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年新开了父母书单频道,督促自己多读书,其中心理学的书,是我非常喜欢的一类。
看点心理学的书,借用苏格拉底的话说,是“认识你自己”,也是可以更好地认识世界,和身边人相处,理解亲密关系,养育孩子。
5月底我在新疆旅行时,编辑小伙伴向我种草了这本《早安,怪物》:
6月花时间看完了,确实是我上半年读到的最受启发的一本心理书,感触非常深刻。经历了如此极端的童年的孩子,都能被心理咨询师治愈,心理学真的是很了不起!
也让我我对心理咨询更好奇了,想去试试看啊?
它的豆瓣评分高达9.0分,国内刚引进不久,就久居新书热门榜之列。
不过其实这已经是一本出版4年的“老书”了,在书评网站 Goodreads 以及亚马逊上,有近5万读者评价过,得分也非常高!
↑ 在goodreads上是4.46分(满分5分)
↑ 在亚马逊上是4.6分(满分5分)
这本书由退休的加拿大临床心理治疗师 Catherine Gildiner 所著,书中记录了她执业生涯中,让她印象最深刻的5个来访者故事。
心理学很像是考古,治疗师一层层地向下挖掘,然后小心翼翼地掸去老物件上的灰尘,最终发现了一个比小说还要离奇的,被掩埋的心灵秘境。
书中的案例,动辄都经历了四五年的治疗,时间跨度很长。每位病人都是一个谜团,需要多年的“考古”工作才能解谜。
这就是我爱读这类心理故事的原因。
说它是诊疗记录,读起来其实更像小说,感觉是追了5季抽茧剥丝的悬疑剧啊!
书的形式有点像之前我分享过的 ? 《也许你该找人聊聊》
不同的是,《早安,怪物》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要触目惊心得多。
有商业嗅觉灵敏,经营着古董生意的富二代大小姐,工作狂魔。她是住在城堡里的白雪公主,却经常吃不饱饭,父不疼妈不爱。
从小每天早上起床,她都会被亲妈问候:早安,怪物。
有智商超群,靠自学就能完成最复杂的律师申请事务的小姐姐,却经历了变态父亲长达10年的性侵和精神控制。
为了保护妹妹,她牺牲自己,像普罗米修斯一样,勇敢地日复一日经受折磨,直到逃出那个“家”。
?♀️ 有过早承担家庭重任的“独立女性”,她9岁就被遗弃在山林中,孤身照顾两个弟弟妹妹。
他们的童年经历都很是极端,被虐待、被遗弃,或是惨遭文化灭绝,很多处我都看到全身微颤,好难过,这是何等深渊般痛苦的童年!
然而这些心理层面上的英雄故事,像惊雷后的夏日暴雨,窒息,却透彻心扉,让我们可以一撇心理治疗是怎样“缝合”血肉模糊的心灵伤口的,怪物也值得被爱。
这本书触动我的地方有三点:
一是它提醒我,在家这个最小单元里,作为父母,我们的一言一行对孩子的影响太大、太深,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二是,别去评判任何人。
童年的心理创伤对人一生的影响,比我们以为的和看到的,还要更多一些。
无论如何,人啊,总会想到办法生存和长大,我们根本不知道一个讨厌的人,曾经历过怎样的千疮百孔。
正如尼采的告诫,“与恶龙缠斗过久,自身亦成为恶龙。”
三是,人的复原力,无比强大。
生活就像是丛林,有的人是坐着专车一路穿越过去的,而书中的他们勇敢地手拿斧头开路,步行穿过最黑暗的区域,还深入充满水蛭和鳄鱼的沼泽,最后踏入了生活的新大陆。
孩子如此弱小,但长大的他们又如此强大!成年人,去承认创伤吧,人生,就是做自己的游戏主角,“你受过挫折,但并不残缺”。
我选取了书中让我感触颇深的,34岁亚裔音乐家彼得的故事。
这是一个窒息、极端的东亚故事,但我也看到了很多熟悉的,以爱为名的影子,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启发。
1.我这样做,都是为你好。
彼得是从泌尿科转诊到心理诊所的,最强效的药也对他的性功能障碍完全没用,束手无策的西医大夫推测,病因可能是来自心理。
就这样,他坐在了心理诊室的沙发上。
彼得是个说话轻言细语的键盘手,亚裔二代移民,独居,没有伴侣。
在了解他的成长史的过程中,作者一点点地坐直了身子,感到难以呼吸。这个案例,太特别了。
彼得的中国父母年轻时来到加拿大开餐馆,从零开始打拼,育有两个孩子。
生活很难,他妈妈起早贪黑打着三份工维持生计,忙得四脚朝天,彼得却总给她找麻烦。
从记事起,“特别调皮”的彼得就一个人被锁在昏暗的阁楼上,直到熟睡才被抱回房间。
他在空罐头里学会了上厕所,没有玩伴,他唯一的玩伴,是一台叫“小彼得”的玩具钢琴,那是一位客人落下的。
“最糟糕的是孤独感”。
他唯一快乐的童年回忆,是在窗户上看妈妈在楼下切蔬菜,总是孤零零的他,甚至会盼望着树上的松鼠来到窗前。
然而在描述自己坐牢般的童年时,彼得的语气是一种毫无波澜的平静。
这个小男孩,从两岁到五岁,一天十八个小时被锁在阁楼里,不管做什么都会被竹编打,他从未被妈妈拥抱过,还被视为累赘啊!
他却牢牢记住了母亲的教诲,真心相信:
母亲都是为了这个家好,她很爱这个家。她把我锁在房间里,是因为我不听话。
来做心理咨询的时候,彼得已经34岁了,他的个人意识到底去哪儿了?
这样一个“很乖”的孩子,是怎样长大的?
2.你太笨了,你让我丢尽了脸。
慢慢地我才明白,彼得悲观的自我叙事,其实是被母亲无数次灌输而来的。
当彼得5岁时,他爸爸投资失败,败光了省吃俭用的31000元积蓄,这家人的矛盾一触即发。
他们只能卖掉餐馆还债,来到多伦多借宿在亲戚家,一切重头来过。
家里的氛围更加紧张,他母亲动不动就发脾气,每天都盼望着自己的丈夫死掉,而父亲变得更沉默寡言。
彼得也因此结束了与世隔绝的生活,但那是另一种痛苦生活的开端。
刚上幼儿园时,彼得被吓坏了,他从出生到现在都没听过几句话,可以说是不会讲话;他也从没和小朋友打过交道。
幼儿园的一切都太过陌生,他不敢与人对视,这太过亲密了,他只想逃跑,离所有人远一点,自己待着。
儿童心理学指出,儿童的发展有若干关键阶段,其中的每个阶段都建立在前一个阶段的基础之上。
彼得可能已经错过了最初的几个发展阶段,比如建立依恋关系和情感纽带,还有语言发展等,所以他“跟不上其他孩子的节奏”,是非常正常的。
而错过了所谓的“窗口期”,之后可能就很难弥补这些特定技能了。
幼儿园老师观察到了这些问题,提出让彼得留级一年。
而留级让小男孩的世界彻底崩塌,陷入了无尽的黑暗,“母亲说我太笨了,在中国人面前给她丢尽了脸”。
这莫大的耻辱在彼得心里不断发酵,他觉得自己就像父亲一样,在这个世界深深地失败了,羞耻感在心中反刍:
每当我发现自己没能取得成功时,会感到特别丢脸。
笨小孩的预言,在彼得的成长过程中,不断被放大,愈演愈烈。
3.没妈疼的孩子,会长成怎样的大人?
在彼得的记忆里,有一件印象深刻的事。
9岁的一天,母亲提前下班回家,看到彼得和父亲坐在一起听爵士乐,而姐姐在做贴补家用的手工活。
她瞬间爆发,发疯似的毁了所有唱片,随后她冲进彼得的卧室,把小彼得(玩具钢琴)丢出了窗户,力度大得把纱窗也一道丢了下去。
心爱的小彼得碎成了渣,再也无法陪伴自己了。
望着窗外,彼得没有像普通孩子一样哭闹,他显得平静极了,“就是空落落的,像没有待在自己的身体里一样。”
他对失去早已习以为常,感受到的只是情感上的空白。
这种现象叫做“人格解体”,自己的身体和意识产生了分离,整个世界变得模糊,你与自己的联系也中断了。
他说,自己经常有这样的感觉。
一个乖小孩,如若他的父母从不倾听他的需求,就这样长大,那么与人交往时,他是不知道自己是有“说不”的权利的。
自我意识不够强大的人,是很难与人建立健康的边界。
自我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它好比是一座由砖瓦搭建成的安全小屋,为我们提供庇护,保护我们免受外部的压力。
如果彼得的父母从小称赞他是个悟性很好,聪明善良,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去赞扬他的正面品质,就会为他的小屋打下更坚实的基础。
恰恰相反,彼得的母亲几十年来一直说他懒惰、愚蠢、没有自理能力,所以他的“自我小屋”,就是一个摇摇欲坠的稻草屋而已。
和所有孩子一样,当父母给我们贴上负面标签,成千上万次地强化时,我们一定会信以为真。
当狼来了(面对重大压力)时,彼得只能丢盔卸甲,离开自己的身体,人格解体。
为了让彼得理解母爱的必要性,作者给他展示了著名的恒河猴实验,大家应该也有所耳闻。
实验人员给新生的小猴提供了两个假妈妈,一个是有奶的铁丝妈妈,一个是没奶的布妈妈。
结果发现:
? 对小猴来说,拥抱比食物重要。
? 被母爱剥夺的猴子长大后,会无法保护自己。
最令人吃惊的是,它们都不愿意发生性关系。当它们被迫交配并分娩后,也不知道如何当父母,无论公猴母猴都变得很残忍。
这就是缺乏母爱的童年所造成的连锁反应,也就是彼得的真实经历。
在痛失小彼得后,彼得的焦虑感更强,每当他感到愤怒或者与人的肢体接触过于亲密,也就是面对压力时,他就会经历人格解体,这甚至是他长大后阳痿的原因。
而在工作上,他忍受着队友对他的不尊重,以及乐队分成的不合理。
这么多年来,他只能勉强维持生计,而他的“好兄弟”却买下了一栋房子和一间顶级录音棚。
这一切,他选择默默承受,自己消化。
他无法“保护”自己,因为他从未被当做一个完整的人对待过,边界感又从何谈起呢?
4.理解一位缺乏母性的妈妈
这个故事让我更加意外的部分,是彼得妈妈的经历。
一天,彼得的外甥女被一锅肉酱严重烫伤了,大家一起去医院的烧伤病房看孩子。
看着痛苦的小女孩,所有人都心疼极了,除了彼得的母亲。
她的举止突然变得非常古怪,指着烧伤的孩子疯狂地大笑,“看看她!看看她!”
这种极度缺乏同情心的反应,惊呆了所有人。
在彼得和护士的怒喝中,她才闭上了嘴。母亲的身世,一点点地浮现了出来。
原来彼得的外祖母是越南一位中国商人的二房太太,后来为了生计,她开设了一家类似妓院兼鸦片烟馆的地方,那些有施虐癖好的变态顾客会以烫人为乐。
而彼得的母亲,经常会被大人用烟烫,并且她的母亲对鸦片上瘾。
在烟馆,她认识了彼得的父亲,他当时在爵士乐队表演,偶尔进来抽大烟,后来他们结婚,来到加拿大。
在她后来的生活中,她只关心赚钱,作为一个不会语言,没读过书的外来人,她靠自己买下一栋又一栋的小楼,最后买下了整整一排房子,拥有的房地产比大多数本地人都更多。
因为金钱可以保护她不被烫伤,自食其力才能保护她不会步入她母亲的后尘。
当她被烫伤时,她的妈妈会和客人一起取笑她,就像那天在医院里一样,她不过是在模仿他们罢了。
她不知道如何和彼得建立依恋关系,因为她的父母不爱她,还为了挣钱虐待她。像被剥夺了母爱的猴子一样,她的母爱本能也遗憾地丧失了。
她总是对“堕落的音乐人”彼得不满,或许是因为,那些音符让她害怕,这让她想起了被烟头烫伤的童年。
在被问到是否曾被关起来时,她回答道:
没有,我把你关起来算你走运。
我要一直唱歌,才能有晚饭吃。
那一刻,彼得终于明白,母亲的行为与自己无关,是和她的悲惨童年有关。
她从一个母亲有毒瘾,自己一无所有的脆弱小孩,变成了一个在遗嘱里留给孩子一大笔钱的母亲。
她把彼得锁起来,长大后为彼得做饭,提供房子,这是她认为的对孩子的保护。
看到这儿,我再也无法去评判彼得妈妈畸形的爱了。或许她一辈子都意识不到自己做错了什么,但她真的尽力了。
书中有句话直击我心:
几乎所有虐待性的抚养方式都会代代相传,施虐者很可能自己就是曾经受到虐待的一方。
这也是为什么在这样的案例中,不存在敌人,而是需要将失常的经历一层层地揭开。
5.怎样走出原生家庭的茧?
彼得的心理治疗,是一场寻找自己的旅程。
? 首先,他要让母亲不再贬低自己的音乐事业。
他妈妈以前总说彼得像他爸一样,对他大吼大叫,说他是个堕落的搞音乐的,一事无成,挣不到钱。
考虑到争吵是她表达情绪的唯一方式,这种方式对母亲不会奏效,所以彼得学会了直接用行为来表达情绪,比如在被贬低时,两周不见她。
彼得妈妈逐渐认识到了,如果想和儿子保持联系,有些事是不能做的。
? 另一个积极措施是,请外援。
他送给姐姐自己上杂志的照片,姐姐一家喜欢极了,把它挂在了墙上。
当他母亲说照片伤风败俗时,彼得说自己对此很不高兴,随后就走掉了。
而姐姐力挺彼得,告诉妈妈,如果她再贬低彼得的事业,他们就不再欢迎她上门了,姐姐的支持让他更加踏实。
? 而在工作中,他与不尊重他的主唱划清了界限,选择了单飞,后来事业一路高飞,做了一名成功的全职音乐人。
? 亲密关系上,改变真的很难。要知道,彼得是个连和人对视都会紧张的人啊,更别说亲密行为了。
在作者的引导下,彼得开始一步步地重构依恋行为,其中的重要角色是他可爱的小外甥女。
像父女一样,他们一起聊天,一起手拉手玩耍、拥抱,他慢慢地对依恋感到习惯。
而与恋人的约会时,他在受挫中学会了与心爱的人在情感上坦诚相待,识别并表达自己的感受,艰难地建立亲密感。
在这个超级英雄的故事里,最让人吃惊的是,彼得说如果再来一遍,他不希望发生任何改变。
因为演奏钢琴给他带来的快乐,没有任何人和物能代替。
我喜欢这样的我,并且觉得我经历的一切都自有其目的。我想这是上天的安排,让我成为现在的我”
他勇敢地搬开了坟墓前的巨石,成为了自己的英雄!
彼得的故事,只是之一。
真心希望所有父母都能读一读这本书,特别是原生家庭创伤比较重的成年人。
这些可怕但勇敢的故事,是一扇门,可以让我们去了解自己,治愈自己。
请相信,即使是怪物,也值得被爱。
1、推书网发布的文章《一本差点被书名耽误的好书《早安,怪物》,年度Top预定!》为推书网注册网友“丹妈读童书”原创或整理,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2、推书网文章《一本差点被书名耽误的好书《早安,怪物》,年度Top预定!》仅代表作者本人的观点,与本网站立场无关,作者文责自负。
3、推书网一直无私为图书馆转载发布活动及资讯动态。对于不当转载或引用本网内容而引起的民事纷争、行政处理或其他损失,推书网不承担责任。
4、本文转载链接:https://tuibook.com/tuijian/29369.html