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水食俗文化是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汉水文化极具特色的重要板块。
研究汉水食俗文化要先研究汉水文化和我国的饮食文化。汉水文化是我国典型的流域文化,富含优秀传统文化因子。学术界对其历史文化、文学艺术等领域研究,已产出丰硕成果,充分展现出该流域的文明高度、文化厚度、历史深度和现实维度。
“民以食为天。”无饮食便无人类社会,更无人类社会文明。“万物土地生”,人类饮食随着地理环境的变迁而变迁,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而发展。人类社会在长期的历史变迁和发展过程中,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经济生活和文化生活的不断改善,人们的食源结构、食具形态、饮食技法、饮食观念及其行为风尚也在不断丰富和发展,形成博大精深的食俗文化,是民俗文化与饮食文化研究专家学者的探寻焦点。
典 藏 推 荐
《汉水食俗文化论略》是汉江师范学院2015年度汉水文化研究基地招标重点课题成果,作者在研读《汉水文化论纲》《商洛民俗文化述论》《中国年节食俗》等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大量实地调研,采用多学科交叉研究方法,历时近5年,数易其稿,终稿近30万字,基本展现了汉水流域食俗文化界定、食源、食具、食技、食型、食庆、食礼、食语、食忌、食尚、食思、食义等汉水食俗文化的内涵和样貌特征。
潘世东先生在序言中评价:“着述首次着眼于汉江全流域的宏观视野,首次运用文化人类学方法、现代食俗学和价值理论,立足哲学和社会学的理论背景,调查走访、科学论证和理论演绎并重,力求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力求实现对汉水传统食俗文化和食俗文化传承模式的全面透视,解析汉水流域千年食俗文化与经济文化和谐发展的成功奥秘,以达到总结历史经验教训、传播先进思想文化和传统遗产精华、为鄂西生态文化旅游添彩增色的目的。”
精 彩 节 选
在数千年的中国文明史中,历代之“士”穷毕生之力,究诘“内圣外王之道”,形成了思辨人文、社会与历史的知识传统,对“工匠术技”都视为末流,鲜见着墨,但于“饮食”却是一个例外。长久以来,围绕人类的食事活动,不仅文人墨客竞相吟咏,还总结出了一系列食物原料的开发利用、食品制作工艺流程和饮食消费过程中的技术、科学、艺术、礼仪,产生了以饮食为基础的习俗、传统、思想和哲学,形成了悠久而丰富的饮食文化、食俗文化。它涉及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与文化人类学、民族学、社会学、考古学、历史学、生态学、经济学、艺术学、心理学等学科关系密切。《礼记·礼运》中记载:“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男女之合是种族繁衍之途,渴饮饥食则是人类延续之需。就饮食来说,有喜荤有喜素,有喜酸有喜甜,不同的人对饮食有不同的偏好。从生物学层面上看,在这一差异上人与动物没有什么区别,但就人类的社会属性而言,饮食的好恶表征了一个民族或者区域人群的文化心理,不同的文化心理对饮食选择的偏好与排斥也有重要的影响。文化心理能够在某种形态下支配人们做出一些典型的饮食选择。在好吃和难吃的背后是想吃、能吃、不想吃、不能吃。梳理这类问题是研究饮食与文化关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促进合理饮食选择与社会文明有着积极的现实意义。饮食好恶的表现有很多种情况,在个体特征上更是不一而足。但是单个个体饮食好恶并不具有宏观的社会意义,也难说全部能与社会文化心理相关联。只有表现为群体特征的饮食偏好与选择才有文化心理定向性特征可供总结。群体特征人群的典型划分维度有宗教、民族、地域、阶层等,由此可以发现很多饮食选择背后的文化心理。
——节选自《饮食汉江:汉水食俗文化论略》“第九章 食无求饱”
十堰市图书馆(张湾区公园路11号)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十堰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推荐第75期:《饮食汉江:汉水食俗文化论略》》为推书网注册网友“推书网”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十堰市图书馆地方文献推荐第75期:《饮食汉江:汉水食俗文化论略》》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47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