磨,忍受着精神的苦难,那么他成功了吗?

这是一个很难回答的问题,看《24个比利》就如同当年看“阿甘正传”一般,是个传奇而又不可思议的奇迹,可是作为一个真实的主人公,他的形象却在文字的描述中得到了升华。
他的经历,在控诉着教育的缺失(母亲多萝西过度依赖男人的后果:被追债、被骗股份、与狼为伍、祸及子女;修女——纠正左手绘画姿势)、控诉着人性跟风过程中的冷漠(老师的懦弱、里根的反抗——枪击事件的发生;舆论捕风捉影的恶性导向),控诉着莫里森的罪证。
他是一个可怜的孩子,无论是人格灵魂中某人的保护,还是一个承受虐待的肉体,他都是一个曾经遭遇过不公正待遇的比利而已。

3.秩序的建立

“我不知道,但我觉得我一无所有”,当比利在接受治疗后说出这句话时,我们感受到的是一种无与伦比的沉重,他对人性的失望已到了毫不掩饰的地步。而初时哈丁曾说,“融合各种人格是我们的责任”“是法院要求我们做的工作”。然而,事实证明,当秩序建立,人权仍然只是部分人的权力而已,对比利而言,人权是重要却需要拼尽全力却得不到的东西。于是,他被送往了利玛医院,眼睁睁的看着患者在冲突中走向死亡,眼睁睁的对自己的处境爱莫能助。然而这种秩序,这种不为人性所允许的权力又是怎样被允许的呢?

这里与哈丁的治疗不同,与考尔的治疗不同,它彰显着权力与欲望,硬生生将活人变成患者(参考飞越疯人院),硬生生将医院变成了监狱。多么的讽刺,在对比利的治疗中,诺玛曾告诉他“没错,这儿是医院,不是监狱”,而在利玛医院中,这儿却是监狱,而不是医院,于是他在这难堪的处境中为司法所抛弃,成为舆论讨伐下的不幸牺牲者。

在《24个比利》中,我们仅从几封信件中看到了秩序冷硬下比利的无奈生存,却无法了解他的挣扎与认命。我们看到了一个认识自我的过程,却又看到了失去希望的成人灵魂。在《比利战争》中,一片混乱的惩罚、监管人员的丑恶嘴脸更让我们对比利的生存状态感到心痛,所幸,他战胜了自我,却孤单而寂寥的站在了瞭望塔的顶端,缓缓地告诉人们“他们走了,我能感觉得到”。

后记

《24个比利》是一本开始读便欲罢不能的小说,虽然初时因为小李子参演《The Crowded Room》的宣传,但是结合《比利战争》读后却掺杂了愤怒、同情、心痛等各种心情,于是,我不禁开始反思,当我们遇到比利这种具有多重人格的人时,会作出什么样的反应呢,会因舆论的导向对他定了罪还是会寻找资料对其重新认识、重新定位呢?我想,或许前一种情况比较多见吧……这是多么可悲的认知!

备注:
看完《24个比利》后,追风看了《kill me hill me》、《海德、哲基尔与我》,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追!
书籍内封以及卡片人格介绍极大的理顺了比利的人生经历,油墨重彩,有种《房间》的空寂感。

雯于2015年7.14写于家中,10.1完稿。后因《比利战争》阅读问题,重作修改。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灯塔上的瞭望-24个比利精彩书评》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小编”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灯塔上的瞭望-24个比利精彩书评》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uncategorized/20870.html

(0)
上一篇 2024-02-17 23:32
下一篇 2024-02-17 23:32

相关推荐

  • 时间就像一条小溪-随侯珠时间都知道精彩书评

    重生前的时简是幸运的因为叶老公牵着她的手让她圆满与幸福,然而时间的恶作剧让时简以为她可以重新找回牵着老公的手再次找到原来的圆满和幸福,可时间告诉她所谓的牵手、松手、分手、放手。。。。并不是想象中那样简单。 时简开始她为了牵回老公的手,二话不说的任意闯进小叶子的生活,第一次她仗着记忆中的爱回到自己爱的人身边,可是最后因为小叶子的松手,时简自己也认为「她不管不顾地追着叶珈成,爱得颜面尽失,这样的时简,叶珈成又怎么会喜欢?」所以她选择松手,只为了下一次能牵一辈的手,再次牵手,她尝到两情相悦的爱情(前世…

    未分类 2024-02-17
    0096
  • 提高你生活质量的六个标准步骤-做出好决定精彩书评

    在很多情况下,一个“输在运气上”的人其实只是因为他做出了一些错误的选择:辍学、因为决定自己不会上瘾而吸毒、做一些愚蠢的投资、无法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最多只能保持原有的水平、一拖再拖而错过了巨大的商机、认为酒后驾车也没什么问题······我们做决定时——不管决定是大是小——都不能掉以轻心。如果掉以轻心,就等于把自己的未来交给了命运。 我们常常说的运气其实就是在正确的时间做出正确的抉择。运气的很大一部分就是正确的决定。明确一点:在大多数情况下,你生活的质量取决于你决策的质量。 好消息是,你可以提高自己的决策技能…

    未分类 2024-02-17
    00117
  • 《挪威的森林》中的音乐隐喻与情色理解-挪威的森林精彩书评

      “三十七岁的我坐在波音七四七上”,我一小时前读毕《挪威的森林》,心理暗自思讨我如何在这个年龄才想起读村上的这部名作,上周问几个朋友,都说早读过了,很不错。于是今天放松心情一并读完,太太虽为文学家庭出身,同我一样也早听说此书多年,不过也是上周才读。兴奋地和我说,“你一定喜欢”,因为村上对音乐,尤其爵士的在行,对女性的理解,思维的现代,文字比喻的奇异,这些都会吸引我。      我用了五个小时一口气读完,如同高中假期看金庸的小说一般入迷。看完之后不能自抑,比前两天开头的《舞舞舞》更流畅顺利,顺便去看…

    未分类 2024-02-17
    00100

发表回复

登录后才能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